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881~1936)56歲1881年出生簡介:魯迅,男,曾用名(亦名):周樟壽、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字豫才。魯迅的筆名或署名:自樹、庚辰、索子、索士、樹人、令飛、迅行、樹、黃棘、周豫才、周樹、唐俟、俟、神飛、迅、風聲、尊古、巴人、某
(1881~1936) 56歲
1881年 出生
簡介:
魯迅,男,曾用名(亦名):周樟壽、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字豫才。
魯迅的筆名或署名:自樹、庚辰、索子、索士、樹人、令飛、迅行、樹、黃棘、周豫才、周樹、唐俟、俟、神飛、迅、風聲、尊古、巴人、某生者、小孩子、學之、敖者、俟堂、宴之敖者、即魯迅、L.S.、冥昭、杜斐、楮冠、楮冠病叟、華約瑟、中拉、葛何德、封余、許霞、EL、ELEF、許遐、L、洛文、令斐、豫才、豫、唐豐瑜、冬華、長庚、宴敖、隋洛文、樂賁、樂雯、它音、佩韋、阿二、豐瑜、明瑟、不堂、白舌、遐觀、何家幹、飛、羅憮、干、動軒、周動軒、幹、何干、孺牛、丁萌、游光、豐之余、旅隼、葦索、越客、桃椎、虞明、荀繼、家幹、尤剛、符靈、余銘、元艮、白在宣、一尊、敬一尊、子明、張承祿、趙令儀、倪朔爾、欒廷石、張祿如、鄧當世、韋士繇、士繇、翁隼、崇巽、常庚、燕客、白道、曼雪、夢文、孟弧、公汗、霍沖、莫朕、中頭、史賁、董季荷、杜德機、朔爾、康伯度、焉于、越僑、張沛、華圉、仲度、茹莼、苗挺、及鋒、直、隼、直入、阿法、史癖、且介、庚、敖、越山、康郁、洛、姜珂、越丁、旁、齊物論、樂文、周玉才、曉角、戛劍生、何家干。纂述者、編纂者、譯者、編輯者、旅滬一記者、編者、旅滬記者、記者、奔流社同人、朝花社、朝花社同人、上海三閑書屋、鐵木藝術社、譯文社同人。
出生:
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大清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府城內東昌坊口(今屬紹興市越城區)新臺門周家
父母:
父親為周伯宜,母親為魯瑞
背景:
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即將亡國
六世祖周煌曾中舉人,此后周家世代書香。
二弟:周作人 (1885年-1967年)
三弟:周建人 (1888年-1984年)
魯迅有三個弟弟,一個妹妹。
1882年 2歲
1883年 3歲
1884年 4歲
1885年 5歲
1886年 6歲
1887年 7歲
1888年 8歲
祖父周福清按例捐官,獲授內閣中書
1889年 9歲
1890年 10歲
1891年 11歲
1892年 12歲 讀私塾
曾祖母戴氏病故,祖父周福清以丁憂去職。
三味書屋讀私塾:
紹興的壽鏡吾開設的私塾三味書屋,與章閏水建立友誼。
題外:章閏水,閏土原型
章閏水(1877-1934),魯迅筆下閏土原型,家在上虞道墟鎮杜浦村。因為八字上五行缺水,所以小名叫做"阿水"。阿水稱魯迅"大阿官"。
章閏水父親章福慶,竹匠,章家只有六畝薄沙地,收獲的糧食繳完租稅后所剩不多,故而到魯迅家中做工。
魯迅去南京讀書后,魯迅和閏水兩人生活慢慢失去交集。
1893年 13歲
祖父鄉試科場行賄案,光緒皇帝欽定為"斬監候",周家開始衰敗:
9月,祖父周福清(亦名周介孚)因為向浙江恩科鄉試正考官殷汝璋行賄,謀求周伯宜錄取,被正考官殷汝璋舉報(周福清用洋銀一萬元欲保6人錄取,其中有周伯宜;而當時保1人錄取賄賂行情收費1-3萬元,最少6千元一人)。此案震動大清軍機處,直接呈報光緒帝。
起先,祖父周福清犯罪潛逃至上海租界,父親周伯宜被清朝官府抓進監獄頂罪;祖父到官府自首,父親周伯宜才被放歸。
祖父終被革職下獄,光緒皇帝欽定為"斬監候",周家為保祖父活命,每年花費大筆資金疏通官府。
父親周伯宜則被革去秀才身份,變得喜怒無常、酗酒、吸食鴉片,冬天時重病在床,咳嗽,咳血,全身水腫,患上了肺結核。
魯迅則被安置到離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莊大舅父的家中避難。
題外:回顧祖父周福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殿試金榜
二甲第17 名:殷汝璋,官至通政使司參議
二甲第135名:周福清,魯迅祖父,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谿縣知縣、捐內閣中書
1894年 14歲
周家為了使周福清得以活命,每年花費大筆資金疏通官府,直到八國聯軍事件之后,周福清1901年才被赦免。
1895年 15歲
1896年 16歲
家庭再生變故,父親病逝:
父親周伯宜自從1893年冬一病不起至1895年秋冬病勢日加嚴重。
周家曾請當時名醫何廉臣(1861~1929)看病。
生病期間,父親周伯宜照樣每日喝酒,從不忌口,病況每下。父親周伯宜愛用水果作下酒物,魯迅常去上街買鴨梨、蘋果、花紅之類給父親下酒。
10月12日,父親周伯宜(1861-1896)去世,死于肝硬化,中醫稱單腹脹,年僅36。
