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自行車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這并不是因為自行車有多復雜,而是因為自行車實用、耐用又好用。這看似簡單的自行車,承載了四零后、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的童年夢想、甜蜜愛情、上班下班、郊游看病,是抹不去的中國記憶,是忘不掉的青春歲月,是現代生活的
自行車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這并不是因為自行車有多復雜,而是因為自行車實用、耐用又好用。
這看似簡單的自行車,承載了四零后、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的童年夢想、甜蜜愛情、上班下班、郊游看病,是抹不去的中國記憶,是忘不掉的青春歲月,是現代生活的嶄新起點。
甜蜜的自行車戀情
今天,我們就一起回顧一下我國的自行車發(fā)展、普及、創(chuàng)新之路。
一、自行車的歷史
是誰發(fā)明了自行車,這個并不重要,因為自行車是實用物品,重點不是從無到有,而是改良實用。
自行車在面世之初,樣子是奇形怪狀的,有的輪子左右排列像個輪椅,有的前輪高達兩米像個雜技團的工具車。
這是科學家們探索原理、創(chuàng)新設計、尋找材料、改良技術的見證,正是這些努力和嘗試,才使自行車能夠從實驗室產品變成街頭實用物品。
嘗試有成功,也有失敗,撿有用的說,自行車的發(fā)明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是法國人在18世紀末制造出了具有兩個輪子、帶座椅的自行車,騎車的人靠腳著地滑行,很像一個大玩具;
二是德國人在19世紀初研究出車把,這樣自行車就可以隨意轉彎了;
早期的自行車并不實用
三是英國人隨后發(fā)明了腳踏,雙腳離地騎車提高了速度;
四是在19世紀末,法國人、英國人相繼發(fā)明了鏈條和輪胎,大大提高了自行車的速度和舒適性。
這時的自行車和現在的自行車,從形狀到性能已經沒有太大差別了,也是從這個時候自行車開始量產。
二、自行車來到中國
19世紀末,英國是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他們生產的自行車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當時,我國雖然還不能生產自行車,但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商品進口也是比較發(fā)達的。1897年,在上海就可以買到英國進口的自行車,但客戶主要是在滬的外國人。當時國人不太接受這個洋玩意,主要有五個原因:
傳教士騎著自行車
一是囧,對于達官貴人來說,坐馬車、坐轎子比自行車要舒服、更體面;
二是貴,當時全國每年進口的自行車數量也只有上千輛,這些漂洋過海來的新鮮洋玩意,價格都非常高,普通老百姓根本買不起;
三是難,現在成年人學習自行車幾乎是分分鐘的事,但當時自行車的性能還不太好,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學會如何騎;
四是累,當時我們的路況不行,在城里騎自行車的人多,出了市區(qū)騎自行車顛簸,遇到上坡很費勁;
五是禁,因為沒有專門的非機動車道,騎自行車的人容易跌倒或撞到行人,所以蘇州等地是禁止國人在大街上騎自行車的。
1940年,昌和制作所在上海成立,主要生產鐵錨牌自行車,從此自行車開始國產化。
上海昌和制作所
昌和制作所工藝比較落后,產能比較低,而且當時正處戰(zhàn)亂之中,可以說是供銷兩不旺。
三、自行車一輛難求
新中國成立后,昌和制作所改名為上海自行車廠,鐵錨牌也改名為永久牌,從此自行車陪伴國人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
建國之初我國的自行車年產量約有1.5萬輛,全國有5.4億人,算下來是每3.6萬人可以買到一輛自行車。
1950年,飛鴿自行車在天津誕生。8年后,鳳凰自行車在上海誕生。因為都是國企,所以三個牌子的自行車,從質量上看可以說不分伯仲。因為永久自行車先入為主,所以名氣最大。
