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平凡女孩市子自幼生活在小森——日本東北地區某個村莊的小村落。她和媽媽相依為命。當她成年后,母親離家出走,杳無音信。市子去了東京,和男友短暫地同居了一段時間。和男友分手后,市子又回到了小森的老宅,自此開始了獨自一人的生活。影片便圍繞著市子在小
平凡女孩市子自幼生活在小森——日本東北地區某個村莊的小村落。她和媽媽相依為命。當她成年后,母親離家出走,杳無音信。市子去了東京,和男友短暫地同居了一段時間。和男友分手后,市子又回到了小森的老宅,自此開始了獨自一人的生活。
影片便圍繞著市子在小森的生活緩緩展開。
我要分享的這部影片是日本導演森淳一導演的《小森林》,《小森林》分為夏秋篇和冬春篇。這部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分,很多網友刷了無數遍。影片主角市子由橋本愛飾演,橋本愛顏值清新,和小森的青山綠水相互映襯,融為一體。
《小森林》與其說是一部電影,更像一部紀錄片,畫風唯美,節奏緩慢,把日本鄉間簡素的一餐一飯拍出了“禪意”,讓人感受到勞作本身的意義,鄉間生活的質樸美感,以及敬天愛人的生活哲學。不知不覺,我就被治愈了。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為什么《小森林》可以治愈我們。
一、美食暖人心
小森遠離都市,這里的村民們要購買商品,只有去很遠的村公所,或者鄰鎮的集市。
雖然如此,市子也靠著山川田野的各種食材做出了一年四季的美味。這些食材,有些是市子自己種植的,有些是野生的,極少是買的。
市子和其他小森人一樣,珍惜食物。她通過創新,將所擁有的普通食材,做成了美食。每吃一種食物,小森人都會心存感激地說:“我開動了”。
春夏秋冬,每一季,影片都介紹了七種美味。我們看看市子一年四季都吃了哪些美味呢?
①冬春篇
冬天的美食有:烤面包、納豆味的糯米團、凍蘿卜干+干柿子、烤紅薯、紅豆、烤面片、腌蕨菜
春天的美食有:野菜、冬花味噌醬、節節草根、野蒜苗炒鮭魚白菜花意面、卷心菜、土豆、洋蔥
夏天的美食有:烤面包、米酒、果醬、伍斯特醬油、雨久花泥、鹽烤魚和鱒魚湯、西紅柿
秋天的美食有:八月瓜(通草果)、核桃、魚、糖煮板栗、烤紅薯片、鴨子、炒青菜
不一定要山珍海味,也無需大魚大肉,一蔬一菜都是美食。讓美食溫暖我們的胃和心情吧~
我讓你不要晚上看這部電影,是害怕你會饞,會想自己做美食,但是手邊沒有任何食材~
二、感謝大自然的饋贈,享受生活的美好
多年前小森的耕地并不多,那時沒有鋸木機,村里的老一輩用刀把樹一棵一棵砍掉,開墾出耕地。對土地的熱愛刻在他們的骨子里。
為了有效利用村里的休耕田,增加村民收入,保護小森的農田以及美景,村政府專門召開大會討論方案。
當市子去了城里,紀子(市子的朋友)的奶奶讓紀子來種植市子的耕地。紀子的奶奶說,地一旦荒廢就很難恢復成耕地。
在小森這片土地上,小森的村民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種植蔬菜,種植谷物,將其加工成食物,做家務,養育子女,去山中或城里工作,為冬存糧食”。
雖然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過著相同的生活,但他們是真正地接受一切,并且認真對待,所以他們會打心底里享受著生活。
影片中,小森的老一輩們總是臉上泛著笑意。她們會去鄰居家串門,會教市子如何種植,會與鄰居們互相分享美食,會為收獲而專門成立節日。
影片中,有一幕讓我覺得特別溫暖。
市子邀請了四個鄰居大媽來家做客。市子用什么招待她們呢?
