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0年6月,《女人系列·節育環》在北京展出。藝術家周雯靜用銅1:1比例還原了300個人類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節育環,整齊地嵌在一面藍絲絨上。展覽意外在網絡走紅,這讓許多年輕人第一次認識到節育環的存在,原來它們依然存在于媽媽那一輩女性的身體
2020年6月,《女人系列·節育環》在北京展出。藝術家周雯靜用銅1:1比例還原了300個人類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節育環,整齊地嵌在一面藍絲絨上。
展覽意外在網絡走紅,這讓許多年輕人第一次認識到節育環的存在,原來它們依然存在于媽媽那一輩女性的身體里。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世界佩戴節育環的女性有2/3在中國。80、90年代,為響應計劃生育政策,幾千萬女性使用了節育環。
幾十年過去,她們老了,失去生育能力,子宮開始萎縮,卻不知道要將節育環及時取出來。時間長了,子宮中的小物件有的會嵌入肉中,有的引發出血,成為她們年老后的心患。
在不知覺間,它們,和她們,都被遺忘了。
絕經后的取環困難
4個小時,李燃在手術室門口焦慮地等待著。媽媽正在接受宮腔鏡手術,摘除體內嵌頓在子宮肌肉里的節育環。隔壁床的兩位阿姨和媽媽同時進的手術室,一位摘除子宮肌瘤,一位人工流產,都已經順利回來了,可媽媽還沒有確定的消息,他不禁有些心慌。
李燃媽媽49歲,幾年前接受乳腺癌化療后絕經。2019年7月,考慮到在節育上已沒有負擔,她決定取下在體內放置了20多年的節育環。她在縣醫院進行了第一次檢查,B超發現節育環嵌頓的情況比較嚴重,醫生建議她去往大醫院手術。
節育環,又稱宮內節育器,形狀多樣,材質各異。它被放置在女性子宮內部,通過不斷運動刮擦子宮壁,造成子宮的無菌性炎癥,使胚胎無法在子宮內正常著床受孕,從而達到避孕的目的。節育環的本質,是一種長期的溫和的刮宮流產術。
在計劃生育年代,育齡女性被要求佩戴節育環,避免計劃外懷孕。如今,她們已經絕經,失去生育能力。醫學建議,節育環應在絕經后2年內取出,如果不及時取下,隨著子宮萎縮,環可能會嵌在肉里,也可能穿破子宮進入腹腔,對女性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李燃媽媽正有如此擔憂。成都華西附二院的醫生將她嵌在肉中的節育環取出后發現,環在子宮壁上留下了兩個小孔。醫生擔心小孔穿破子宮壁,引發大出血甚至感染性休克,于是又進行了一項腹腔鏡手術來確定小孔性質。李燃在手術室門口簽了三次字,他沒料到過程竟會如此曲折。
幸運的是,李燃媽媽子宮壁上的小孔并未穿破肌層。也有不幸的,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科主任仝進毅曾遇見這樣的病例,病人絕經后長期未取環,身體不適來醫院檢查才發現,節育環穿破了子宮扎在腸子上,那場手術進行得十分艱險。
另外兩個病例也令他記憶猶新:一位女性在小醫院取環,環在體內斷裂,取了一半,留了一半在肌層里;還有一次,宮腔鏡探進子宮后發現,環已經碎成粉末一樣。
仝進毅“奉勸”絕經后女性及時取環。除了可能造成的嵌頓、穿孔以外,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出現陰道出血,無法判定是環引起的還是癌變引起的,這會耽誤子宮癌早期的診斷治療。
再有,因為節育環無法做核磁共振,致使病情延誤的情況也不罕見。核磁共振成像是一項幫助醫生判斷全身多處器官早期病變的醫學影像技術,由于磁場會被金屬干擾,置有金屬節育環的患者不能接受檢查。
