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棉花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和生活物資。從今年上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帝抵制新疆棉事件,我們就可以窺見,對于支持國貨,中國人從來就不缺乏熱情。說起棉花,新疆棉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手摘棉不香了,機采率逐步提升在業內,有句廣為流傳的話,叫“世界棉花看中國,
棉花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和生活物資。從今年上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帝抵制新疆棉事件,我們就可以窺見,對于支持國貨,中國人從來就不缺乏熱情。
說起棉花,新疆棉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手摘棉不香了,機采率逐步提升
在業內,有句廣為流傳的話,叫“世界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不知不覺間,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費國、第二大的棉花生產國。其中,棉花的種植生產的翹楚,當然是地域遼闊的新疆,其棉花產量占全國87.3%。其次為河北,棉花產量20.9萬噸,占全國棉花產量的比重為3.5%。山東棉花產量18.3萬噸,占全國棉花產量的比重為3.1%。 湖北、湖南棉花產量占全國棉花產量的比重超過1%,分別為1.8%、1.3%。其他省份棉花產量占比較小。
盡管如此,我國棉花種植機械化水平與美國、以色列等農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在棉花機采率方面。據權威信息披露,2019年全國棉花生產機耕率99.34%、機播率88.04%、機采率50.13%、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1.18%。
近年來,隨著人工成本的上漲,傳統的手工摘棉逐漸變得不香了!但是,為了使我國棉花產品長期穩定或增產,必須提高我國棉花機械化的水平。實施棉花種收全程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種植收獲成本,這是大勢所趨。
這些年,國家也在不斷加大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力度。早在2019年,國家就明確鼓勵3行以上的棉花采摘機的研發制造。今年3月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國家就提出要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開發采棉機等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規劃。
在國家的大力鼓勵、行業控制成本、土地集約化經營等多重動力驅動下,2020年,新疆全疆棉花機采率已經達到75%,相比于2019年全國機采率50%的水平,實現大幅增長。
采棉機都是進口品牌,國產身影寥寥無幾
隨著農業機械化不斷推進,我國農機缺口進一步加大。
然而,讓人憂心忡忡的是,國內農機企業大而不強,大型高端農機產品供給不足,高端市場長期被進口農機壟斷。據統計,250馬力以上的大型農機中,進口農機占90%以上。
采棉機行業屬于我國農機行業里的短板和薄弱板塊,就是一個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的比較典型的例子。
以新疆兵團為例,根據新疆兵團農機部門統計,2020年新疆兵團采棉機保有量2760臺,其中八成以上(2240臺)的型號都是迪爾、凱斯,國產機型占比不到兩成。
近年來,我國采棉機銷量和銷售收入呈現穩步增長,是一塊令人垂涎的大蛋糕。根據采棉機企業缽施然披露的數據,2017-2020年,我國采棉機銷量從430臺增至1200臺,市場規模從13.4億元增至25.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4.4%。
為了從這個誘人的市場分一杯羹,為了提高國產采棉機的市場份額,國內不乏像沃得、缽施然、玉柴等整機、零部件企業不遺余力地加大研發技術投入,艱難地擠進這個市場,為民族企業贏得一份尊嚴和地位。
替代進口品牌,玉柴機器+沃得為民族品牌增光
作為國內農機行業第一品牌,玉柴涉足采棉機要從2019年YCA08配套缽施然的采棉機開始。
缽施然是國內采棉機生產的龍頭企業,占據了行業絕對的市場份額,國內其他采棉機生產廠家幾乎是以其為標準進行研發生產。因此,能否進入新疆缽施然是玉柴在采棉機行業站穩腳跟的關鍵。
眾所周知,采棉機技術比較先進,在農機中屬于高端產品,用戶對產品質量要求非常高,對動力選擇也很苛刻,一直以來都被進口動力品牌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玉柴憑借著產品優勢和專業精神,成功配套缽施然三行采棉機,打開市場突破口,成為首家進入新疆缽施然的國產動力品牌。
在2020年9月第10萬臺通機動力暨第1萬臺挖掘機動力順利下線儀式上,玉柴農機掌門人向媒體透露,玉柴在100馬力以上的農業裝備市場,以52%的份額持續保持農機行業第一品牌地位,大馬力拖拉機、采棉機、青貯設備取代了進口動力。
當然,這無論對中國農機行業,還是對玉柴來說,都是一個好的開始。
從三行采棉機到如今技術水平更高的六行采棉機,玉柴對采棉機動力需求的把握更加的精準到位。據了解,玉柴機器與沃得合作的100臺六行采棉打包機將正式下地進行采棉作業。預計今年9月份,100臺六行采棉打包機將全部投放到廣袤的棉田開始作業。
這是我國國產柴油機首次大批量配套六行高端采棉打包機,開創了國產采棉機市場新局面,打破了國外品牌長期占據高端采棉機發動機市場的競爭格局。隨著約翰迪爾的退出,玉柴機器等民族品牌在這個細分市場逐步站穩腳跟。
近日,中聯農機成功中標聯合國項目事務署農業機械長期采購資質招標項目,獲得聯合國官方認可的長期供應商資格。這意味著,作為國內首家獲此資格的農業機械制造商,中聯重科打破了國外品牌在該領域的壟斷,讓中國制造高端農機裝備登上了國際公共采購領域的舞臺。
可以預見,隨著國內農機行業發展成熟和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掌握核心技術、擺脫被“卡脖子”的局面,徹底提升國產農機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將指日可待。
陳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