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魏妮卡編輯|李春暉2022年春節檔塵埃落定一陣子了。對比去年“后春節檔”時期,《你好,李煥英》仍霸榜熱搜,乃至今年張小斐仍是春晚焦點。這個春節檔過于凄涼,為數不多的話題討論淹沒在冰墩墩、谷愛凌等“冬奧明星”熱點新聞中,毫無水花。《狙擊
作者|魏妮卡
編輯|李春暉
2022年春節檔塵埃落定一陣子了。對比去年“后春節檔”時期,《你好,李煥英》仍霸榜熱搜,乃至今年張小斐仍是春晚焦點。這個春節檔過于凄涼,為數不多的話題討論淹沒在冰墩墩、谷愛凌等“冬奧明星”熱點新聞中,毫無水花。
《狙擊手》雖然有蹭上冬奧話題#開幕式后給張藝謀補張電影票#,但4.1億次的閱讀并沒有轉換成票房。截至2月11日,《狙擊手》票房僅為3.76億,只有770萬人次看過。
今年春節檔總票房60.35億,美其名曰“史上第二強春節檔”,實際上只是略高于2019年的59.03億。相比去年春節檔,則足足少了18億票房。
圈內關于“失去的18億票房”爭議不斷,各方不斷聲討影院春節漲價導致“高價票”勸退觀眾。在大家看來,觀影人次下降至2018年前的水平,是影院殺雞取卵、自食其果。
硬糖君采訪到的各位影院經理則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單純說“高價票”勸退觀眾,完全是以偏概全。年年都在聲討電影高價票,不能拿個別影院夸張的上百元漲價截圖,來指責所有影院春節正常的調價行為。
而且數據可以佐證,今年所謂的“高價票現象”,實際上只出現了一天——大年初一的平均票價高達56元,但從大年初二開始,票價一直在大幅下調。初二降至54元,而且初三院線群發布了統一下調票價的官方通知,大年初四的平均票價跌至51元,僅比去年春節檔最高平均票價貴1元,初六的平均票價甚至跌至49元,幾乎和去年的平均票價持平。
那么,失去的18億票房,到底是影院“高價票”所致,還是電影內容撐不起春節檔,亦或是經濟大環境影響?
均價52元,貴嗎?影院挨罵,冤嗎?
“去年重磅進口片大量缺席的情況下,影院的收入大幅銳減,對春節檔的業績依賴進一步加重,導致影院春節又進一步漲價。這是行業供給端不足,長期積攢的惡果,導致加碼大檔期惡性循環。”某數據機構分析師給硬糖君分析道,這也是業內主流的說法。
據澎湃新聞報道,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學者、藝術研究院教授支菲娜指出,2021年因為虧空太多,多家院線、影管公司出現了無法和片方結算的問題。
凈票房達400億元,全國電影市場才能處于保本狀態。但2021年全年凈票房僅430億元,相當于全行業忙了一年,只掙了30億元。單日票房不足1億,行業就在虧本。而這樣的日子,去年有將近250天,相當于2/3時間在賠本。
看來,影院窮,是真的窮。但電影票,是真的貴了嗎?從大年初二開始,一路下調的票價讓春節檔六天的平均票價落在52.8元。相較于2021年48.8元的平均票價,只漲了4元。而2021年的48.8元,相較于上一次春節檔2019年的平均票價44.73元,漲了足足5元,2019年相較于2018年的漲幅也是5元。
從漲幅來看,今年票價并不算高。所謂的“高價”,漲得還沒有往年猛。那問題出在哪?硬糖君注意到,拉高全國平均票價的“罪魁禍首”是一線城市。
近兩年,一線城市的平均票價漲幅是最大的。2021年60.3元的平均票價,相較于2019年49.8元,漲了超過10元。2022年66.4元,相較于2021年又漲了超過6元。其中北京最夸張,2021年相較于2019年,均價漲了19元,達到了驚人的71.7元,2022年相較于2021年又漲了5元。
可能因為連續兩年倡導“就地過年”政策,業內普遍對一線城市票房看好。一線城市影院指望薅一把不回家的“留守”觀眾羊毛,便導致了“高價票”現象。根據拓普數據,往年最愛看電影的一線城市,今年票房跌幅也最大,達到了30%。
“二三線城市是真的冤枉,被扣上高價票的帽子,受到連坐。”成都某影院經理表示,四川影院的票價是真的沒怎么漲,電影票均價48元,甚至低于去年春節檔均價。而且,每每談到“高價票”,觀眾大多以為是影院單方面行為,意識不到影響票價的發行價、票務平臺服務費,也在大幅增加。
發行價是版權方、投資方、制片方和發行方來定的。一般來說,根據經營成本和市場供需狀況,全國城市分為A、B兩類。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算A類,其他城市算B類。而今年的春節檔主要五部影片的保底發行價都高于平日30元的價格,A類/B類最低40元/35元,最高的是《長津湖》45元/40元,比常規票價貴了10元。
再者,今年春節檔的票務平臺服務費超過5億元,是含服務費總票房的8.6%。而平日里,服務費才占6%左右。觀眾眼中的“高價票”,涉及電影行業的各家,從上游到下游,對春節檔的期許過高造成的。
內容定位與春節檔需求錯位?
