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水是生命的源泉,我們的生活和水源息息相關。而在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雖然有很多的土地十分的肥沃,自然資源十分的豐富,但是同樣有很多地區的水源是十分緊缺的。身處中原地區的河南也沒有幸免,我國河南林縣今天的林州市,在沒有修建紅旗渠之前
水是生命的源泉,我們的生活和水源息息相關。而在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雖然有很多的土地十分的肥沃,自然資源十分的豐富,但是同樣有很多地區的水源是十分緊缺的。身處中原地區的河南也沒有幸免,我國河南林縣今天的林州市,在沒有修建紅旗渠之前,曾經就是一個十分缺乏水資源的地區。曾經的林縣流傳著一個故事,一位老先生早上出門挑水,天色昏暗之后才回來,兒媳結果水桶不小心打翻了水桶,致使水灑落在地上之后,當天夜里便是因為對家人的愧疚選擇了上吊自盡。雖然這個故事的真假無從考證,但是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的林縣有多么的缺水。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紅旗渠便應運而生。但是這場利國利民的水利工程,在修建的時候卻是有著諸多的困難。那么在修建紅旗渠的時候,林縣的百姓和政府官員又遇到了哪些困難呢?這些困難最終又是如何解決的?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除了出現了諸多的英雄人物之外,是否有人拖后腿阻止紅旗渠的修建么?
林縣的過往 紅旗渠勢在必行
歷史就是一本巨大的書籍,翻開林縣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在成功地修建紅旗渠之前,林縣反復出現的一件事情就是旱災。對于林縣的老人而言,他們至今都深深地記著林縣對于旱情標榜的五個等級,旱、大旱、連旱、兇旱、亢旱。光看這五個等級,我們說實話沒有多少的感觸,但是在林縣境內立著許多關于明清時期記錄當時旱情的碑文。而碑文上記載的事情,則是會讓我們痛徹心扉,所有的碑文對于旱災所帶來的慘烈后果都有著極度相似的描寫,林縣當時因為旱情的緣故,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并且這種現象出現了五次。
紅旗渠
林縣當地一些山村的百姓平日里根本不會選擇洗漱,只有在廟會、婚喪嫁娶等大型活動的時候才會舍得用一些水去清洗自己。但是即使是在這個時候,當地的百姓依舊是會選擇將這些水不斷地循環利用。洗漱的水都是大家不分先后的輪流使用,如果實在是臟得不行的話,也只會等待水沉淀下去,根本舍不得重新打一盆水進行洗漱。洗漱完后的水,他們還會用以灌溉莊稼,想盡一切辦法的讓水將它所有能做的事情做一遍,將那一盆水的利用價值發揮到極致。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自然和林縣的地理位置生態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林縣位于太行山東麓,河南西北角,與山西、河北接壤。因為地處華北地區的地震帶,所以當地的地殼斷層多、裂隙多,石灰巖和溶洞廣布,這也就導致當地的地表水源極易散失。所以,雖然林縣位于中原地區,但是卻“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林縣在有了紅旗渠之前,權限百分之九十六的地區全部都是光嶺禿山,一眼望去灰蒙蒙一片,缺乏生機。
缺乏水源也就導致了林縣幾乎在所有的時期都是十分的貧困,慘淡的景象可謂是觸目驚心。在一九四二年的時候,因為旱災的緣故,所以當地的百姓在食物上出現了重大的危機,最終導致整個林縣又一萬零八百戶的人家選擇背井離鄉逃荒去了,在這一年僅僅是餓死的人就有一千六百五十人之多。
林縣在解放之前,全縣有著四十萬左右的人口,而這四十萬左右的人之中有著二十八萬左右的百姓,想要獲得水源就必須要走幾里甚至二十幾里山路挑水吃。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的時候,我國各地又是出現了重大的危情,林縣所面臨的情況更是雪上加霜,整個縣城的河道全部干涸斷流,水庫之中都已經是沒有了一滴水的存在。在這個時期的林縣,百姓們不要說是灌溉莊稼增加家中的收入了,就連每天最基本的飲水都無法滿足。
