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伊朗大選塵埃落定,強硬派候選人、伊朗司法總監易卜拉欣·萊西毫無懸念地當選為下一任伊朗總統。本來這次大選有400多人登記“海選”,但在伊朗憲法監督委員會的努力工作下,大部分人被取消參選資格,最終被批準參選的只有7人。而除了萊西之外,其余6人從
伊朗大選塵埃落定,強硬派候選人、伊朗司法總監易卜拉欣·萊西毫無懸念地當選為下一任伊朗總統。
本來這次大選有400多人登記“海選”,但在伊朗憲法監督委員會的努力工作下,大部分人被取消參選資格,最終被批準參選的只有7人。而除了萊西之外,其余6人從知名度到政治、宗教經歷,都基本沒有當選的可能,這次選舉實際上早已有了結果。
萊西不僅被視為哈桑·魯哈尼的接任者,而且未來可能還會繼承最高領袖阿亞圖拉·阿里·哈梅內伊的權力。
此次競選,萊西的競選主旨是承諾要應對經濟困難。
因為這確實是伊朗的燃眉之急。
據統計,伊朗目前的勞動力參與率(即15歲及以上從事經濟活動或正在尋找工作的人口)只有41.4%。相比之下,大部分西方國家都能達到60%以上,而我國的這一數字常年保持在70%以上。
說白了,這國家沒什么人上班,是真·躺平了……
也許有人會說,疫情對全球經濟有很大影響,勞動力市場呈現低迷狀態的國家不在少數,不能說大家都躺平了吧?
誠然,疫情重創了經濟需求,勞動力充分就業率下降是一個全球問題。但對大部分國家來說,這是暫時躺下而已,但對伊朗來說,這是把一個已經躺平者的枕頭抽走,讓他躺得更平了……
為什么這么講?因為仔細分析伊朗的就業狀況,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這個國家的充分就業程度和勞動力參與率,一直就是這個鬼樣子。
即便在被一些人視為伊朗“黃金年代”的巴列維王朝,彼時的伊朗同樣一路失業率高企,就業人口占比極低,1978年,也就是伊斯蘭革命的前一年,伊朗失業率達到驚人的48%……
不過公平點說,這也不能說是伊朗一家的問題。中東以石油出口為主的資源型國家,勞動力參與率都低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戰后的伊拉克,勞動力參與率是43%,利比亞49.69%,正在戰火中的敘利亞則跌破了40%,只錄得39%的成績。而同時,那些“富裕”的海灣國家,這個數字同樣很可憐,沙特只有45%,卡塔爾、科威特、阿聯酋數據上看還“及格”,但眾所周知,這些國家超過人口一半的人是外國勞工,本國人參與工作的比例其實都并沒高出50%。
沙特對于雇傭本國人的私企,在就業合同簽署后由國家直接預付第一年工資的50%,科威特、卡塔爾等國采取的策略大致相同。這簡直已經是國家花錢求著大家上班了,但是現狀依然如此。
為什么這些中東資源型國家都躺得這么平呢?
因為他們沒有實現工業化。
當制造業部門提供不出足夠的崗位,想要就業的人無處可去。當出售石油的收入比較多的時候,國家大可輕松發放福利,保證大多數人的生活,而當全球經濟發生危機,或者石油價格大跌,這些國家往往就要面臨困難了。
也許有人會好奇,這些中東資源型國家坐擁大量資本,為何無法實現工業化呢?