魯迅對父親的死耿耿于懷,認為是庸醫耽誤緣故。
魯迅于當年開始寫日記
1897年 17歲
家族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他們的既差且小,魯迅拒絕簽字遭到叔輩們斥責,倍感世態炎涼。
題外:周氏家族紹興三臺門
周氏兄弟居住的周家新臺門是周氏家族在紹興的三個臺門之一(老臺門、新臺門、過橋臺門)。
周家新臺門,建于清朝嘉慶年間,共居住著覆盆橋周氏第九、第十兩代分遷過來的的六個房族支系。
祖父周福清生四子一女,魯迅父親周伯宜是周福清長子。
1898年 18歲 入讀南京水師學堂
入讀南京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
4月,魯迅離開家鄉的三味書屋,進入金陵'無需學費的學校':新式學堂江南水師學堂(南京水師學堂)并改名為周樹人(原名周樟壽)。
遠房的叔祖周慶蕃(號椒生)在這所學校教漢文,兼當管輪堂監督。
考入南京礦務學堂:
10月,轉考入南京礦務鐵路學堂,簡稱礦路學堂。
12月, 被本家叔催促參加縣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為由不再參加府考,繼續前往南京求學。
題外:四弟周椿壽(1893-1898),五歲夭折。
1899年 19歲 入讀南京礦務學堂
入讀南京礦務學堂:
2月,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開學,學開礦挖煤。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與陳衡恪結下友誼,自學了《全體新論》和《化學衛生論》之類
魯迅在南京礦路學堂學習期間曾刻過"文章誤我"、"戛劍生"、"戎馬書生"等印章。
題外:魯迅年少時,其叔父周芹候鉆研篆刻,魯迅見聞習染就學會了篆刻。
1900年 20歲
學會一門外語:德語
在礦務學堂三年學習,魯迅掌握了德語,后來據此翻譯了《死魂靈》,學了《礦學》、《地質學》、《測算學》和《測圖學》等課程
1901年 21歲
周家疏通官府八年為祖父保命,祖父出獄:
八國聯軍侵占北京之后,大清大赦,祖父周福清被赦免出獄。自1893到1901年歷經八年,周家家道衰落。
魯迅下礦:
《朝花夕拾》回憶:到第三年我們下礦井去的時候,情況實在頗凄涼,抽水機當然還在轉動,礦洞里積水卻有半尺深,上面也有點漏水下,幾個礦工便在這里鬼一般工作著。
1902年 22歲 留學東京弘文學院
學堂畢業,考取公費日本留學:
1月畢業時獲得金質獎章,畢業后考取了"南京礦路學堂畢業奏獎五品頂戴"的官費對日留學生名額。
赴日留學,在日本東京減掉辮子:
2月,赴日本,先入東京弘文學院(日本專為中國留學生創辦的速成性質的學院,普通科二至三年,速成科有六個月、八個月、一年、一年半不等),入編江南班(班次以學生省籍編排)。
魯迅是江南班中第一個剪掉辮子的。
題外:許壽裳,魯迅最好的朋友
許壽裳(1883-1948)魯迅、周作人的同學、至交。
1902年,以浙江公費派往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與同學魯迅、陳儀(后成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結交。
題外:東京弘文學院
亦名宏文學院,是日本教育家嘉納治五郎在東京牛込為中國留學生創辦的學校。
初創于1896年,1902年1月正式成立,至1909年7月關閉。
該校學生有:連英煌、陳天華、黃興、李待琛、楊度、胡漢民、牛保才、楊昌濟、張瀾、朱劍凡、胡元倓、李琴湘、方鼎英、許壽裳、魯迅、沈心工、陳幼云、陳師曾、陳寅恪、劉勛麟、鮑貴藻、李四光、侯鴻鑒、鄭菊如、李書城、林伯渠、鄧以蟄、趙戴文、程鴻書等。
《浙江潮》在日本發行:
與許壽裳、陶成章等浙江籍留日學生在東京組織浙江同鄉會,出版百科全書式的月刊《浙江潮》
1903年 23歲
在《浙江潮》上,魯迅以筆名"索子"發表近萬字的《中國地質略論》,是中國首次使用"侏羅紀"、"白堊紀"等地質年代中文名稱(從日文翻譯),中文首次使用"猿人"、"化石",明確提出地質學一次并下定義"地質學者,地球之進化史也,凡巖石之成因,地殼之構造,皆所深究"。
在《月界旅行》的序言中的《說鈤》一文,刊發于《浙江潮》刊物上;這里的"鈤"是指化學元素"鐳",距居里夫人獲諾貝爾獎只隔了半年。
1904年 24歲 入讀日本醫校
日語速成科畢業,放棄采礦專業,轉學醫:
4月,從東京弘文學院畢業,獲得"日本語及普通速成科"文憑。
按清政府給予的官費資格,魯迅應該升入東京帝國大學工科所屬的采礦冶金科學習。
但魯迅決意學醫,理由是:西醫對日本的維新有助力;希望畢業回國后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誤治的病人的痛苦,還可以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
魯迅自幼牙齒不好
祖父周福清去世:
7月13日,祖父周福清因科場案、喪子,抑郁而終。
免費入讀日本醫校:
仙臺醫學專門學校(1912年改制東北大學醫學部)。中國駐日公使兼留學生監督楊樞向該校校長發出照會,介紹魯迅入校。魯迅成了該校第一個中國留學生,學制四年,學校不收魯迅學費。