雖然在解放之后,黨組織幫助當地的百姓在林縣的地界之內,打了兩千余口水井,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缺水現狀,但這對地域廣闊的貧困山區來說仍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滿足林縣百姓的日常所需。一天不解決林縣水資源匱乏的問題,林縣就一天沒有出頭之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地的縣委縣政府每天也是忙得不可開交。最終經過縣委縣政府的反復論證,林縣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引山西平順縣境內的漳河水入林縣。
按照林縣政府官員的計劃,這項水利工程將會花費五年左右的時間。這五年的時間,林縣不僅要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并且還會重新修整整個林縣的大好河山,讓昔日光禿禿的大山成為綠意盎然的峻嶺。這一項水利工程便是被命名為”引漳入林”工程,林縣百姓將會眾志成城一起改變自己以及子孫后代的未來。
寧愿苦干 不愿苦熬
要想完成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水利工程,對于林縣而言無疑是難如登天。從山西引漳水入林,必須經過太行山的懸崖峭壁。這就意味著林縣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最終需要削掉一千二百五十個山頭,開鑿二百一十一條隧道,長度更是有著一千五百公里。當時的專業人士在進行評估之后,便是說想要完成這項工程的話,投入資金將會接近七千萬,而當時的林縣有多少錢呢?林縣的縣委書記翻空家底,也只找到了二百九十萬。二百九十萬放在現在,可能就是一些城市的一套房產,甚至還算不上一套好的房產,可想而知當時的林縣是多么的貧苦。
當時林縣的計劃問世之后,也是引發了巨大的反響,甚至當時便是有人直接找到了當時林縣的縣委書記——楊貴,語氣十分不客氣的質問這位偉大的縣委書記,說林縣積貧積弱太久了,林縣憑什么去完成這項任務,而楊貴書記的回答則是林縣有著五十五萬人。而后續林縣百姓的態度也是告訴了世人,苦難艱辛什么的林縣人民從來不會畏懼,他們寧愿在政府的領導下干到死,也要將這條水利工程修建好。
林縣百姓受苦受累了多年,現在有了希望了又怎么會親手放棄那來之不易的曙光,紛紛表示他們愿意付出千百倍的辛苦去修建紅旗渠,但是絕對不愿意在家鄉熬日子,等待有朝一日林縣的自然環境自己修復,讓他們擺脫缺水的困境。林縣的命運只會掌握在林縣人民的手中,雖然林縣人民十分的窮苦,但是這絕對不是他們逆來順受的理由,有人為他們指明方向,有人愿意帶領他們走向勝利,那么他們將會不惜一切代價的追隨,直到改變林縣的困局。
林縣修建紅旗渠面臨的第一道難關,也就是最重要的難關就是錢的問題。當時因為特殊的歷史環境,所以國家手中能拿出來幫助林縣人民完成這一工程的金錢也是十分的少,到了最后核算的時候,國家給林縣人民的撥款只占據了總花銷的百分之十五。其余的百分之八十五,全部都是林縣人民自己籌備的。當時整個林縣只能拿出來兩百多萬,但是最終能完成這項工程,和勤勞樸素意志堅定的五十五萬百姓離不開關系。
為了完成紅旗渠的修建,一批又一批的林縣百姓選擇外出打工。他們背起自己的行囊前往全國各地的建筑工地,扛水泥、砌磚墻、扎鋼筋等等。無論是什么樣的苦活臟活累活,林縣人民都搶著做,只要能賺到錢只要不違法亂紀,他們都會戰斗在第一線。而最終他們賺到的錢,全部送回了家鄉,支援留守林縣的百姓修建紅旗渠,給子孫后世博取一個光明萬丈的未來。
而在一九六零年的二月十一日,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的這一天,林縣人民的引漳入林工程終于是浩浩蕩蕩地開工了。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林縣便是集結了四萬名百姓扛著工具背著行李推著推車,從十幾個公社出發向著他們的目的地——濁漳河前進。在前往目的地之后,專家們確定了渠首的位置——平順縣侯壁斷,主干渠渠尾落在林縣墳頭嶺,全長七十一公里。
