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醫生呀,這抽血化驗單子怎么看呀?密密麻麻的縮寫、數字和符號,看的眼花繚亂,連自己身體什么情況都不清楚。而且還有上升下降的箭頭,讓心情也跟著上來下去,特別不踏實,可不可以簡單講一講怎么看懂呀?”“這些關于凝血的指標有什么意義呀?”在臨床上,
“醫生呀,這抽血化驗單子怎么看呀?密密麻麻的縮寫、數字和符號,看的眼花繚亂,連自己身體什么情況都不清楚。而且還有上升下降的箭頭,讓心情也跟著上來下去,特別不踏實,可不可以簡單講一講怎么看懂呀?”“這些關于凝血的指標有什么意義呀?”
在臨床上,經常碰到患者咨詢,關于凝血化驗單要怎么看。通常在確診前,醫生為患者開具化驗申請,大部分患者拿到化驗單后,都忍不住想馬上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可看到紙張上的專業術語,又覺得云里霧里。
而且,不同于血常規檢查,顯示的是人體血細胞清晰的數目,凝血化驗中,指標名稱是各種比值、時間,即使化驗單上附帶參考數值,患者依舊頭大。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講一下,如何看懂凝血化驗單。
在講凝血化驗單各項指標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凝血化驗檢查的臨床意義是什么,才能更方便解釋各項凝血指標。
一、凝血化驗檢查的臨床意義是什么?
凝血功能檢查,顧名思義,主要反映人體凝血功能的正常與否。人體的凝血過程,是血液由液體狀態轉變為固體狀態的過程,凝血作為人體的生理功能,在整個過程中,多種凝血因子激活,并生成凝血酶,之后纖維蛋白原激活轉變為纖維蛋白,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臨床上,很多疾病的治療,不可避免會有:出血、凝血、止血的過程。
比如各種手術前要了解患者凝血功能有無缺陷,提前做好準備,以防手術中出現大出血,避免血液大量流失,延誤治療;患者不明原因出血,要進行出血性疾病的篩查與診斷;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藥,醫生要熟悉患者的凝血功能,以正確用藥以及預后估計,等等情況都離不開對凝血狀態的了解。
醫生通過抽血化驗,掌握患者的凝血過程,及各項凝血指標是否正常,可以更好的進行下一步的治療,一般情況下,通常通過凝血四項檢查,了解人體的凝血狀況。
二、醫生一步步教您看凝血化驗單的凝血四項,分別有什么臨床意義?
凝血四項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四項。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用于檢驗測定各種子內源凝血因子的指標和活性。證實凝血因子Ⅷ、Ⅸ、Ⅺ有無缺陷,或機體內是否存在對應的抑制物,用以判斷患者發生血液系統病變情況,還可以在肝素抗凝治療過程中,作為首選指標起監控作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的正常范圍為23~37s,APTT不在這個時間段,說明內源性凝血系統功能有異常。
APTT延長,患者的凝血功能變慢,如果是血漿凝血因子水平下降導致,那么患者可能患有血友病;
如果由于缺乏凝血酶原和纖維蛋白原,導致APTT延長,那么患者的肝功能存在異常,要考慮肝臟疾病;
另外,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在內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也會導致APTT變長。
導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變化的原因有很多,要確定病因,需進行下一步的檢查。
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縮短,常見于血栓性疾病,例如腦血栓,還可能是高血壓或腎病引起。
2.凝血酶原時間(PT):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徑凝血因子的活性,向血漿中加入組織因子,觀測血漿凝固所需要的時間,用于檢測外源性凝血系統是否存在障礙。
凝血酶原時間正常值在11~13s,數值偏離正常值三秒以上就屬于異常狀態。
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缺乏凝血因子或纖維蛋白原含量低等都會造成PT延長,患者本身可能實質性的肝損傷、維生素K缺乏、原發性纖溶亢進、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或使用抗凝藥物等。
PT縮短,表示血液濃縮,促凝和促聚集因子增多,患者常見于:DIC的早期、心肌梗死、血栓形成、口服避孕藥、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等情況。
3.纖維蛋白原(FIB):
用于監測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I的含量,凝血因子I是凝血過程中的主要成份,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纖維蛋白凝膠。
成年人纖維蛋白原含量的正常范圍在2-4g/l,若出現異常,與臨床出血、血栓性疾病相關。
纖維蛋白原低,體內的凝血功能異常,可能是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出現問題、或肝病引起,甚至是先天性遺傳的纖維蛋白原偏低。纖維蛋白原偏高,可能出現在妊娠晚期或進行手術、尿毒癥、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問題。
4.凝血酶時間(TT):
用于檢驗血漿中纖維蛋白原的活性及血漿中有無抗凝物質,所以臨床多用這項指標為肝素用量做作指導。
凝血酶時間值16~18s,數值偏離正常值3s以上,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就存在異常。
凝血酶時間偏高,凝血功能存在異常,患者存在出血的風險。凝血酶時間偏離正常范圍越高,那么出血的風險越大。包括纖維蛋白缺乏、纖維蛋白功能異常的患者,或肝病、腎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做手術前,必須檢查凝血四項,另外在,血栓前也需要檢查,臨床口服抗凝藥物患者的也需要監控。其臨床意義在于檢查患者血液的情況,特別是在手術前,了解病人的情況,術中可以及時采取急救措施,以防手術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
凝血四項并不全面,除此之外,還有四項有關凝血的內容也是可以檢查的。
三、其他關于凝血的化驗指標還有哪些,有什么臨床意義呢?
