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從2007年開始,一位黑龍江小伙就開始瘋狂地往自己租賃的海域里投石頭。5年累計投資了超過180萬噸,耗費上億元,大家都說他是“瘋了”,他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從2007年開始,一位黑龍江小伙就開始瘋狂地往自己租賃的海域里投石頭。
5年累計投資了超過180萬噸,耗費上億元,大家都說他是“瘋了”,他卻全不在意,甚至砸鍋賣鐵,掏盡家底都要干下去。
就在人們以為他要血本無歸的時候,他卻實現了驚天逆轉,每年坐在家里累計收入超過5000萬元,引得周邊富商紛紛前來他家中取經。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要往海里丟石頭?他又是怎么賺錢的?
丟石頭的奧秘
這位小伙名叫李柏林,他的傳奇故事還得從黑龍江省秦皇島撫寧縣周邊海域對外招商開始說起。
當時那里有萬畝海域對外出租,感興趣的人也很多,因為那里是全國赫赫有名的扇貝養殖基地。
最終李柏林憑借800萬元的高價,完成了30年的租賃。
可就在人們都以為他準備開始扇貝養殖的時候,他卻開始往海里丟起了石頭,而且一丟就是一大船,引得周邊養殖戶非議,
“這里家家戶戶都養扇貝,傻子才不養呢!”
李柏林就是眾人口中的“傻子”,而且隨著時間過去,他這個“帽子”也是越戴越緊。
剛開始的時候,他是用船載著拖拉機和挖掘機進行投石,后來為了讓石頭排列得更勻稱,他甚至還特意跟著父親一起去河北取經。
最終他找到了一個造船廠,累計耗費400萬元,打造了兩艘獨特的“投石船”,投石效率才進一步得到提升。
很多人都不理解李柏林的堅持,畢竟往海里投石頭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剛開始的時候一噸石頭成本價大概在60元左右,后來成本更是提升到了100多元。
而李柏林5年堅持下來,至少在海里投了累計超過180萬噸,支出估算起來至少在1.5億元以上,可以說是幾乎掏空了李柏林的家底。
能夠如此“任性”,李柏林家自然是非常有錢的。
他的父親李志剛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建筑商。
由于經營有道,而且趕上了風口,所以在李柏林還年幼的時候,他的父親便已經攢下了上億的家財。
直到2005年左右才因為身體原因退了下來,而他的兒子李柏林在完成學業后,也算是子承父業,進入了房地產行業。
在2003~2006年間陸續完成了兩個項目,累計收入在2000多萬元,稱得上是年輕有為。
可就是這么一位聰明能干的富二代,卻突然迷上了向海里丟石頭,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李柏林不是簡單的丟石頭,而是在海底布置出礁石環境,做好“空立方”。
等到部署出適宜的環境后,他就要轉手開始自己的下一步工作,投放海參了。
沒錯,這個曾經在房地產行業騰轉挪移的富二代,萌發了一個新的夢想,那就是成為“海參大王”。
養海參的原由
李柏林之所以會走上這條路,與他的父親很大的關系。
前面提到,由于身體原因,他的父親在2005年左右就從房地產行業中退了出來。
當時為了散心,李志剛就來到了秦皇島與兒子相聚,閑來無事便租條船去海上釣魚。
可是有一天,李志剛想要像往常一樣外出釣魚的時候,卻突然得到了一條意外的消息。
那片海域已經被封上了,不允許人們前往垂釣,對此李志剛自然是不理解,于是進一步打聽了情況。
這才知道那片海域其實是被私人承包了,干起了海參養殖。
回到家里,李志剛和孩子提了一嘴,說出了他從船長那打聽的消息之余,也感慨了一下水產生意真是火爆。
畢竟當時市面上各種水產品都是比較昂貴的,尤其是海參,價格動輒都能達到2000元一斤以上。
