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但是我要追劇,對于客廳里面的電視機買多大尺寸,觀看距離多遠合適應該有發言權。
首先是觀看距離。你去實體店或者網上商城選購電視機,都非常容易獲得多大的電視機應該在多遠的距離觀看效果最佳的詳細數據。一般來說,超過65吋,觀看距離3.5米以上;如果是激光電視,大于100英寸,觀看距離5米以上。但是,由于每個人的住房面積不同,客廳面積有大有小。并且每個人的視力、聽力不完全相同,這些特殊性決定了選購電視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而不能強求一律,一概而論。
其次是電視播放的內容,畫面的清晰度,伴音質量等對不同的觀看距離也有實質性影響。舉一個例子,現在的電影,電視劇大多數采用的是16:9的寬銀幕格式,對話基本上都有字幕,但是字幕的字體都比較小,尤其是片頭片尾的字幕,字體更小,如果坐遠一點看不清楚。再說電視伴音,除非采用功放機外放聲音,否則聲音細節也難以聽得非常清楚。因為一般的電視機伴音功率只有10瓦左右,高檔一點的大屏幕電視機也最多達到25瓦特,這么小的功率,要想把高音低音細節聽清楚很難。特別是現在的電視機都是超清畫面,清晰度達到4K,當你觀看音樂節目,小提琴獨奏部分可以看見弓弦摩擦時像一縷一縷輕煙的松香散發到空氣中;還有激烈槍戰片中的子彈殼剛出槍膛以及落到地上的清脆聲音效果,坐遠了恐怕要漏掉這些細節。
第三個問題也不得不說。現在收看電視節目,正常情況下,電視屏幕上有臺標、字幕廣告、語音字幕、滾動廣告以及隨時跳出來的移動廣告。我初步估算,一臺65寸的電視機屏幕,正常圖像可能不到50寸。更不用說很多時候是在廣告里面去看“插播”的電視劇,屏幕小了還真不得行。
綜上所述,如果客廳開間有3.6米的話,建議選購65/75英寸的電視機,最好是70至75寸。不要怕大,買回家,看上一段時間你就會感覺合適而不會后悔買小了。一個電視機少說也是幾大千,何必去做讓人后悔的事情呢?
也許有朋友認為不用買那么大的尺寸。當然,如果仍然還是用幾十年前的要求來考慮客廳里面的電視機尺寸大小,或者對電視機的畫質、音質要求本來就不高,也就是平常說的“能看就行”。那請隨意。但是,現在的電視節目清晰度已經是4K,聲音也能夠做到“模擬5.1”,也就是說現在的大屏幕電視機就是家庭影院。要想追求沉浸式觀看體驗,還是要選擇大一點的電視機。
電視機分辨率1080p60hz和1080p50hz當然有區別,但區別在于支持的幀率不一樣,因此主觀上很難察覺到差別,對于50寸的電視,當然應該設置1080P60hz會好一點,這樣設置,通常可以兼容1080P50hz,又可以完美適配1080P60hz。
1080P60hz的意思是電視支持以1920x1080的分辨率,采用逐行掃描呈現畫面,每秒可以刷新60幀。
懸疑、驚悚、恐怖、暴力、血腥、女性、面具、手套、尖刀、繩索、跟蹤、謀殺這些關鍵詞構成了鉛黃電影(Giallo)。是的,我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是意大利在上世紀六十年始盛行的鉛黃電影。
Giallo一詞原本在意大利語中的意思是“黃色”的意思,上世紀五十年代,阿加莎·克里斯蒂等英美懸疑犯罪小說家的作品被意大利書商引進到國內,統一用黃色的封面進行包裝,到了六十年代,意大利的電影產業日漸繁榮,重口味的意大利人受這些小說啟發開始制作犯罪題材電影,這類電影日益發展,就被稱為了鉛黃電影。
一個女人在黑夜被跟蹤,女人身陷險境,跟蹤者容貌模糊,然后在一個奢華的房間里被殺害,頗有點希區柯克的意思。
1963年,由馬里奧·巴瓦執導的《知道太多的女孩》,被公認為第一部鉛黃電影。