與凝血檢查相關的內容還包括: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由PT計算得到的 PT活動度(PTA)、D-二聚體(D-Dimer)以及抗凝血酶Ⅲ(AT-Ⅲ)。
其中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由于檢測各個檢測機構使用的儀器、試劑等存在差異,需要一個對照參數,根據血漿凝血酶原時間的檢測結果和相應公式進行計算得出,臨床上用INR監測口服抗凝劑治療血栓性疾病的藥物劑量。
患者血漿的凝血酶原時間與正常對照血漿的凝血酶原時間之比值的ISI次方。即患者INR=Xc。
凝血酶原時間比值的正常參考值:0.8~1.5,正常情況下,保持輕度抗凝狀態即可。當INR大于4,需要降低抗凝藥物的用量;當INR小于2,則需增加藥物計量,使血液維持輕度抗凝狀態,防止血栓的生成。
凝血酶原活動度(PTA)是檢測肝臟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標,也是肝臟儲備功能、肝膽疾病診斷的重要參考依據。
正常凝血酶原活動度在75%~100%,PTA越低,肝損傷程度越高,PTA <40%,肝細胞存在大面積壞死,患者可能存在嚴重肝炎,或肝炎已經發展到不可挽回的肝硬化程度。
部分檢測在凝血檢測時還要求檢測D-二聚體(D-Dimer),血液在凝固過程中,纖溶酶原被激活成纖溶酶,使交聯的纖維蛋白被降解,會產生特異性降解產物―D-dimer。
D-二聚體增高可以用于肺栓塞、深靜脈血栓、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血栓性疾病的診斷。還可以對機體溶栓進行檢測和評估,對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判斷也有一定的意義。
另外,抗凝血酶Ⅲ(AT-Ⅲ)也是凝血檢查項目之一,代表了人體最主要的抗凝物質。
抗凝血酶Ⅲ(AT-Ⅲ)正常參考值(活性):80%~120%。
正常情況下,抗凝藥物通過抗凝血酶Ⅲ才能發揮抗凝作用,一旦抗凝血酶Ⅲ活性下降,藥物的抗凝效果大打折扣。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可能是先天性或獲得性的抗凝血酶Ⅲ缺乏,也可能是血栓疾病前狀態,包括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肝臟疾病等。
如果抗凝血酶Ⅲ凝血活性增高,則血液抗凝作用增強,臨床上包括多種血友病,白血病,使用黃體酮、抗凝藥物,或患者處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急性期。
檢測上面提到的指標,是為了通過綜合考慮疾病,比如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升高,其他指標正常,則說明凝血因子Ⅻ減少,可能是剛開始服用華法林,或存在輕微的維生素K缺乏導致,而具體的內容還需要由主治醫生根據檢查結果為患者進行詳細的解答。
總結:凝血檢查各項指標在報告單上一般會明確標注“參考值”一欄,用于對化驗結果與之對比,并且在異常項目上有箭頭標注。但這些數值并不代表,被測者的身體一定是有問題的。
凝血化驗檢查雖是輔助檢查,但其復雜程度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講清楚的,更不要因為某一項的檢查項目異常就惶恐不安,疾病的確定還需要自身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檢測報告綜合分析,所以,拿到報告單,一步步來,看懂數據但別輕易給自己下定論,還是交由專業人士診斷更具有權威性。
參考文獻:
[1].《解讀凝血過程及常用凝血指標檢查》 雜志家庭醫學 2020年03期
金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