在六十到八十年代,自行車和縫紉機、手表并稱為三大件,是奢侈品,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三大件
自行車的價格很神奇,從最初的二百元,到現在還是三四百元,價格幾乎沒什么變化。
最初的自行車二百元左右,但當時的物資非常緊張,買自行車需要“自行車券”。通過單位申請車券需要長期排隊,如果從其他人手中購券則需要一百多元。
自行車券
在六七十年代,二三百元是巨款,對于普通家庭來講,買一輛自行車是傷筋動骨的事兒。當然,那時能有自行車也是很風光的事兒,所以接新娘子往往是騎自行車,自行車就好比現在的豪車。
八十年代初,普通農民的人均年收入才六七十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超過了一百元,買一輛自行車仍然需要好幾年的家庭積蓄。
1981年,我國還在交公糧,農民以實物的形式交農業(yè)稅。農民要把收成的20—30%無償交給國家,以保障城市人的口糧、為工業(yè)生產提供原材料以及出口創(chuàng)匯。一位湖北農民自愿多交一萬斤糧食,只為買一臺永久牌自行車。當時玉米的價格是每斤0.11元,也就是說他愿意用1100元換一輛自行車,可見當時的自行車是多么稀缺。
為了滿足農民的樸實愿望,永久自行車廠的工人們主動加班加點拼命干活,連午餐時間機器都不停,終于在計劃外趕制出了1200輛自行車,專門賣給那些“交糧超萬斤、奉獻愛國心”的農民。
產糧大區(qū)開始試點建設“永久村”,努力讓每個村民都騎上永久自行車。到1985年底,全國共建成22個“永久村”, 11500戶村民騎上了永久自行車。那個年代能騎上自行車的農民,是萬里挑一的牛。
東北永久第一村
也就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國的自行車產量進一步提高,在滿足城市需求后,加大了向農村市場銷售的力度。
1988年,作者讀小學三年級,看到村里有人騎自行車,非常羨慕,但知道家里買不起,所以根本不敢提。那時就盼著升初中,因為家里距初中有10公里,往返必須騎自行車。
八十年代,是中國快速發(fā)展的年代,八十年代初城鎮(zhèn)職工月收入大多在二三十元,八十年代末則達到了千八百元。八十年代末,隨著鄉(xiāng)鎮(zhèn)、村辦企業(yè)的發(fā)展,一些農民終于在土地收成之外,有了每月一二百元的現金收入。
1900年,作者有了第一輛自行車,是一輛28英寸的飛鴿牌自行車。在寄宿制初中讀書,每周才回家一次,為了防止自行車被風吹日曬意外損壞,特意找了一個很遠的遠房親戚家寄存自行車。
二八大杠
和大多數家庭一樣,我家的這輛自行車用了十幾年。據調查,70%以上的自行車使用壽命都在10年以上,有的甚至二三十年。因為使用壽命長、保養(yǎng)成本低,所以高價購買的自行車,折算下來還是比較經濟實惠的。
一輛200元的自行車,按使用10年、每年修車10元計算,平均下來每年只要30元,相當于八十年代初一個人一個月的工資。一臺15萬的轎車按使用10年、每年維修保養(yǎng)等2萬元計算,平均下來每年需要3萬元,相當于現在一個人半年的工資。
修車
也就是說,養(yǎng)自行車每年要拿出一個月工資,養(yǎng)汽車每年要拿出半年工資。這是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比較,實際上現在打工兩天就能買一輛自行車。
四、供應短缺的原因
當時,我國缺自行車,不是我們不會造,而是我們還顧不上。自行車的構造一目了然,所以我們在建國后很快就掌握了自行車的設計、制造能力。
但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我們選擇的是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重工業(yè)的產品是生產資料,冶金、機械、化工這些重工業(yè),關乎大國重器,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的國力,是擴大再生產、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
建國之初的輕工業(yè)建設投入不足,而且有限的投入主要用于研發(fā)和出口,研發(fā)是為了掌握技術,出口是為了創(chuàng)匯,外匯是引進外國先進設備和技術的必要條件。