因為侯壁斷的海拔只比墳頭嶺高八米八的原因,所以渠道每延伸八公里,垂直高度才能下降一米。沿途經過的山體,又都比這條渠的海拔高出許多。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紅旗渠,就像一條盤山公路一樣,在諸多的崇山峻嶺之上攀巖彎曲。因為山勢陡峭近乎垂直的原因,所以根本無法形成一米一個人的挖掘陣型,萬般無奈之下施工人數只得縮減一部分。四萬百姓最終便是根據勘測人員畫出的路線圖,在太行山上嚴陣以待時刻準備開始完成這項工程。
雖然一切都看似步入了正軌,但是困難也是接踵而至。開渠的過程中,林縣根本買不起外界的水泥。當然這并不是因為林縣受到了其余各地的欺負,而是物價本身如此,林縣想要修建紅旗渠,耗費的水泥不是一個小數字,林縣上下核算了一下覺得買水泥的話,他們可能沒辦法完成這項工程,最終林縣決定自己修建水泥廠。但是水泥的成本還是比較高,最終林縣便是開始燒石灰。
除了水泥之外,林縣還缺乏諸多的物資,不過在勤勞勇敢的林縣人民面前,這些困難都成為了紙老虎。鋼釬買不起,就從部隊購買抗美援朝戰爭中剩下的鋼釬炮錘來用。長釬磨短了當小撬,小撬磨短了,捻成手鉆接著用,一點都舍不得浪費。沒有炸藥開山,林縣人民就自己制造。許多的生產隊便是利用鋸末,成功地制造了威力不容小覷的土炸藥。后來鋸末沒有了,林縣人民便是用煤面兒,再之后便是牛糞,最終甚至使用了人的大便。當時有一些站著說話不嫌腰疼的人還因此笑話林縣的百姓,說林縣人摳門去山西開渠,山西人連個糞便都撈不著,這些人真的時可惡至極。
雖然當時林縣人民的修渠部隊所過之處的確無糞可循,但是這絕對不是林縣人民摳門的表現,他們只是為了完成紅旗渠大業愿意付出一切犧牲一切罷了。如果林縣人民真的摳門,那么那些外出打工的林縣人,又怎么會將自己辛苦賺來的錢全部郵寄回林縣,支援前線修渠的戰士們。林縣人民為了紅旗渠的修建成功,一切都是秉持著能節省一點就節省一點的態度。修建物資在保證質量的時候,都是能省就省更何況是在別的方面了。
林縣人民的修渠工人,為了能夠降低修建紅旗渠的開銷,對自己的飲食也是十分的苛刻。一日三餐都是一碗野菜湯加上一個窩窩頭,晚上的時候他們給自己的晚飯起了一個十分優美的名字——天池撈月。他們手中碗里的野菜湯在晚上就可以說是一碗清水了,能夠將月亮的倒影完美地呈現在碗里。而因為年邁年幼無法參與修渠的百姓,也是為了這份偉大的事業奉獻了自己的所有,他們的吃食都是一些散糠,而那些整塊的米糠全部被他們送到了前線的修建隊伍中去了。
吃的問題雖然勉強地算是解決了,但是住宿以及技術問題,依舊是林縣百姓頭上的那把利刃。修渠的這十年,總人數達到了十萬人之多,而開渠的地方在山西省的平順縣。當時的平順縣僅僅只有著十七萬的人就,所以當地的住房數量也是十分的稀少,最后經過調節之后,平順縣傾盡全力也僅僅幫助這些戰士們協調了二百三十間的民房。二百三十間的民房無疑是不可能滿足的了十萬人的住宿的,其余的戰士們為了不給政府添麻煩,為了盡快地完成這個利在千秋的工程,全部自發的住在了崖洞里。
崖洞里的環境可想而知是相當的惡劣,先不說他的潮濕之類的。單單說在冬天的時候,這些戰士們往往一個翻身就有可能掉下山崖,最終導致傷亡的出現。而山野之中毒蟲眾多,這也是一個人盡皆知的重大問題。很多的野獸都扛不住毒蟲的叮咬,更何況是一群營養不良的人類了。住宿問題也勉強地解決之后,最緊要的東西就是技術問題了。
渠道每前進八公里,落差只允許下降一米的高度,這樣的坡度無疑是無法通過肉眼觀察發現的,這也就給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林縣人民在修建紅旗渠的時候,全縣范圍內只有兩臺水平儀和一臺經緯儀,這樣的工具對于一個全長一千多公里的大工程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遠遠不夠的。最終林縣的縣委書記楊貴同志便是帶著群眾們群策群力,最終在林縣盤陽村找到了一種專門用來測量水平問題的工具——水鴨子,這是古時候傳下來的土造水平儀。水鴨子,最終便是成為了整個林縣的希望。
通水林縣 紅色精神
時間來到一九六四年的十二月一日,紅旗渠最為艱難的七十一公里的總干渠全線竣工通水。水源終于是涌入了林縣地區,林縣人民的幸福生活也是終于開始。僅僅是這一年,林縣的糧食產量就達到了畝產四百多斤,成為了當時河南地區第一個畝產超過四百斤的縣城,林縣人民的努力終于是沒有白費。但是紅旗渠的修建還在繼續,濁漳河的水到了墳頭嶺,林縣又將其一分為三,修了三條干渠,墳頭嶺由此改稱分水嶺。