品相飽滿一些的更是能賣到六千元一斤以上,養殖利潤非常可觀。
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志剛的隨口絮叨引起了李柏林的高度重視。
由于他已經有了轉行的打算,所以聽父親說完后,當即就到網上去查詢了相關信息。
了解了養殖海參的未來前景后,他恰好又發現了秦皇島這邊有一塊海域正在對外招租。
與父親一番商討之后,最終他們打定了養殖海參的主意,并以800萬元30年的租賃價格,租下了那一大片海域。
而養殖海參,最重要的就是部署海底礁石,因為只有這樣海參才能用吸盤吸附在上面生存。
也正因如此,李柏林開始向海底瘋狂投石。
不滿足于小打小鬧的他,最開始就定下了要向海中投放超過100萬噸石頭的計劃。
也正是為了完成這個計劃,他才幾乎散盡家財,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他飽受非議,但是他本人卻并不在意。
因為在他看來海參的營養價值高、交易市場廣闊,只要能養出來,在未來根本就不愁賣。
當然,雖然自信,但是李柏林也沒有盲目樂觀。
為了能夠保障養殖成功,李柏林先后跑了多家養殖基地,借鑒了很多養殖方法,他甚至還為此特意造出了“投石船”,請來了很多養殖業的專家。
由此可見,他還是頗為用心的,就更不用說,為了防止意外出現,他天天起早貪黑的起床監督了。
那一時期他在船上基本上一坐就是一天,整個人忙碌又辛苦,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在合伙人找了他幾次后,最終退出房地產行業。
然而,即便李柏林如此小心謹慎,意外還是發生了。
當他累計在海中投放了40多萬噸石頭,準備在海中投放海參苗的時候,竟愕然發現,之前水中投放的石頭都不見了!
克服困難,取得成果
價值幾千萬元的石頭怎么會不翼而飛呢?
有人說是被海底的洋流沖走了,也有人說石頭根本就沒有投入海底,這從頭到尾就只是一場騙局、一次作秀。
但只有當事人李柏林自己知道,他是真真切切面臨著破產的險惡命運。
投入極大的他不甘心血本無歸,再次請來了相關專家,請他們勘測石頭的位置,結合衛星定位系統專家終于給出了他一個答案。
原來,由于洋流影響,那片石堆的確偏離了原來的位置,好在偏離得并不遠,因此李柏林最終還是順利在石頭堆上投放了大量海參苗。
可是由于海參養殖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很快李柏林又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家里沒錢了。
前文也提到,李柏林的父親攢下了過億家財,而他自己在投身于房地產行業后,也有了一定積蓄。
不過這些錢基本上全都拿來買石頭了,因此最終李柏林只能賣了房子車子,就連他的奶奶都拿出了攢了一輩子的養老錢。
可這些相對于海參養殖來說,只能說是杯水車薪,當時的李柏林可以說是走到了窮途末路,消耗巨資打造的“海參王國”眼見就要夭折了,就是讓人心憂。
好在當時距離第1批海參苗的投放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了。
沒辦法,李柏林只能選擇了提前收撈,誰知道這一撈就讓他撈起了5萬多斤。
而當這批海參被投放到市場上后,便引起了廣泛的影響,事實證明,李柏林的海參養殖是非常成功的。
養出的海參個大肉多,堪稱極品,因此很快便銷售一空,累計被他回籠了超過900萬元資金。
有了這筆錢,李柏林終于度過了最艱難的處境,更重要的是這也極大程度上鼓舞了他。
他知道自己不是在做無用功,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他還曾經興奮地說道,
“往后每年都可以撈海參,一年就是十幾二十萬斤,那我把石頭部署完畢后,一年就能撈100萬斤以上的海參,到時候我的石頭堆有 多大,我的海參就有多大!”