這就得從歷史上開始說起了。
1
其實,中東資源型國家并不是一直躺平,它們也努力過。
甚至在石油資源被發現之前,中東地區就有一個資源型國家,它奮勇地想要實現工業化。
1760年5月17日,穆罕默德·阿里生于希臘卡瓦拉市的一個阿爾巴尼亞人家庭,老爸是一位煙草商人,老媽宰納布出身阿爾巴尼亞的科爾察市。當時的希臘還由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
說起來,對阿里影響最大的人,應該是他的舅舅侯賽因,這位侯賽因當時擔任地方長官。由于父親早逝,阿里由舅舅撫養長大。
早年的穆罕默德·阿里靠買賣煙草維生,并替舅舅擔任收稅的工作。后來他又娶了自己的表妹為妻。這位二婚的表妹除了帶來了前夫的遺產,還將阿里與舅舅死死綁在了一起。
1798年,一場戰爭將改變這位煙草商人的命運。
拿破侖率領大軍進攻埃及,作為埃及的宗主國,奧斯曼帝國出兵對抗。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作為帝國的地方長官,侯賽因響應蘇丹的號召,派出300名士兵。由于年老體衰,精力不濟,侯賽因無法親自前往埃及,他便任命外甥兼女婿阿里為上尉,以志愿軍副司令的身份前往埃及作戰。
法軍在金字塔戰役中摧毀了馬穆魯克貴族的軍隊。即使在尼羅河海戰戰敗后,仍有相當數量的法軍駐扎在當地與英國-奧斯曼聯軍對峙。
1801年,法軍敗退離開了埃及,此時戰功卓越的穆罕默德·阿里升任為阿爾巴尼亞志愿軍副司令,協助總司令塔爾帕夏管理約6000人的部隊。
1803年,在總司令塔爾帕夏被人暗殺身亡后,阿里繼任為總司令。1805年,開羅的民眾起義廢黜胡爾希德帕夏,并推舉阿里為埃及新任總督。時任奧斯曼蘇丹的塞利姆三世最終不得不認可事態發展,追認其統治的合法性。
1811年3月1日,穆罕默德·阿里設局殺死了約400名的馬穆魯克貴族。此次事變后馬穆魯克再也無法進行有組織的對抗,其殘部散逃在埃及各處。
在金字塔下法軍與馬穆魯克軍隊的對戰中,阿里第一次見識到了在工業化條件下選種、育種、馴養的歐洲戰馬是以何等的陣勢沖向馬穆魯克戰陣,那種摧枯拉朽的力量讓稱雄中東的馬穆魯克騎兵顯得無比可笑;他同樣第一次見識到工業化國家的軍隊,擁有何等出色的后勤補給能力、戰術訓練條件與單兵作戰素質。
此時已是一名沙場老將的阿里,明白工業化對于軍隊的重要性,那就是一支近代化的軍隊必須有近代工業做支撐。
已經統治埃及的阿里,開始了伊斯蘭世界,甚至是整個非西方世界里的第一次工業化改革。
阿里從引進西方專業人才著手,為埃及建立近代化的工程學校以培養工業人才。依靠國家投資來推動本國工業。
為了滿足改革的巨大支出,阿里將海島棉引入埃及作為經濟作物,并將埃及的農業經濟重點定向棉花。而埃及優越的棉花種植條件,迅速使該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國之一,與美國南方并駕齊驅。
后世,人們將中東國家出口石油得到的美元稱為“石油美元”,那么200年前穆罕穆德·阿里所創立的這個資源型埃及出口棉花換來的外匯可能應叫作“棉花英鎊”。
在“棉花英鎊”的支持下,阿里建起了新興的兵工廠,軍事院校,引進了戰馬馴養技術,并開始建造軍艦,籌備一支強大的海軍。
到1838年時,埃及的400萬人口中,有3萬人在工業系統上班,對埃及工業的總投資也高達數千萬英鎊。
要知道,同時代的林則徐,才剛剛睜眼看世界啊。
阿里改革的成果,很快開始在戰場上得到體現。
1820年阿里下令征服和占領蘇丹(今北蘇丹)。1821年他的軍隊進入蘇丹并遭到強烈抵抗。但是埃及軍隊及其裝備的精良保證了阿里對蘇丹的征服。
1827年,阿里隨同宗主國奧斯曼帝國鎮壓希臘人的起義,結果在納瓦里諾海戰中慘敗給了英法俄聯合艦隊。海戰后,阿里向奧斯曼帝國政府要求統治敘利亞,作為他在這場海戰中的損失的補償。
