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枕邊夜話如果說有一部小說可以讓我清楚地看到什么是血、什么是淚,什么是尊嚴,那就只有《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油畫如果說有個人可以讓我覺得生活是一場流著血的舞蹈,那個人就是許三觀。賣了12次血(最后一次沒賣成),每次400ml,共4
作者:枕邊夜話
如果說有一部小說可以讓我清楚地看到什么是血、什么是淚,什么是尊嚴,那就只有《許三觀賣血記》;
許三觀賣血記油畫
如果說有個人可以讓我覺得生活是一場流著血的舞蹈,那個人就是許三觀。
賣了12次血(最后一次沒賣成),每次400ml,共4400mL,相當于成年人9成血液,最后一次賣血時,許三觀已年逾花甲。
每次賣血前,狠命喝涼水,每次賣血后必須吃一盤炒豬肝,溫二兩黃酒。那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年代,需要一個人流著血舞蹈。
余華和《許三觀賣血記》
余華1960年出生在一個醫生世家,父親華自治,母親余佩文,余華就是摘自父母的姓氏。余華早年當過牙醫,1982年棄醫從文,那時的余華已經22歲,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紀,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并走入人們的視野,很快成為了“先鋒文學”代表人物。1993年發表了《活著》,1995年完成并發表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等,其中《許三觀賣血記》獲得諾貝爾新發現圖書獎。
《許三觀賣血記》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主人公許三觀通過一次一次賣血,克服生活的種種困難,戰勝命運砸向他的一個個困難險阻,變現了人們在苦難面前強烈的求生欲望和擔當。
賣血的心路歷程
第一次賣血,純屬好奇,只為證明自己身體好,余華將第一次賣血的情景描敘的詼諧幽默,可細細品讀,才感受到了生活的無限悲涼。好在賣了400ml血,換了35塊錢,并娶了豆腐西施。
十年后,許三觀第二次賣血,為了還債。后面許三觀賣血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基本上都是為了孩子們,盡管大兒子一樂甚至都不是他的孩子,許三觀還是為了一樂,每隔十五天賣一次血,不同的賣血點,一路賣到上海。最后孩子終于康復了。
許三觀是個父親,他淳樸善良,每次看到他,我就會想起自己的父親,我的父親雖沒有為我賣過血,但他對我的愛與付出,絕對不比許三觀少。
賣血前為什么要喝涼水
賣血前多喝涼水,就相當于把自己的血稀釋了,那樣就可以多賣點了。雖然不知道這樣的做法有沒有法律依據,余華也沒有在文中解釋原因。但是我認為,作用應該是微乎其微的,這么做不過是一種心理安慰。
應該謝謝炒豬肝
許三觀每次賣完血,都要吃一盤炒豬肝,就連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最后一次賣血,也是第十二次賣血,理由居然是想吃炒豬肝了,想想這么多年賣血,從沒有哪次是為了自己而賣,這最后一次,許三觀想為了自己賣一次血。那時,許三觀已經六十多歲了,以前同去賣血的血友阿方和根龍相繼離世,只有許三觀活到了花甲之年。
可是讓許三觀心痛的是,血站的人嫌他的血太老了,連要都沒要,從第一次賣血是為了證明自己健康,到賣血次數越多就越健康,這種觀念根深蒂固,甚至等同于給許三觀下了病危通知書,許三觀一下子萎靡不振了,精神崩潰了。
其實許三觀已經多次得病,賣血次數過多又過于頻繁,許三觀的身體已經很脆弱了。也許真的是炒豬肝起到了血液再生的作用吧,許三觀活到了花甲之年。
這讓我想起了南京獻血哥郭萬松,他八年累計獻血17700ml,雖然比許三觀賣血數量多的多,但是現在的生活條件豈是以前可比。
劉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