在這之后,林縣人民便是開始全面的治理家鄉的水土問題,打造屬于自己的青山綠水。林縣人民立志要在家鄉修建五十九條支渠,四百一十六條斗渠,林縣人要在自己的家鄉織一張水網,滋潤林縣故土的每一個角落。但是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因為特殊的歷史愿意,紅旗渠這個利國利民的偉大工程,被人惡意的批斗成為了一條“黑渠”,“死人渠”。楊貴同志也是被罷免官職,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遭受著惡意的批判。
但是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林縣人民便是和這些罪惡分子斗智斗勇,偷偷的給楊貴同志送吃的,后來覺得這件事必須要解決,不能一直讓楊貴同志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林縣的百姓們便是決定鋌而走險,將楊貴同志救了出來送到了山西境內,然后前往北京討回公道。楊貴同志在前往北京之后,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幾位記者聯名寫信給周總理反映楊貴同志的情況,周總理悍然出手保護了為國為民的楊貴同志。
在一九六七年的時候,楊貴同志再度回到了林縣擔任了革委會主任。回到林縣的楊貴同志并沒有因為之前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選擇放棄修建紅旗渠,再度帶領著林縣的百姓們修建紅旗渠,將紅旗渠帶來的水資源引到林縣的各個角落。終于在一九六九年的時候,這項偉大的工程,在十萬人的努力之下歷經十年時間,終于是全面的竣工通水。林縣人民憑借自己的雙手,戰敗了窮山惡水,戰敗了蒼天,徹底的改變了林縣干旱缺水的慘狀。
紅旗渠成功修建之后,還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想要拔掉紅旗渠紅旗。周總理在得知這件事情之后,措辭嚴厲的批判了一番并且指出紅旗渠的紅旗絕對不能砍。紅旗渠的紅旗,在紅旗渠竣工之后便是成為了太行山上的一座豐碑,留下的是一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修建紅旗渠的時候,林縣的百姓們便是憑借著這股紅旗渠精神排除萬難,戰勝了種種艱難險阻,一往無前的完成了自己的目標。紅旗渠竣工之后,紅旗渠又是激勵著我國百姓,給人以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
紅旗渠的修建,是十萬人的十年。而這十萬名戰斗英雄,在最后也僅僅是抱著一張薄薄的獎狀。但是僅僅是這樣,這十萬名戰斗英雄便是已經滿足了,在紅旗渠紀念館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那樸實的笑容,以及滿足的心境。
當年的林縣成為了現在的林州,這一切再度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中華民族從來沒有什么超級英雄。只因為這個民族所有人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無論是有多么的平凡,最終都會選擇挺身而出。英雄的定義不應該是因為他有實力去做一些事情才被稱之為英雄,而平凡的人民為了共同的理想以及追求,奮不顧身的做出了一種選擇,這樣的人民不論最終的成敗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數十年過去了,紅旗渠屹立在太行山上汩汩流淌,依舊是林縣最主要的水源。而今天的紅旗渠除了是當地百姓的供水擔當之外,更是一種象征以及標志。克勤于邦、克勤于家的精神將會鼓舞林縣百姓,以及全國各地的中華兒女創造新的輝煌。而這一優良的傳統精神,也將回被我們繼承并發揚,照亮我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道路。
紅旗渠在建成之后,便是有了太行天河的美譽,而國外友邦在看到紅旗渠的景象之后,也是驚嘆的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現如今的紅旗渠作為我國五A級景區,受到了全國上下的保護,國家也將之作為了重點保護單位。
1960年修建紅旗渠,利國利民村民寫信投訴?最終此事又該處理?
劉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