一位受訪者告訴記者,她陪媽媽取環時遇見另外兩位60歲左右的阿姨,都是因為需要做核磁共振才來取環的。另一位受訪者說,她婆婆更年期后未取環,陰道陸續出血幾個月,一直以為是環的問題,沒去醫院檢查,后來又因為戴環沒法核磁共振,通過高清CT才輾轉判定為子宮癌,耽誤了不少時間。
宮內節育器去留安全性研究顯示,在使用節育環超過20年的女性中,絕經不滿兩年者,取環順利的比例達 96.1%,超過兩年者,取環困難達 43.9%。但是,根據2014年的最新調查,依然有23.8%使用節育環的女性直到絕經5年后才去取環。
“害怕”和“不知道”,是她們一拖再拖的主要原因。
那個金屬小環被隱秘地放置進女性體內,幾十年過去后,它已然被公眾,甚至被她們自己所遺忘。
上環的故事
如果絕經后及時取環,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取環是一個在門診即可完成的小手術,除了痛感外,別無大礙。
“像是拽了一塊肉下來。”51歲的孟娟如此形容取環時的疼痛。2019年6月,她去下了24年前基層計生工作站放入她子宮內的銅制圓形節育環。銅環其中有一段是彈簧狀的,螺旋狀的銅絲已經和肉長在了一起。醫生說是輕微嵌頓,讓她做好心理準備后,把節育環“扯”了下來,孟娟一聲驚叫。
孟娟在托盤上看見那個陪伴了自己24年的物件,被一小塊血肉包裹著,似乎已經銹了,血色和銅色模糊在一起。
1996年,孟娟28歲。在生下一個男孩的半個月之后,她被婦女主任通知前往村計生工作站上環。孟娟和同村20幾位育齡女性排著隊進入手術室,沒有其他檢查,徑直躺上手術臺。
放置過程不超過5分鐘,從頭到尾,她沒問過節育環是什么,不知道它將會給自己的身體帶來什么改變,也沒有人告訴她。她只知道當時“計劃生育抓得緊”,而自己“不允許再懷孕了”,她得服從安排。
孟娟響應的是當年的“一環二扎”,即生育一胎后使用宮內節育器,生育二胎后做絕育手術。根據計劃生育政策的要求:以城市為主的城鎮居民及江蘇和四川兩省農民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在大部分省份農村第一胎生育一個女孩的農民允許間隔四年后生育第二胎;少數民族除外。
計劃生育政策在全國推行。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10》的數據,1980年-2009年的30年間,全國共實施6.61億次婦女節育手術,其中上環術2.86億次,婦女結扎術0.99億次,流產術2.75億次。
“結貧窮的扎,上致富的環”,諸如此類的節育口號隨處可見。育齡女性們被動地承擔下了節育的主要責任,因為她們有軟肋——孩子。
盡管《計劃生育法》規定“育齡夫妻自主選擇計劃生育避孕節育措施”,但架不住各地有各地的“土政策”。多位受訪者告訴記者,直至2015年10月全面開放二胎以前,許多地區為新生兒上戶口時,必須出示母親的上環證。2015年1月14日,一位媽媽在微博上寫:“仔仔,媽咪今天去做檢查上環了,明天終于可以去幫你上戶口了……”
不僅是戶口,節育環有時還會和入學掛鉤。2012年12月14日,《南方日報》曾報道,某地多所小學要求一年級新生家長提供母親查環查孕證明。區教育局回應稱,學校這一舉措是“教育部門配合計生部門齊抓共管的一項政策,是對非本市戶籍新生入學的要求”。
為了孩子,有的女性不得已去上環,拿到證明后再找關系在私人診所取環。在醫療條件有限的年代,不是所有人都適應計生單位同一型號的節育環,有的人在使用后出現副作用,“每天小腹到后腰一圈酸痛”,經期血量增多,嚴重的會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
邵桂敏是單位職工家屬醫院的一名退休醫生,80年代,她先后陪同十幾位副作用嚴重的基層女職工前往縣醫院取環。那時,縣醫院要求出示證明文件才可以進行取環手術,需要公路段衛生所所長簽字,單位批準。