奧斯曼蘇丹心想,這人怎么給主子辦點事兒就開始講條件呢?于是他對阿里這個要求非常冷淡。
但有了近代化軍隊的阿里決定不再忍受宗主的窩囊氣。你不給我?那我就直接搶好了。
1831年10月31日,在阿里的長子易卜拉欣的帶領下,埃及軍隊對敘利亞的入侵開始了。
埃軍在敘利亞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在圍攻六個月后,重鎮阿卡被埃及占領。埃軍進入安那托利亞。
1832年12月21日在孔亞戰役中,易卜拉欣擊敗了奧斯曼帝國大丞相親自帶領的軍隊。此時此刻,在易卜拉欣的軍隊與伊斯坦布爾之間,已經沒有任何軍事障礙了。
大驚失色的蘇丹緊急求和,1833年在俄羅斯的調停下雙方達成和議:阿里從安那托利亞撤軍,作為補償他獲得克里特和漢志。易卜拉欣被授命為敘利亞的總督。
這是列強第一次介入埃及與奧斯曼的爭端,而隨著埃及崛起為中東第一強藩,列強的干預也越來越多。
1839年,阿里希望擴大自己在敘利亞的統治,因此又開始對奧斯曼帝國蘇丹動兵。
當奧斯曼蘇丹馬哈茂德二世的軍隊到達敘利亞邊境時,易卜拉欣在尚利烏爾法附近的尼西比斯進攻并打敗了奧斯曼軍隊。伊斯坦布爾又一次處于易卜拉欣軍隊的直接威脅之下。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虛弱不堪,如果埃及人的腳步繼續前進,伊斯坦布爾必將迎來一位新的主人,一位銳意革新,致力于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領袖人物。
但是列強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1840年7月15日在英國的主導下,英國、奧地利、俄羅斯和普魯士達成倫敦協議,保障阿里對埃及的世襲統治,以及他終身對阿卡的管理,但是要求他的軍隊從敘利亞的后方和黎巴嫩山的海岸地區撤出。阿里拒絕這些要求。
于是歐洲列強在數周后組織了一支遠征軍。英國海軍和奧地利海軍封鎖尼羅河三角洲海岸,1840年9月11日炮轟貝魯特,之后圍攻阿卡。
1840年11月3日阿卡投降后,阿里表示同意倫敦協議的條款,放棄了對克里特和漢志的統治,縮小海軍,將陸軍縮小到1.8萬人。
隨之而來的就是,20年來,埃及人篳路藍縷、辛辛苦苦建立的工廠——其中大多數為軍工廠,大批被關閉、轉賣。
2
阿里的繼任者沒有將埃及的工業化繼續下去,而英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不平等條約不斷簽訂,埃及作為名義上的奧斯曼屬國,無法抵御這些條約的影響。大量英國廉價工業產品進入埃及,極大打擊了起步階段的埃及民族工業。
阿里改革的失敗,固然有其偏重軍工業的原因,但是試問哪家的工業化,不是以軍事重工業為核心?阿里的失敗,歸根結底,還是以英國為首的列強,不愿意中東出現一個工業化的強國,畢竟在英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中東的定位只能是任其擺布的原料產地與市場。
到了阿里的孫子伊斯梅爾統治埃及的時代,這孫子的改革讓埃及又向現代化邁進了一大步。
伊斯梅爾的改革雖然也為埃及帶來了鐵路、電報、現代城市規劃、藝術杰作以及煉糖廠,但卻沒有把埃及建設成工業國家。
伊斯梅爾繼位時正值美國內戰,美國南方的棉花因北方的封鎖而無法供應至英國的工廠,這極大刺激了埃及的棉花出口。這讓埃及獲得了實現工業化的大筆資金。
但狡猾的列強不可能這么輕易就讓埃及發展,他們利用伊斯梅爾對未來的良好預期,大量借款給這位好大喜功的統治者。伊斯梅爾則寅吃卯糧吃得十分愉悅,一點沒有注意到潛在的危機。
等到美國內戰結束,埃及的“棉花英鎊”效應也結束了,這時候西方列強就來找伊斯梅爾了,嗨,殿下,您該還錢了啊!