即使是保守一些,按照一年收獲30萬斤海參的規模來看,李柏林的收入也能達到5000萬以上。
近五年來憑借著投入的近180萬噸石頭,他早就拿回了自己的本錢,而且大賺了一筆。
已經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海參大王”,遠近聞名,很多相關從業者都想到他那里去取經。
縱觀李柏林的傳奇故事,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成功離不開努力,同樣也離不開幸運。
如果當時不是恰好的那樣一片海域出租,如果那時的洋流不是僅僅只將石堆推動了近百米,恐怕也就沒有后來的“海參大王”了。
不過好在結局是好的,努力者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思考與啟迪
驟然間聽到李柏林往海里丟石頭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人是在犯傻。
畢竟在不了解海參養殖的人看來,往海里丟石頭,除了能掀起一點浪花,又能得到什么呢?
即使是那些同樣從事水產養殖的同行,在李柏林往海里丟石頭的時候,也沒少對他冷嘲熱諷。
在他們看來,與其冒那么大的風險去養殖海參,還不如跟大家一起去養扇貝,畢竟風險低,收入也穩定。
可是李柏林自始至終就沒想過要“小打小鬧”,他的心中有明確而遠大的理想,因此即便不被理解,他也仍能夠奮勇前行。
在我們的生活中,與李柏林相同的人并不在少數,比如說陽澄湖畔的水產大王張建龍。
與李柏林相同,張建龍剛開始也是在房地產行業工作,只不過他的工作相對來說要更加辛苦,而且賺的錢也很少。
后來他索性辭去工作,和妻子一起買了條船,半年賣西瓜,半年賣魚,一年到頭也能掙不少錢。
憑借著早年攢下的積蓄,他們在2000年建立了金唐市水產品有限公司,正式擴大規模,干起了水產養殖。
他們在陽澄湖畔建立了1600畝的無公害大閘蟹養殖基地,生意越做越大,錢也越掙越多。
可能有人會問,張建龍究竟是如何成功的呢?
其實很簡單,原因無非兩點,一是始終保持初心,講究品質經營,二是堅定走向夢想,不向現實妥協。
在搞水產養殖的時候,張建龍最重視的一點就是信譽。
有一次某個魚販子從他們這拉走了三車魚,但是卻沒有按規定時間匯款。
眼見著就要耽誤給養殖戶打錢了,最后夫妻倆咬咬牙,把家中稻谷全部賣掉,寧可自己虧錢也得把余款給付清。
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掙下偌大的名聲。
后來張建龍的生意火了之后,有位外地的生產經紀人找到張建龍。
不斷地表示,每年可以供應給張建龍80噸大閘蟹,只要他愿意在這批大閘蟹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就讓他們掛個名頭。
那么每噸大閘蟹都可以拿到5萬元的回扣,只要簽個字就能掙下來400萬,可以說是無本萬利。
可是面對這種事情,張建龍想也不想就拒絕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要為大家負責。”
縱觀李柏林與張建龍兩人,其實是有很多共同點的,比如說兩人都追求品質,寧可多花些錢,也要做出讓客戶滿意的產品。
而且兩人都堅定追逐夢想,敢于為一個聽起來不那么靠譜的夢想,付出不懈的努力。
當然兩個人還是有一定差異的,李柏林資本雄厚,起點也比較高,而張建龍則是一點點從底層摸爬滾打,走向輝煌。
不過在生意做大做強的過程中,兩人都曾面臨過重重考驗,都值得人們尊重。
搞水產養殖實際上是非常辛苦的,像李柏林,水產規模搞得那么大,自己得時時刻刻在旁邊盯著,才能放心。
至于張建龍的規模,剛開始雖然比較小,還是由于事情大多和他親力親為,所以實際上也非常辛苦。
從這里也能看得出來,這兩位能夠取得成功并不是出于偶然,除了機遇與努力之外,他們的身上還有著難能可貴的吃苦耐勞的品質,擁有這種品質,能夠發家致富也就不足為奇了。
找到方向,抓住機遇、敢于吃苦,并為之付出不懈努力,成功近在眼前。
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