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國第一代關于富豪的稱呼,應該是始于八十年代的“萬元戶”,如果僅從概念來定義的話,在目前這個社會,資產上千萬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富豪,也就是說當年的萬元戶相當于現在的千萬富翁!當然僅從概念來定義是不準確的,下面我們通過幾組數據來分析一下八十年代
我國第一代關于富豪的稱呼,應該是始于八十年代的“萬元戶”,如果僅從概念來定義的話,在目前這個社會,資產上千萬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富豪,也就是說當年的萬元戶相當于現在的千萬富翁!當然僅從概念來定義是不準確的,下面我們通過幾組數據來分析一下八十年代的萬元戶相當于現在的多少資產。
人均可支配收入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98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39元,萬元戶相當于普通居民要不吃不喝工作:10000/739=13.53年;202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3834元,如果按照13.53年計算,總價值為:43834*13.53=59.31萬元。顯然這個與我們預期的出入很大,甚至可以說偏離是大大的,畢竟80年代萬元戶可以實現財富自由,而現在的59萬元,離財富自由還有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M2的發行量
M2即廣義的貨幣供應量,以M2發行的倍數來計算資產價值的變動,應該是相對合理的一個方式,根據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1985年我國的M2值為5198.9億元人民幣;而到了2020年,我國的M2數值已經變為了218.68萬億元,短短的30幾年,我國的M2數值翻了:218.68萬億/5198.9億元=420.63倍,以M2的數值增長的倍數計算的話,1985年的最基礎的萬元戶相當于現在421萬元,如果是2萬元,就相當于842萬元,當年有個2.5萬元,就相當于今天的千萬富翁了!
通貨膨脹率
改革開放的前20年,由于央行通脹治理體系不成熟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所帶來的副作用,導致那個時期我國經歷了兩次嚴重的通脹高峰。隨著財政、貨幣改革和加入世貿組織等重大變革的推動,我國自21世紀之后的通脹數據便進入了正常范圍,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從1985-2020年的平均通脹率約為7%,以此計算,當年的1萬元相當于目前的:10000*(1+7%)^35=10.67萬元,顯然這個偏離度比人均可支配收入更的夸張。
造成這種現象的,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本身統計范圍的原因。比如,我國CPI指數沒有包含房價,雖然房產作為一種資產并不應該包含在內,但是,房價卻是人們感受物價的重要因素。再如,中國的CPI中,豬肉占比過大,而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恩格爾系數的提高,食品對人們物價的感知的影響會越來越小。所以,CPI與人們的感受之間存在系統性偏差,這也是為什么最近十年來我國的平均通脹率僅有2%左右,但是我們卻感覺到物價(特別是房價、醫療、教育等方面)處于不斷的飛升之中。
總結
通過以上計算,我們會發現不同方式計算出來的結果出入很大,證明有時候科學的計算數據并不一定是對的,比如以最為直觀的感覺來說,1985年萬元戶屬于普通民眾所羨慕的人家,在當時可以是衣食無憂的代表,但是現在的10萬元呢(通脹率計算出來的數值),這個金額在城市里甚至連一個洗手間都買不起,更別談衣食無憂。
在我個人看來,以上計算中以M2計算的值最為合理,畢竟社會供應的貨幣數量與持有存款之間的比例是最為客觀的,再者以目前國內的消費水平而言,要實現衣食無憂呢?最少也要五百萬以上,否則根本不能實現,所以八十年代的萬元戶,最少相當于現在的500萬元。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