1953年,我們的永久牌自行車已經可以出口創(chuàng)匯,可見我們的技術是先進過硬的。隨后,永久又研發(fā)了26英寸的輕便型自行車、公路賽車、載重車、輕型摩托車、綠天使郵電車、軍用自行車。到1965年時,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自行車研發(fā)、設計、生產的全部技術,只是還沒能力擴大生產規(guī)模、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1958年的永久賽車
一方面是供給不足,另一方面是需求旺盛。八十年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還沒有普及公共交通。人們靠步行每小時可以走5公里,這大概就是當時人們的日常活動半徑。有了自行車,每小時可以騎10公里,人們的活動范圍倍增。因此,自行車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有大量的市場需求。
城市的生活節(jié)奏快、收入高,所以從需求和購買力的角度,勝于農村。但這不是說農村不需要自行車,農民上地干活、上山采菜、去加工廠磨面、去集市購物也都需要自行車,一輛自行車可以承載三四口人共幾百斤。
“五座神車”
八十年代的前期,大部分農村因為沒有自行車出不了遠門,因為沒有電視機填補空虛,農忙之后的人們只能聚在一起,男人打撲克、打麻將、喝酒,女人東家長、西家短地嘮家常,孩子瘋跑、上山、下河、勾葉柄、滾鐵圈、跳皮筋。
有了自行車后,有的人開始馱著自家的瓜果梨桃走街串巷地叫賣,有的人開始騎車去臨近的村鎮(zhèn)打工,有的人甚至用自行車駝回了自己家的上萬斤玉米。可以說,自行車開啟了農村的新生活,過去那種慢悠悠的鄉(xiāng)村節(jié)奏在一點點地變化。
到1994年我國自行車保有量達到了4.5億輛,平均三人一輛,也就是一家一輛。
五、自行車的多樣性
我國能夠普及自行車,這與全球產業(yè)布局的調整有關,當歐美國家人力成本上升的時候,自行車生產逐漸轉移到了中國和日本等地,流水線大生產快速降低了自行車的成本。
九十年代以后,山地車、變速車、折疊車、賽車、小輪車層出不窮,很好地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個性化需求。城市里開始出現自行車早晚高峰,南方因地勢平坦、氣候溫和,自行車更普遍。
自行車早高峰
九十年代末期,自行車成了每個人都能買得起的唾手可得的物件,失去了特殊象征意義,沒人在乎你騎的是什么樣式、什么牌子的自行車,很多人會選擇二手自行車。
作者在讀大學時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騎了三個月后丟了也沒心疼,再買一個就是了。工作后買了第四輛自行車,主要是為了鍛煉身體,但樓下沒地方放,只能扛著上樓,一個月后受不了這份辛苦,車子就送人了。
二十世紀初期,城市里開始流行電動車。最開始的電動車回頭率是比較高的,到2005年的時候就比較普遍了。
隨后出現了共享單車,雖然后來搞得一地雞毛,但足以說明大家已經不需要占有這種低值常用品,更在意的是它的便捷性。
目前,我國約有4億機動車、4億自行車、3億電動自行車,平均每戶擁有2輛車。
車載自行車
雖然現在已經基本普及家用轎車了,但自行車仍有巨大的市場需求,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國家提倡綠色出行,這是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騎自行車成為新時尚;
二是人民想要鍛煉身體,在滿足吃穿等基本需求后越來越重視健康,騎車和游泳一樣可以起到全身鍛煉的作用,騎行不僅消費低,還可以到處看風景;
三是城市交通比較擁堵,自行車出行有的時候更快速便捷,特別適合三四公里范圍內的距離。
現如今,自行車市場品牌琳瑯滿目,捷安特、阿米尼、美利達等都很受歡迎,但永久、鳳凰、飛鴿依然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2020年,永久自行車成功入圍中國輕工業(yè)百強企業(yè),品牌價值突破40億。
與此同時,自行車的大小也實現了任意選擇。八十年代的掏襠騎車法一去不復返了,只停在你我漸漸老去的記憶中。
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