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是一位直腸癌患友從網上向我咨詢的問題,因為患友提供的信息有限,我只是按自己的理解來考慮。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患者是中期偏后的直腸癌患者,目前應該是做了一期直腸癌根治術,估計以后還要做二期的造口還納術治療。現在想知道以后該如何治療這個問
這是一位直腸癌患友從網上向我咨詢的問題,因為患友提供的信息有限,我只是按自己的理解來考慮。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患者是中期偏后的直腸癌患者,目前應該是做了一期直腸癌根治術,估計以后還要做二期的造口還納術治療。現在想知道以后該如何治療這個問題?我從減少腸癌復發的角度,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從減少腸癌復發的角度,術后輔助化療是必需的。
中期偏后的腸癌,按國際抗癌聯盟結直腸癌2017年第八版TNM分期法,應該是Ⅲ期的直腸癌了。對于Ⅲ期的直腸癌患者來說,術后輔助化療是必須要做的工作,也是目前減少直腸癌術后腸癌復發的有效手段。腸癌的輔助化療方案已經非常成熟,并且療效也是非常確切,這里也就不多作介紹了。如果術后病理提示局部風險高的情況,如環周切緣陽性、盆側壁淋巴結轉移等情況時。術后輔助放療也是應該考慮的治療選擇之一。
直腸癌
從腸癌病變形成過程分析
直腸癌的形成,是長期致癌因素影響的結果,但長期致癌因素對大腸粘膜細胞的影響,并不會單純局限于直腸粘膜細胞,也會影響結腸粘膜細胞,在直腸粘膜細胞癌變的過程,往往也是其他部位大腸粘膜細胞通往癌變進程的病變過程,甚至不排除患者直腸癌中期偏后病變形成過程中,其他部位也有粘膜進展為癌的情況,這樣一來,就會讓患者出現大腸多發癌的風險。
患者的直腸癌手術,盡管切除了直腸癌及其鄰近病變進展嚴重的腸管病變粘膜細胞,但并未完全消除患者所有病變腸粘膜細胞。因此,術后仍然存在新發腸癌的風險,如果腸癌的致癌因素未消除的話,術后新發腸癌的風險還會更大。當然,也是術后為什么要進行術后腸癌訪問與術后輔助化療的原因。
從腸癌的異質性與變化性角度來分析。
70%的腸癌是由腸腺瘤進展為腸癌的,并且最早產生的腸癌細胞往往還是高分化腺癌多見,但長期致癌因素的影響下,不但病變部位的腸粘膜細胞有機會繼續進展為腸癌細胞,并且還一定單純局限為管狀腺癌,也可能還有乳頭狀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細胞癌等都可能,這就是大腸癌細胞的異質性。
而已經發生癌變的腸癌細胞也會在致癌因素的繼續影響下,進一步由高分化的腺癌細胞惡化進展為中分化、低分化、仍至未分化的腺癌細胞,這就是大腸癌細胞的變化性。大腸癌的異質性與變化性,也增加了腸癌局部浸潤擴散與遠處轉移的風險。而這種癌細胞的侵潤擴散與轉移風險,則就有助于通過術后化療來消除。
影像與內鏡檢查技術的局限性與漏診風險,帶來了腸癌臨床病理分期的不確定性。
由于患者腸癌的臨床病理分期,目前是依靠影像檢查技術結果來進行分期的。就是術后的病理分期,也只是通過術中肉眼病理與術后標本病理檢查來提高腸癌病理分期的準確性,也不表明它就是一定正確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目前的影像檢查技術仍然無法發現遠處轉移的腸癌細胞與微轉移灶。這樣導致的后果,就是臨床上認為中期偏后的直腸癌,有可能實際上已經是發生腹膜轉移或肝、肺轉移之一的Ⅳ期直腸癌。
而這種病理分期的不確定性,勢必會導致患者的腸癌治療計劃出現偏差。比如,本來應該先做術前輔助放化療再手術的患者,由于直腸癌臨床病理分期錯誤而先做了手術治療,這就為手術后腸癌細胞的殘留創造了機會。當然,這種情況也是國內外專家們明白且擔心的問題之一,也是專家們明明對做了腸癌根治術的患者要進行全身化療的原因。
關于腸癌術后其他輔助治療的問題。
由于腸癌的手術+化療的組合,已經讓腸癌的療效變得非常理想。因此,臨床上目前比較熱門的免疫治療與靶向藥物治療,并不是直腸癌根治術后患者臨床指南推薦的治療方案。中醫中藥與術后營養支持治療,無論是對減輕患者化療副作用,還是提供患者免疫力方面,都是有幫助的,個人還是建議使用。
另外,個人提醒以下幾方面:一是二期的還納手術,建議二年以后再進行,這樣有助于術后病變腸粘膜細胞遠離腸癌復發的高危環境,可大大減少術后腸癌復發的風險。二是術后一定要避免腸癌致癌因素的影響,這樣有助于減少新發腸癌病變的產生。三是要在保證充分睡眠的基礎上,保持好心情與堅持科學運動。
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