伊斯梅爾一看這張單,天哪!我怎么欠了這么多錢?(據了解,當時埃及的國債高達十億英鎊,相當于今天的150億美元)
須知,為了慶祝蘇伊士運河開幕,伊斯梅爾就耗費200萬鎊(相當于今天的3億美元)舉辦了極其奢華的典禮,重金邀請意大利作曲家創作歌劇《阿依達》。
這樣的錢花多了,難免債臺高筑。
腦袋都大了的伊斯梅爾無奈之下只得拆東墻補西墻,用更高的利息借款。
但是借款的銀行家們就說了,你這么干什么時候是個頭兒啊!于是這些銀行家在本國法庭把埃及給告了。然后這些歐洲法庭下了判決,說埃及啊,你這么干不行啊,我們不能允許你再借錢了,你還不起啊。這樣吧,你把蘇伊士運河賣給我們吧!賣多少錢我說了算,就賣397萬英鎊吧!
你說你們幾個在你們自己家開個會,結果決定把我們家電視機抱走了,這合適嗎?
但是在列強看起來這太合適了,于是蘇伊士運河就歸了英國了……
所以,為什么如今中國給一帶一路國家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西方列強就說這是債務陷阱呢?因為他們自己當年就是這么干的,如今難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甚至英國人還派了個調查組,調查伊斯梅爾的財政狀況。這幫人假模假式調查半天,結論是伊斯梅爾花錢太多,需要控制。怎么控制呢?那就是埃及內閣里得有英國人和法國人,控制埃及的公共財政和公共工程。
后來伊斯梅爾決定利用埃及版“義和團”也就是阿拉比起義和列強斗一斗,結果英國干脆施壓奧斯曼帝國,廢黜了伊斯梅爾。埃及徹底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近代穆罕穆德·阿里王朝統治下的埃及,以棉花資源獲取財富,從此實現工業化的努力,就此被列強撲滅。
這是中東第一次工業化的努力,最后以失敗告終。但中東國家并未直接躺平,在豐厚的石油儲備被發現后,中東產油國通過出售石油,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也有許多中東國家希望借此機會實現工業化。
但阿里的改革被當時國際秩序的主導者英國阻攔,后石油時代的中東工業化進程,則是被英國的后繼者美國所切斷……
3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東產油國憑借雄厚資金,曾嘗試通過以購買方式來實現工業化。
70年代,沙特曾出臺高達1440億美元的“五年計劃”,通過引進包括工程師、經理、教師和工人在內的70萬外來移民來提供勞動力,以便能夠建房、鋪設公路、使城鎮通電,計劃提高港口吞吐量近三倍,提高水泥生產近十倍,建立煉油廠和石化廠以及其他重工業設施。
1974年,時任沙特石油大臣亞馬尼宣布:“將來,我們不會再為掙美元而銷售石油了。而且我們只會把石油賣給那些給我們提供技術和幫助我們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中東石油收入的主要部分將會用于購買資本貨物,以建造龐大的工業基礎設施。”
同一時期,與美國關系密切的伊朗巴列維王朝宣布,要用石油美元促進本國工業化,并投入了700億美元的啟動資金。
巴列維沙阿(國王)宣稱:“我們要把它們全部投資于本國建設。應該把石油用于石化、醫療等方面,要從中創造價值。這樣我們就能夠使它持續300年。”
1974年,伊朗與法國公司簽訂合約,計劃投資60億美元在德黑蘭建造一條40英里的地鐵線、一個彩電網絡、幾家鋼鐵廠和汽車廠以及兩家核能發電廠。
沙阿雄心勃勃地宣布,50年內他的國家會達躍居世界第五大強國。
看看這豪情壯志。咱算算啊,從沙阿說出這句話到現在,已經過去了48年,至于伊朗是啥狀況嘛,咱們一開始就說了。烏鴉大可篤定地下結論,未來兩年伊朗躍居世界第五大強國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有人認為,海灣國家與西方國家關系不差,更容易買到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各類企業,從而推進本國工業化。
你要是信了這個,你就太天真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對海灣產油國的“購買現代化”舉動,發達國家總是敷衍搪塞,設置種種壁壘和障礙。法國政府對大額股份收購制定了“提前通知和正式申請”等限制條件,造成收購工作難上加難。
美國則設置嚴格的條件限制,禁止企業將核心技術外流至中東產油國。