每到春節檔,除了高價票的話題,電影質量好壞也是老生常談的問題。畢竟,每年春節檔電影票都在漲,想讓觀眾花更多錢的同時,觀眾對電影的要求也會更高。
“今年五部重磅片,除了《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其實都不太適合春節檔。這也是為什么《這個殺手不太冷靜》能實現在二梯隊逆襲,成為春節檔亞軍。”上海某影院經理給硬糖君分析,春節檔不是國慶檔,春節檔是以家庭為單位“結伴而行”的特殊檔期,“合家歡”氛圍的電影才應該是主流。《紅海行為》雖然是2018年春節檔黑馬,但它是靠“后春節檔”的票房增長逆襲,它并不是春節檔觀眾的首選。
然而,今年的春節檔“重復”國慶檔格局,主旋律占多,《長津湖之水門橋》《狙擊手》兩部戰爭主旋律片,加上創業主旋律片《奇跡·笨小孩》。市場供應的產品單一,觀眾的選擇受限。
去年春節檔,無論是《唐人街探案3》,還是《你好,李煥英》都有著鮮明的喜劇類型元素。去年春節檔前半段票房,全靠超級巨頭《唐人街探案3》拉動,單日票房10億,超出第二名7億多。而今年《長津湖之水門橋》沒能復制這樣的盛況,首日票房6億,僅超出第二名4億票房。
去年春節檔后半段票房,靠逆襲成日冠的黑馬《你好,李煥英》拉動。而今年《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沒有逆襲成日冠,和《你好,李煥英》的黑馬盛況也相差甚遠。
究其原因,《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只是一部合格的喜劇片,與開心麻花以往電影并無差異。預測票房落點在20億+,能達到開心麻花“天花板”《西虹市首富》《羞羞的鐵拳》票房水平,也在意料之中。
《你還,李煥英》在喜劇類型上,多了親情、友情的國民話題性——賈玲紀念亡母拍電影、與張小斐多年互幫互助終成功,這是它票房落點遠高于純喜劇《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的原因。
而且《這個殺手不太冷靜》與元旦檔上映的《李茂扮太子》定位太像,同為馬麗主演、麻花喜劇風格的電影,春節前便消耗了一部分觀眾口碑。硬糖君身邊就有朋友,因為看《李茂扮太子》失望,而不去看《這個殺手不太冷靜》。
《四海》和《奇跡·笨小孩》雖然都有喜劇元素,但均不夠突出。《四海》更是以悲劇收尾,喜劇占比也較以往韓寒電影大幅減少,映前宣傳的主要人物沈騰、尹正都突然下線,劉昊然、劉浩存之間還充斥著大量“青春疼痛”的獨白段子,讓整個電影顯得既晦澀難懂、又類型定位不明確。
有影院經理認為《奇跡·笨小孩》輸在宣發問題,本可以賣更好。但也有影院經理認為《奇跡·笨小孩》畢竟是主旋律命題作文,它不可能復制《我不是藥神》30億+的票房奇跡,因為兩個題材本身就差很多。創業勵志的故事,也和當下經濟大環境和年輕人的就業取向,相去甚遠。
“如果你賣的產品足夠吸引人,無論票價高低與否,都不會影響票房。”某影院經理總結道,歸根結底是內容本身問題。
疫情前,春節檔影片基本都會給影院方提前看片,疫情后則都不給看片,也體現出片方對質量的不自信。上游端與下游端的聯系少了,沒有下游反饋的上游端創作,越來越像是閉門造車,與觀眾脫節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
消費下行,電影不是“口紅經濟”
“今年有個很明顯的現象,可樂爆米花賣不動了,說明大家沒錢了。”成都某影院經理告訴硬糖君,雖然電影票一直在漲價,但這些賣品的價格一直沒變,但今年的銷售額明顯下降。似乎也從側面體現了,經濟大環境也是影響票房的原因之一。他還注意到,今年春節四川的熱門餐廳都不用排隊了。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國內靈活就業群體已達2億。說好聽點,是年輕人愛自由喜歡靈活就業,尤其喜歡線上的兼職。說實在點,是現在的失業率高了。硬糖君身邊有做生意的朋友,認為今年收賬特別困難,能明顯從客戶身上感受到,大家手頭的錢少了。以往春節檔看場電影,搭配爆米花可樂是“正常操作”。但現在,卻不是了。
“電影不是剛需,生活必需品漲價沒人抱怨,只有不是必需品的才會被抱怨。而且進影院看電影行為更是受到‘網上看’的沖擊。”某影院經理無奈感慨。
事實上,問題又回到了疫情后的老話題上——觀眾正在拋棄電影院。
觀眾手上不如從前寬裕,電影票卻變得比從前貴,在觀眾心目中的娛樂消費性價比變低。再者,還有網上看電影這種廉價的可替代行為。電影院,確實不再是從前那個年輕人最愛的消費場所。
雖然美國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之時,好萊塢大銀幕產生了超級巨星秀蘭·鄧波兒,她的電影給絕望的美國人帶來了希望、勇氣和樂觀。秀蘭·鄧波兒帶來的電影票房火爆,也被認為是蕭條時期典型的“口紅經濟”——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會將強烈的消費欲望,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
但現在中國電影,卻不是聊以慰藉的“口紅經濟”。
可能是因為上游端電影產品內容供應問題,也有可能是時代背景差太多。現在互聯網消費環境中,進電影院看電影實在是一種古老的娛樂方式。每年的春節檔,本來是吸引一年中最不常看電影、購買電影票頻次最低的觀眾。但今年網絡平臺數據顯示,這是拉新最差的一次。
證明今年的春節檔,既沒有吸引新的觀眾,還沒有留住它過去的觀眾。要么積極改變產品端供應內容,要么積極擁抱網絡春節檔,留給電影人的時間確實不多了。
陳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