9月,魯迅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相識解剖學老師藤野嚴九郎。
年底,魯迅成為光復會第一批會員
1905年 25歲
12月8日晨,華興會創始人之一,中國同盟會會員陳天華(1875-1905)在日本東京大森海灣蹈海自盡,抗議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取締清國留日 學生規則》,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魯迅參加了陳天華追悼會。
魯迅學醫成績單(1904級學生第一學年三個學期平均成績):
魯迅的醫專同班同學醫學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魯迅學年成績,如下
平均65.6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學142人)
魯迅考得最好的是屬于社會科學的倫理學。自然科學和醫學專業科目成績較普通,只有藤野擔任的解剖學一科沒有考及格。
題外:藤野先生
藤野嚴九郎(1874-1945),日本醫生,藤野曾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教解剖學。藤野比較關心魯迅的學業,曾親自給魯迅修改講義的筆記。
藤野評分十分嚴格,在1904至1905學年有20個同學留級(低于50分要留級),許多留級生都對藤野抱有怨恨,并且認為藤野先生曾經泄漏考題給魯迅。
雖然謠言很快被澄清,但此事加深了周樹人心中"弱國子民"的屈辱感。
1906年 26歲 棄醫從文
觀看日俄戰爭幻燈片,決定棄醫從文,醫專肄業:
在醫專課堂上觀看老師播放的日俄戰爭的幻燈片,里面有中國人給沙俄當坐探,被日軍逮捕以間諜罪槍斃砍頭,大量本地中國人圍觀。魯迅認識到"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決定棄醫從文。
3月,魯迅自仙臺醫專退學(仙臺醫專大二肄業),臨走前到藤野家辭行,藤野送給魯迅一張寫有"惜別"的照片。
7月,從仙臺回到東京,不再入學讀書,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此后幾年通過不同方式學習了德語,俄語。
與路礦學堂同學顧瑯合著完成著作《中國礦產志》,此書被晚清、民國初期的教育部門指定推薦為"國民必讀"和"中學堂參考書"。
奉母命,極不情愿下,與朱安結婚:
夏秋間,被母親魯瑞用"母病速歸"的電報召回
7月26日,遵照母親的意見而與時年28歲的朱安結婚。
八九月間,新婚后第四天,魯迅和二弟周作人等東渡回日本。
題外:魯迅很不喜歡這位傳統的妻子,無論是在浙江紹興老家還是在北京,魯迅都極力避免和朱安見面,而朱安大部分時間就是照顧婆婆魯瑞。
題外:可憐可悲可恨的朱安
包辦婚姻妻子,比魯迅大三歲,是一位傳統纏足女性:會烹飪,會縫紉,不識字,性格溫順。
自與魯迅結婚后,二人從沒有發生實質關系。
1936年,當魯迅去世消息傳到北京西三條的家里時,魯迅的母親和朱安都異常難過,魯瑞由于年逾八旬,一時間病倒了,只有朱安忙里忙外。其實朱安的處境是尷尬的,魯迅在臨終前留下了類似遺囑的文字,對自己的后事及家人做了交代,但唯獨沒有給朱安留下一個字。對魯迅的版權和遺產問題,朱安交由許廣平全權處理,從未提出過異議。
1943年,魯迅的母親在北平病逝,死前將15元零用錢轉給朱安;
1944年,生活貧困至極,聽從周作人的建議,朱安決定出售魯迅的藏書,上海文化界進步人士都很焦急跑到北京周家,開口就責備她賣掉魯迅遺產。朱安激動的回說:"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朱安對丈夫魯迅,一生都在忍讓遷就,沒有半句怨言,晚景凄涼也沒有辱沒魯迅的名聲,她做到了一個女人能夠承受的極致。
1947年6月29日,朱安在北平病逝,身邊沒有一個人,一生被視作包袱,踢來踢去。
朱安生前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魯迅身邊的愿望也沒有實現。她也并未葬在魯迅母親墓的旁邊,而是被埋在北京西直門外的保福寺墓地,多年后被毀。
1907年 27歲 流浪于日本
在日本的數年,魯迅在東京居住,職業不明。
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集》,期間生活艱難,以校對書稿補貼生活。
1908年 28歲 流浪于日本
在東京接受章太炎影響:
章太炎流亡東京,魯迅在章太炎家聽《說文解字》《莊子》《楚辭》等,成為章太炎的學生。
8月和12月,受章太炎影響,魯迅于《河南》雜志發表《文化偏至論》和《破惡聲論》。
1909年 29歲 回國當老師
《域外小說集》二冊出版。
在杭州當老師:
8月,歸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鈴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