在德國,當1975年大量奔馳股票流入市場后,施密特總理督促德國銀行趕快購買,以防落入伊朗人手中。
在日本,產油國家的投資者在進行收購時也遭遇類似的阻撓。
西方國家還提出對產油國在美國銀行的存款實行負利率、鼓勵購買軍火和國債、威脅對其購買的資產貨物征用和國有化、鼓勵其投資分散化等種種舉措。
在西方國家有形無形地不斷阻撓下,中東產油國“購買工業化”的嘗試最終無疾而終。
因為美國不能接受中東產油國實現工業化。
圭亞那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沃爾特·羅德尼在1972年的《歐洲如何不發達非洲》一書中,描述了一個被歐洲帝國主義者有意識地剝削的非洲。羅德尼認為,是歐洲將非洲置于落后、不發達的地位上,使之成為殖民秩序中的一個齒輪,來扮演被剝削、被奴役的角色,最終為帝國主義統治服務。
美國對中東產油國也是如此。
美國的霸權體系就像一柄巨大的鉗子,石油與美元是鉗子的兩個齒端,緊緊咬住了世界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命脈。
在“中東石油用美元計價”的背景下,石油價格越高,非產油國支付的美元越多,世界就越需要美國印刷更多的美元鈔票。石油消費國為購買石油,不得不加大儲備美元,由此美元作為國際流通和儲備貨幣的地位反而上升了。
與此同時,由于中東產油國的國內經濟無法吸收滾滾而來的石油美元,因此其通過西方銀行系統,又將美元花到了西方國家。等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利用這一秩序,白嫖了一波中東的石油,并讓金融資本賺得盆滿缽滿。
如果中東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和現代化,美西方怎么可能還有這樣的機會?所以,讓中東工業化,美國絕不可能同意。
于是,中東產油國徹底躺平了。
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原本在20世紀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已經噤若寒蟬,但石油儲藏被發現之后,他們迅速富裕了起來。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他們依附西方,欣然加入了西方的殖民經濟秩序,做了美國的走狗。
工業化國家的目標被他們拋諸腦后,因為美國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同意。所以他們的興趣轉向了紙醉金迷的生活。
阿聯酋的迪拜有意被打造成“土豪之都”:建造全球最奢華的七星級帆船酒店、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島棕櫚島、世界最大的室內滑雪場、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世界上最大的法拉利主題公園,不一而足。
許多富豪熱衷于收集豪車、游艇等奢侈品,將猛獸當寵物養。網上屢屢曝出沙特王室的奢侈生活細節,如“24.3億元定制3層飛行宮殿”“6億美元訂購豪華游艇”“1.8億元包馬爾代夫度假村并趕跑游客”“1.2億元包場巴黎迪士尼狂歡”“國王一天花費500萬歐元”。
而對于這些國家的民眾來說,這種紙醉金迷的畸形財富觀和享樂主義消費觀,極大地助長了他們的炫富攀比心理,使其日漸喪失斗志和進取精神。據了解,在海灣國家,很多當地居民只接受管理層以上的職位,年輕人普遍嫌棄臟活、累活和有風險的工作,覺得這類工作既艱苦又骯臟。民心日漸頹廢。
上班?算了,我還是躺平吧。
工業革命以來,先發國家對后進國家的壓迫,一直都是如此。后來者的工業化,從來充滿坎坷與荊棘,往往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能堅持走下去拒絕躺平實難。我們沒有理由肆意貶低這些國家放棄工業化的選擇,因為跪著掙錢不寒磣也實屬正常,在這個世界,站著還把錢掙了的,那真是稀有動物了。
參考資料:
田文林:資源的詛咒,石油對中東各國的消極影響
界面新聞:石油經濟遇困境,中東未來出路何在?
法赫米·哈拉德:穆罕默德·阿里的時代
姜英梅:“阿拉伯之春”以來的中東經濟發展問題 :困境與應對
BBC:失民意者失天下 王朝覆滅前的世紀盛宴
李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