《知道太多的女孩》電影海報從此以后,意大利的電影制作人在鉛黃電影中一發不可收拾,鼎盛時期每年多達200多部,他們將過程做足了文章,尖刀刺進女人的身體,窒息,頗有點SM的意思。但那時意大利的電影投入有限,往往是稍微改一下劇情就拍攝下一部,所以爛片一堆,但還是有佳片的。例如達里奧·阿基多的《陰風陣陣》和《深夜血紅》。
《陰風陣陣》電影海報《深夜血紅》電影海報到了八零年代,隨著社會的變革,鉛黃電影逐漸消失,但到了九零年代中后期,受鉛黃電影影響影響的作品逐漸出現,例如《德州電鋸狂》、《月光心慌慌》等等,這個也夠血腥吧,歡迎討論。
以前農村的農具短時間不會消失,雖然現在用農具的時候越來越少,村里每家都會有,有可能現在的年輕人沒見過不知道叫什么,但家里大部分還是有的,只是不知道在哪個犄角旮旯里放著那,下面咱就說幾樣供大家參考。
糞箕子這是農村“單兵”全能攜帶農具,主業是拾糞專用,兼職農村活動中扛任何東西。
犁犁 顧名思義就是犁地用的(翻地),給家里牲口上完套就可以下地犁地了,一般適用于秋耕。
耙(ba四聲)耙(ba四聲)這種東西農村現在幾乎看不著了,用途是犁完地后,用耙把地里的莊稼秸稈、樹根、草根弄出來方便播種,還有個作用就是把犁子翻起的土耙平。
樓過去播種小麥的專用工具,已經徹底消失了,前兩年我家還有,后來被我奶奶劈了燒火了,一般用于秋耕。
鋤頭鋤頭,用途就是鋤草和松土用的。
石滾石滾是當年打麥場的主角,沒有他就收不了糧食,夏天收麥子專用,現在農村還有。
木锨一般堆麥糠、堆麥yu、曬麥子和揚麥子用,其他時候用不到。
撒耙撒耙也叫木耙子,作用是把麥粒和麥糠分離。
囤子主要作用是挑小麥秸稈用,其他紅薯秧、花生秧、棒子皮也能挑。
? 猜猜看這上面是有兩件農具,具體用途你知道嗎?記得評論區告訴我
#保護農業文化遺產#
先展示這十件即將消失或已經消失的農具,你還知道有什么農具快要消失?
@頭條問答@頭條三農@頭條農友會
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因為我不但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生人,而且還在七十年代買過這三大件。
民間通常稱“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為三大件,是當年老百姓家或多或少都有的。照相機持有的家庭鳳毛麟角。
那個年代,男女結婚時,女方都要求男方要有“三轉一響帶咔嚓”。“三轉”就是形象地表明手表齒輪、自行車轱轆和縫紉機飛輪,“咔嚓”就是照相機快門。只有這四大件具備了,才能出嫁。
那個年代,人們普遍生活水平很低,城里人只能溫飽,鄉村人很多溫飽都達不到。家里如果能夠有閑錢或積蓄買自行車、手表和照相機的不是很多。
我記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們國家生產的這三大件,品牌不多,很集中,主要有——
自行車——永久和鳳凰由上海自行車廠生產,數量最多,最為普及,一般家庭都是購買這兩種品牌。其它像紅旗、金鹿、飛鴿等等也有,但是比較少。
手表——無論什么年代,手表都是人們生活的必須,沒有手表,出門等于沒有時間。尤其是在沒有手機的年代,手表更是人們生活不可或離的物品。當年我們國家只有上海手表廠能夠生產手表,表的品牌就叫“上海”。后來,南京經過攻關,生產出來“紫金山”牌手表。
照相機——照相機在那個年代絕對屬于奢侈品,一般家庭絕無僅有。有照相機的家庭,都是當年的有錢人。由于照相機民間需求少,我們國家僅有上海照相機廠一家生產照相機,品牌是“海鷗”,用120或135兩個規格膠卷。后來北京照相機廠也生產出來“長城”牌照相機。
縫紉機——一般也集中在三個品牌,都由上海縫紉機廠生產。分別是飛人牌、蝴蝶牌和無敵牌。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