答案是烤紅薯片。市子將自己種植的紅薯切成片,在爐子上一片片地烤熟,端上桌子。
鄰居大媽們吃得津津有味,她們開開心心地討論著家事,訴說著自己老公對自己的愛意。
臨走時,她們由衷地感謝市子的招待。
一片片的紅薯片,成了人與人之間情誼的見證。
當她們做了糖煮板栗,也分享給了市子。
你來我往,相互照應,就是小森人之間的關系。
她們愛著小森,愛著自己,也愛著和自己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人。
我想,和諧的人際關系也正是《小森林》讓人覺得治愈的又一個原因吧~
三、市子最終找尋到生活的意義:生活并非一個圓圈,而是螺旋
這部影片不僅有美食,還有關于生活意義的探討。
市子曾經前往大城市東京闖蕩,和男朋友同居過一段時間,但她最終和男朋友分手了,回到了小森。
她回到小森,并非發自內心的選擇。她無力負擔在東京的生活,常常吃泡面,但她覺得泡面挺好的,因為里面有蔬菜。她沒錢買菜,便自己在盆里種植蘿卜。因為生活的壓力,老板的苛責,市子逃回了小森。
回到媽媽早已不在的老宅后,市子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她自己種田,種地,做美食,儲存冬天的糧食。
她每一件事都從頭做到尾,就像媽媽曾經那樣。在獨自生活的過程中,市子肩負起了生活的重任,她漸漸地體會到了媽媽的不易。
一個女人,又要工作掙錢,又要干農活,又要照顧孩子。工作受了委屈,沒有一個親人支持她,家里的事仍然在等著她做。
市子和媽媽一起生活的時候,總是覺得媽媽懶,比如沒有掃雪,沒有花心思去做食物。當市子批評媽媽懶時,媽媽有時幽默以對,有時沉默不語。
市子靠著記憶,做了很多媽媽牌食物。秋天的時候,市子做了一道炒青菜。當時媽媽做這道菜時,她覺得美味,但口中卻抱怨媽媽常常做炒青菜,沒有做點費工夫的菜。
但市子做了幾遍,都沒有做出媽媽做的味道。當她試著把青菜的筋撕掉后再炒,成功了。
這時,市子恍然明白,媽媽做的每一道菜都傾注了對她的愛意,而非市子所想的懶。這里讓我有點淚目。
也許,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一直默默地愛著我們,但我們卻因為身在此山中,不識真面目。當這個人離開了我們,我們才真正地懂得,真正地理解。
市子努力地在小森生活著,但她心有不甘,想去城市,又怕受傷,一直猶豫不決。當鄰居建議她搭一個架子種植番茄時,她的想法是,要是搭架子了,就要永久在小森居住下來了,而她并未下定決心。
鄰居不太明白她的心思,但朋友紀子和裕太了解她。不過,他們沒有她的這種苦惱。
紀子和裕太也從小就生活在小森。紀子從未想過去城市。裕太是心甘情愿地從城市回到了小森,他稱贊小森的人是踏踏實實地在生活,他自己也是真心想要在小森生活下去。
而市子,是因為逃避才回到了小森,心并未在小森安定下來。
裕太說市子:
“我一直很佩服你獨自一個人,卻努力地生活,但其實總讓人感覺,對最重要的事情你總是躲躲閃閃,遮遮掩掩,自我欺騙,卻用努力這快幌子在遮掩這一切,你難道不是在逃避嗎?”
市子也明白自己在逃避,但是她沒有勇氣去選擇,只好任由生活推著自己前行。像極了每一個對生活迷惘的人。
市子在小森生活的日子里,媽媽也偶爾會有來信。
春天的時候,市子又收到了媽媽的信。而媽媽的這封信,促使市子下定決心,再次去城市。
媽媽在信中寫到:
“在某個地方摔倒時,每次回頭看之前的自己,發現每次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盡管一直很努力,卻總在同一個地方轉圓圈。徘徊到最后不過是回到了原點,很讓人失落。但是每次都積累下了經驗,所以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都不再是原點。那么不應該叫圓圈,而應該是螺旋。從某種角度看,也許很像是在同一個地方兜兜轉轉,可其實,多少會偏離上一點或下一點,如果是那樣,也挺好的,也許,人本身就是是螺旋,在一個地方兜兜轉轉,每次卻又不同,或上活下或橫著延展出去……”。
我看了這一段也挺觸動的,我們的人生不就是螺旋式上升嗎?雖然兜兜轉轉,但是總是在進步。
市子看了媽媽的信,決定再去城市努力一下。
五年后,她帶著老公和肚子里的寶寶回到小森參加春收慶祝節。
此時的她,成熟,平和,自信,充滿力量。
市子的自我成長,也是治愈我的又一原因。
生活方式沒有好壞之分,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的只是選擇的不同。而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人生課題。有的人,一輩子都是一種生活方式,有的人,還在慢慢地摸索著。
守一方土,修一寸心。
不管什么樣的生活方式,都別忘記了愛。
愛,才是治愈我們的本源。
愿《小森林》可以治愈你~
我是愛閱讀和寫作的@甘棠mm,你的點贊、收藏、轉發、評論、關注都是對我創作的莫大支持~謝謝你[心]
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