擔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優級生理學、初級化學教員
1910年 30歲 老師
在紹興當老師:
8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學教員,紹興山會初級師范學堂(今紹興文理學院)校長等職務。
1911年 31歲
寫個人的第一篇小說文言小說《懷舊》
1912年 32歲 教育部僉事
在中華民國教育部工作:
2月,袁世凱做大總統后,隨政府搬到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歷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1科科長、教育部僉事。
題外:魯迅共做了14年的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公務員(1912-?與1927-1931期間)
8月28日,魯迅與同僚兼好友錢稻孫、許壽裳完成了袁世凱總統府交辦的一項大事——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設計國徽。
這時,他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
后重新投身新文化運動,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和北京大學兼職講師。
1913年 33歲
分管圖書情報(圖書資訊)業務:督導京師圖書館(后來的北京圖書館,現在的中國國家圖書館)等。
6月,京師圖書館分館建成并開放,后來的讀者之中,就有刻苦自學的沈從文、梁漱溟等。
10月,以教育部兩千四百元撥款為經費,在北京宣武門內大街抄手胡同東口外建立起京師通俗圖書館。
1914年 34歲
與其他章太炎弟子錢玄同、許壽裳促成教育部通過章太炎的記音方案,作為國語的標音符號,即今日仍在臺灣通用之注音符號前身。
1915年 35歲
1916年 36歲
秋的一天,魯迅與三弟建人、學生宋琳到中央公園(即現在的中山公園)游玩,發現社稷壇后戟殿是設立圖書館的絕好之處,便萌發再建一館的設想。
1917年 37歲
7月7日,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
7月14日,亂平即返教育部。
為北大設計校徽美術字體:
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請魯迅為之設計校徽。
8月7日,魯迅將設計完竣的北大校徽"北大"美術字樣寄交蔡元培,后即被采用。
8月,在魯迅的提議之下,中央公園圖書閱覽所建成開發。
1918年 38歲 筆名魯迅首次使用
1月,參加《新青年》改組,任編委。
首次使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
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1919年 39歲
4月,發表短篇小說《孔乙己》
《孔乙己》經典人物:
周氏各房族支系衰落,變賣新臺門,魯迅三兄弟合力在北京購置房產:
經族人共議將整座臺門連同百草園一并賣給了東鄰朱姓人家。
11月,魯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賣掉紹興的老宅,合力購置北京西城八道灣11號三進的四合院,全家居住于此。
房屋易主后,原有的紹興屋室大部分被拆掉重建。
1920年 40歲
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
6月,讀《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盛贊譯者。
9月,發表小說《風波》
1921年 41歲
1月,發表白話文小說《故鄉》
《故鄉》經典人物:
12月4日,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第一章
《阿Q正傳》經典人物:
1922年 42歲
1923年 43歲
兄弟失和,魯迅搬家:
7月18日,周作人寫信與魯迅絕交。據稱兄弟失和的原因,是因為魯迅調戲弟媳羽太信子,而另外的說法,是因為魯迅對羽太信子持家奢侈不滿。隨后魯迅搬到磚塔胡同居住(西四塔胡同61號居住)。
8月,小說集《吶喊》出版;
12月,作《娜拉走后怎樣》演講,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出版。
1924年 44歲
與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會面:
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來訪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魯迅與泰戈爾會見且合照。當時中國文壇對于泰戈爾訪華的評價趨于兩極化,魯迅將其訪華評價為"做了一瓶香水"
魯迅與諸同事多次與市政公所交涉,將中央公園圖書閱覽所升格為京師第三普通圖書館。