邵桂敏記得,她們坐解放車去手術,車內空間不夠,有人爬到車頂上,顛簸地駛過工地土路。沒有術前檢查,也沒有麻醉,取下來就在衛生室門口休息,待不過一兩個小時就得往回走。還是那條土路,還是那輛擁擠的解放卡車。
取環后出血會持續7-10天,但休假只有三天。同事們忍受著不適重回工作崗位,邵桂敏會繼續陪她們去衛生室開點消炎止血的藥。
“痛苦只有女同志們自己知道。”她聲音一度哽咽。邵桂敏自己的節育環也出了問題,她三次帶環懷孕,三次流產,對身心造成巨大傷害。2004年,她終于去醫院取出了自己的節育環,告別了伴隨她二十余年的腰部酸痛和心結。
被遺忘的金屬環
節育的后果,多是女同志在承擔。邵桂敏對記者感嘆:“懷了孕,抓去做人流抓的是女同志,遭罪的是女同志,抓男的也沒用。許多男同志他不負這個責任。”
孟娟回憶,那會兒他們村子都是婦女去節育,因為男的干重活,結扎了怕傷身體。其他地方有傳言,說男的結扎會導致不舉,傷陽剛之氣。孟娟也相信了這一點,盡管事實并非如此。
時至今日,女性依然是承擔避孕責任的主要一方。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資料顯示,2017年,在中國已婚夫婦對節育方法的選擇中,宮內節育器占52.2%,女性絕育占24.9%,而男性絕育占3.3%。
生育是男女雙方的共同權利,但在現實生活中,節育被默認為女性單方面的責任。
學者張開寧分析其原因認為,一是節育手術存在風險,農村家庭普遍不愿意讓主要勞動力和支撐者來承擔風險;二是從生理角度講,女性是生育行為的承擔者,通過女性節育控制人口數量,效率更高。
而節育環之所以在眾多節育手段中被中國選中,也是出于“效率”。避孕效率高,成本低廉且長效可逆。世界衛生組織的公開文件顯示,節育環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避孕有效率超99%,與男性結扎并列榜首,比短效避孕藥高3%-10%,比避孕套高15%。
最重要的,避孕藥和避孕套更依賴個體選擇,上環則可管可控,可轉化為指標。而在這背后,是一代育齡女性的付出。
南京郵電大學人口學者孫曉明曾向媒體介紹,據他們團隊預測,未來10年,有約2600萬婦女絕經后需要取環。長期以來,基層計生服務注重婦女生育后的上環率,卻忽視了為絕經后婦女及時安全取環。
邵桂敏對此深有感觸,她周圍許多同齡人還沒取環,覺得環放在身體里大半輩子了,不取也沒事,沒人告訴過她們可能存在的危險。而孟燕也從沒接到計生服務站和婦女主任的提醒,她意識到得取是因為村里女人相傳,說環長在肉里容易“得癌”。
記者向安徽省肥東市婦幼保健院咨詢取環手術的價格,醫生介紹,目前,在鄉縣級計生服務站和婦幼保健院取環,50歲以上女性是不收取費用的,生育期女性則需要出示所在社區或戶口所在地的證明,先自費后報銷。如果B超檢查發現環嵌頓較嚴重,需要無痛或宮腔鏡手術的,得自費去更高級別醫院,花銷在千元以上。
如今,依然有許多年輕女性選擇上環。節育環本身沒有錯,它確實是一種安全、有效、可逆長期的避孕方法。現代醫學認為,依據個體差異選擇性上環,使用適合的型號、材質,定期復檢,節育環于女性身體無害。重要的是知情和自愿,并且及時把它從身體內取出來。
有一種聲音認為,節育環將女性從非自愿生育中解放出來,有自由投入工作,避孕手段和計劃生育從某種意義上加速了女性個人角色的轉變,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
盡管這是有代價的。那千萬個被遺忘在媽媽們體內尚未取出的金屬環,正是代價的一部分。
(文中李燃、孟娟、邵桂敏為化名)
作者 | 姚遠
編輯 | 董可馨
排版 | RONG
張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