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上篇文章《和田玉也有公盤了?直擊第一屆和田玉標場,源頭市場新變革》中,我們講了今年從和田玉源頭料市場的行情來看,小品種或將成為黑馬。其中一個典型的“種子選手”就是青海產的煙紫料。圖源:珠寶匠實拍什么是煙紫和田玉和田玉里的煙紫料是產自青海的
在上篇文章《和田玉也有公盤了?直擊第一屆和田玉標場,源頭市場新變革》中,我們講了今年從和田玉源頭料市場的行情來看,小品種或將成為黑馬。
其中一個典型的“種子選手”就是青海產的煙紫料。
圖源:珠寶匠實拍
什么是煙紫和田玉
和田玉里的煙紫料是產自青海的“小眾”特色和田玉種,
“煙紫”不僅是它的名字,也是描述了獨特的顏色:是一種灰中帶紫的和田玉料。
在傳統意義中,不屬于和田玉的主流顏色。
產地上,和“藕粉”、“翠青”一樣,“煙紫”是青海料里的獨有的品種。
(相關閱讀:和田玉的“新晉貴族”,翠青玉是什么?憑啥成了新國標里最大黑馬
和田玉中最“少女心”的存在!粉粉嫩嫩的藕粉料有誰不愛?)
在去年剛剛推出的新升級的和田玉新國標中,官方新規定了和田玉的八個大種類,而煙紫料在其中完全沒有提及。
但其實,煙紫料往前追溯,是屬于青玉的旁系。
煙紫?煙青?傻傻分不清?
提到煙紫,一定還要追根溯源的講講它的身世背景:“煙青”。
在DB65新疆和田玉地方標準中把煙青玉歸為青玉大類。
而煙青玉的顏色中還細分為煙灰色和灰紫色。
其中灰紫色的就是我們說的“煙紫”。
那些只有灰調,偏青灰色且沒有紫色調的都只是普通“煙灰色”,只能叫它“煙青玉”。
可以說,所有的煙紫都屬于“煙青”大類,但并不是所有“煙青”都能稱之為“煙紫”。
市場上很多商家都會拿普通煙灰色的“煙青”料混充煙紫,這也是新手購買煙紫料被商家渾水摸魚的最常見情況。
大部分用煙青冒充煙紫的珠串都會用紫色繩線串起,尤其是尺寸較小的珠串,這樣可以在視覺上顯得“紫”一點點,從而達到調色作用。
此外顏色淡的煙紫也可用此方法視覺“調色”。
煙紫VS青花
和田玉新手玩家們通常看到灰色的和田玉都會認為是“青花”料,煙紫料就成了“冤大頭”。
其實煙紫料和青花料有很大不同。
首先從種類上說,煙紫料屬于煙青,都是青玉大類下的旁系;而青花料是墨玉類的旁系,從玉種類別上就是截然不同。
煙紫料的底色多半以青灰和各種深淺的灰色調為主,融入了紫色。
因為是元素致色,煙紫的顏色都是融入在玉石結構中,即使有顏色不勻的地方,打光看也是隨著玉質結構走向自然變化的。
且煙紫料很多都帶有青海料特征水線、白棉花特征。
而青花料無論是山料還是籽料,顏色都是以灰色或者黑灰為主,不帶有紫色調。
且青花料和墨玉一樣顏色由石墨之色,特征是打燈能看到墨點。
煙紫料的評判標準
盡管擁有著獨特的高級灰紫色,但是煙紫料終究擺脫不了青海料的特性:
質地較為清透,透明度較高且常有細脈狀的“水線”(水線的成分多為定向排列的透閃石),有時經常還會伴有白色棉點。
通常帶有了這些“天然印記”后,煙紫料的價格就會在原有基礎上打上折扣。
和所有和田玉有色玉種一樣,除了料子本身的料性質地外,評判它們的最重要標準就是它的顏色。
同樣是煙紫料,有顏色深的,也有顏色淺的,有紫色濃的,也有紫色淡的。
通常來講紫色調越明顯越濃厚的越貴,有的顏色深且紫調明顯的,可以達到紫黑色。
紫色調明顯的煙紫料和田玉,在市場商家們的口中還有別名叫“紫羅蘭”,一般情況下這種煙紫料的價格最昂貴。
當然,這些也并不是絕對的。
如果一支玉質結構均勻細膩的白色底青海料鐲子上,恰巧飄了一抹意境的濃郁灰紫色,雖然并不是通體濃厚的紫色調,但它的價格也會居高不下。
如果再“湊巧”一點,煙紫料中帶有一抹色陽不臟的“翠青”的顏色,這類煙紫帶翠的特色料通常更加昂貴。
除了前面講到的玉質、顏色外,俗話講“好馬配好鞍”,雕工也是影響煙紫料價格評判的一個重要因素。
煙紫料行情
因為是和田玉中的“非主流”玉種,煙紫料的名氣并不是像和田玉中類似“白玉”、“墨玉”、“青玉”的主流類那樣,那么人盡皆知。
但從大趨勢上預判,前有“翠青”料的爆火,現有藕粉料的攀升,這些都是前車之鑒。
和田玉市場審美越來越年輕化,消費者對這些顏色“可人”小品種特色料的喜愛只增不減。
如今的市場,和田玉首飾除了傳統產地價值外,在消費者心目中“美”和“獨特”更不可或缺。
結合原料市場的行情,在前不久“南陽和田玉標場”的文章中,我們就提過一個現象:原料市場中,煙紫料和藕粉料這類小品種在料市場中,優質原料很稀少。
綜合煙紫料優質原料的稀缺性,供求關系,和玉料本身的獨特性,
未來市場中,顏色好的“煙紫”或將是和田玉小品種中的一匹黑馬。
J先生說:
顏高級,凸顯氣質的和田玉煙紫料是不是也俘獲了你的芳心呢?
和田玉市場中,對于那些優質的玉料一直是“早買早享受,晚買哭著求”。
青海特色料中“翠青料”、“藕粉料”、“煙紫料”你更喜歡哪一種呢?
快來給我們留言吧~
(注:本文部分配圖圖源網絡,侵刪或聯系小編備注出處)
王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