3月25日,發表短篇小說《祝福》
《祝福》經典人物:
祥林嫂:年輕時不幸成為寡婦,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工,改嫁后,丈夫和幼子相繼去世,精神備受打擊,最后被魯家開除,淪為乞丐,在歲末魯鎮民眾忙著祭拜福神("祝福")的時候死去。
7月,赴西安講《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
8月返京。
11月,與周作人、林語堂、錢玄同等人創辦同人周刊《語絲》出版,魯迅在首期發表《論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魯迅成為《語絲》作家群的主將之一。
1925年 45歲
因支持"女師大風潮",被教育部免職:
"女師大風潮"進一步升級,魯迅因支持進步學生正義斗爭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除僉事職務,同年,魯迅向平政院狀告章士釗,勝訴。
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總長后,簽署了讓僉事周樹人復職的命令,并以兼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身份發出新的教授聘書
1926年 46歲
遭遇段祺瑞政府通緝:
3月,"三一八慘案"發生。
4月,魯迅作《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于山本醫院。避難期間筆耕不輟。
8月,《彷徨》出版,赴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
12月,辭職。
1927年 47歲 教育部特約編譯
1月16日,魯迅離開廈門
1月18日,抵達廣州
1月19日晨,在孫伏園等人的陪伴下移入"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2月18、19日,赴香港在上環基督教青年會禮堂舉行兩場題為"無聲的中國"及"老調子已經唱完"的演講。
3月,與中共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會見。
4月1日,赴黃埔軍校發表演講《革命時代的文學》。
四一二事件后,魯迅開始批判國民黨政府:
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
4月29日,營救進步學生無果憤然辭職。
8月,發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9月,致信臺靜農,拒絕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與剛剛畢業的學生許廣平在廣州同居,離開廣州赴上海。
與許廣平同居生活:
10月,與許廣平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筑路區域(半租界),二人在上海居住9年左右。
題外:許廣平
許廣平(1898-1968),出生于廣州高第街名門望族許家。
1922-1926年,是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成為魯迅的學生。
1949年,許廣平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秘書長,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
12月,魯迅與梁實秋等人就"第三種人"、"自由人"發生論爭,雙方爭論持久,影響巨大。
教育部改革,魯迅領取薪水:
蔡元培將教育部改革為大學院期間(1927年12月至1931年12月),魯迅被蔡元培聘為大學院"特約撰述員",每月工資300圓,大學院改回教育部后,這筆工資名義改為"教育部編譯費",仍按月支付,4年魯迅共領薪水14700圓大洋。1932年起,魯迅不再兼任教育部"特約編譯"。
1928年 48歲 教育部特約編譯
春,參加中國革命互濟會。
與創造社、太陽社大部分成員就"革命文學"問題展開論爭。
開始大量搜集馬克思主義著作,并為之翻譯。
開始提倡革命美術,倡導現代木刻運動。
1929年 49歲 教育部特約編譯
魯迅唯一的兒子周海嬰(1929-2011)出生:
9月27日,許廣平在上海生子,魯迅為其取名"周海嬰",意為"上海出生的嬰兒"。
年底,與馮雪峰多次磋商組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華夷之辨1929-1934:
魯迅雜文多次批評中國人攀附滿蒙戰功。
1930年 50歲 教育部特約編譯
2月13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
3月2日,加入了左翼作家聯盟(被選為常務委員)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魯迅與左聯部分成員有很多思想上的沖突。作《對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演講。
在上海期間,和宋慶齡、陳賡有交往。
魯迅所主持的文學團體和郭沫若、郁達夫主持的文學團體有矛盾。魯迅扶植獎掖文學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蕭軍、蕭紅等,批評過當時筆名為"狄克"的張春橋。
1931年 51歲 教育部特約編譯
1月20日,柔石被逮,魯迅離寓避難。
1月28日,回舊寓。
魯迅愛好木刻版畫:
魯迅在上海創辦了"木刻講習會",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從此開始,是為中國創作版畫的先鋒。
1932年 52歲 教育部特約編譯
1月29日,淞滬戰爭爆發。
1月30日,魯迅和周建人兩家共十口人躲進魯迅的密友內山完造創辦的內山書店的三樓避難。
2月6日,魯迅和周建人一家以及仆人等十人又到英租界內的內山書店分店避難。
題外:內山完造(1885-1959),漢名鄔其山,旅居中國上海的日本商人,內山書店老板,魯迅的密友。
與艾青等人發起"春地美術研究所"。
1933年 53歲
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
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作《為了忘卻的紀念》懷念柔石。
4月,內山完造以內山書店職員的名義替魯迅租下大陸新村的住所(今上海魯迅故居)。自1933年4月11日至逝世前魯迅一直居住于此。
1934年 54歲
1月,與鄭振鐸合編的《北平箋譜》出版。
5月,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章閏水1877-1934去世(閏土原型):
1935年 55歲
2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
6月,集成《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并作長序。
1936年 56歲
魯迅臨終前最信任的主治醫生:須藤五百三
須藤五百三為魯迅治病一直到死,還寫了關于魯迅病狀的重要文獻《醫學者所見的魯迅先生》及《魯迅先生病狀經過》。
去世:
1月,肩及肋骨皆出現劇痛,最后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出版。
2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5月15日再發病,醫生診斷胃疾,自后發熱未愈,
5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情況不樂觀。
6月,身體略有好轉,魯迅及身邊的人都認為"魯迅先生好了"。
10月17日,舊病復發,18日黎明前疾病發作,氣喘不止。
10月19日清晨五點二十五分,魯迅在上海上海大陸新村寓所因肺結核病去世,具體死因是由肺結核和肺氣腫誘發的嚴重氣胸。
10月21日下午,約2萬人送葬,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蔡元培、宋慶齡、沈鈞儒先后致悼辭,抬棺有巴金、鹿地亙、胡風、曹白、黃源、張天翼、靳以、姚克、吳朗西、周文、蕭軍、黎烈文。最后葬于虹橋萬國公墓。
身后:
魯迅的遺囑共有7條,如下
《魯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萬字傳世,其中一半是翻譯歐美文學及日本文學作品。
歸宿:
1956年,魯迅墓由虹橋萬國公墓遷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園,茅盾、許廣平、宋慶齡、巴金、周揚、張春橋、金仲華等扶棺。
子嗣:
子1人
說明:
1、“評價過的可好?”為純個人主觀異想,請勿對照主流客觀評價,不喜勿噴,感謝。
2、若是沒有任何資料或記錄,“評價過的可好?”中某些類別評價有可能取中位值(理論意義是不好也不差,正常普通水平),僅僅是為了右邊雷達圖能閉環。
3、年歲說明:
①、以出生的第一年為1歲,第二年為2歲,不管是否滿整12個月。如1801年12月31日出生,記為1歲;第二年的1801年1月1日,則記為2歲。
②、以去世的最后一年計年齡,不管是否滿整12個月。如1899年12月31日是99歲,第二年的1900年1月1日過世,仍然記為100歲。
③、與周歲、虛歲沒有關聯,一一對照無意義。
④、出生年月記錄有誤,以目前記錄的為準,暫時不管對錯。如農歷,公歷年月混亂,多個文獻資料互相矛盾,太離譜,出生去世年月出現混亂,大體采用作者個人主觀喜好,本著年歲長壽,出生年月混亂暫以早為準,去世年月混亂暫以晚為準。
⑤、樣式“7月20日”表示公歷日期,樣式“七月二十日”表示農歷日期。
4、本著年歲順序展現一個人的大體完整的成長經歷,個中出現重大低級錯誤等,敬請提醒,以便提高閱讀體驗。再次聲明這里不是官方正史,這個作者也愛胡“扯淡”。
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