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現在人們似乎都對身高特別執著,女生認為男生身高一米八以上的身高是最好的身高,女生則最好是一米六往上最好,但這些標準在古代又是怎樣的呢?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都喜歡說堂堂七尺男兒,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男子,不光相貌堂堂,如果身高也很高的話,那更是錦上添花,而我們都知道關羽身高九尺,那放到現代是多高呢?
在現代社會,好多年輕人身高都普遍很高,大都超過了過去時代同年齡的年輕人的身高,甚至有時候在路上,我們能看到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就走一米八的身高。
但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人們可都還沒有這么高的,一方面是因為社會剛剛穩定下來,人們吃得都沒有那么好,普遍的要求就是能吃飽就行。
也是因為近十年來,中國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的飲食有了極大的改善,很少出現只有過年才能吃肉的情況,而國家也在這時候提出全民健身等一系列倡議。
這一系列措施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的身體素質,于是我們在街頭也可以看到許多個子很高的年輕人。
但當我們討論到古代人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古代人一定都是又矮又瘦,其實這是一種刻板的觀念,古代人并不是都很矮的。
兵馬俑是我們所熟知的秦始皇的墓陵陪葬品,有專業的人士測量發現,兵馬俑里面人形士兵的身高都高達一米八左右,估測的話實際身高只有可能更高。
因此可以推測得出來的是,至少在秦始皇那個時代,人們的身高并不矮,甚至平均身高維持在一米八,結果可以說是讓人瞠目結舌了。
但其背后并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了秦朝,靠的正是手下強悍的士兵,秦朝的軍事實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是十分注重士兵的身體素質。
長年累月的軍事訓練,加上吃肉讓這些士兵的身高輕輕松松地就突破了一米八,但這種現象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
清軍入關的時候,因為戰爭迫使許多青壯年加入戰場,而作為漢族人的青年大都戰敗了,那一個時期,人們生活在極其匱乏的歲月里,平民吃飽都是難事。
自然災害頻發,加上政府壓迫,在許多歷史資料文獻里,我們都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人們又黑又瘦,永遠都是臟兮兮的樣子,也給我們造成了錯覺,古代人身高都普遍較矮。
但關二爺的身高卻不會有人質疑,因為關公過五關斬六將其身姿如古文中所寫也必定是英姿挺拔的,但九尺究竟有多高呢?這還要從廣西出土的一把尺子說起。
1976年,兩個農民慌慌張張地跑到當地政府那里去報告,聲稱他們在田地里發現了不同尋常的東西,后來經過調查發現,這地下竟然是一個古墓。
這一新聞引起了上層領導的重視,工作人員立刻展開了搶救性的挖掘,發現這個墓穴是屬于漢代的。
墓穴內雖然有少量被盜竊的痕跡,但仍然有一千多件陪葬品,其中大多屬于黃銅類的古器,數量眾多。
但在眾多陪葬品中,一把尺子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墓室中,人們發現了這把精美的木尺,刻度精準,頂端有一個小洞。
在出土的三把尺子中,人們經過對比發現,古代的一尺相當于現在的2.3厘米,整個尺子的長度為23厘米。
正是有了這個重要的發現讓人們對古代的度量衡有了更加精準的認識和判斷,這也為我們得知關二爺的身高究竟是多少提供了有力的判斷依據。
從古文中我們得知關二爺的身高為九尺,而一尺放到現代來說是2.3厘米,那么放到現代來說關羽的身高為兩米多。
但其實在出土古墓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的是,當時古墓內部溫度濕度對于出土古物的腐蝕,這把尺子在這種環境下也受到了影響。
但如果不是經過精密儀器的測量是很難發現的,因為尺子是木質的,經過多年腐蝕和熱脹冷縮,其刻度是少一厘米的,因此關羽九尺的身高放到現代是遠高于兩米的。
關羽身高的迷題乍一看好像是一些茶余飯后的談資,但其背后同樣隱藏著復雜的因素,因為放到現代來說,想知道一個人的身高是很容易的,但古代卻并非如此。
秦始皇掃六合,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舉措之一便是統一度量衡,這其實為國家的稅收以及社會穩定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要知道,稅收是一個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而如果度量衡不能夠統一,也意味著收稅的標準統一不了,極大地影響了國家財政收入。
更重要的是,在平民的社會生活中,度量衡也是極其重要的存在,農民商販之間的相互交易做買賣都是需要依賴度量衡來完成的。
而通過統一度量衡,則解決了大部分問題,由此可見一把小小的尺子出現,其背后的政治經濟因素一環著一環。
而三國中的戰神關羽,人言其身高九尺,如果我們沒有其度量衡,怕是現在也不會知道九尺究竟是多高。
而如今,人們已經越來越重視,古墓的開發研究,不僅是文化的傳承與研究,更是通過一件件古器再現古人的智慧。
當然西漢古墓只是一個開端,中國人們對于文化的挖掘與理解從未停止,文化的傳承刻不容緩,無數個歷史碎片等著我們串聯起來成為新的篇章。
三國紛爭的年代,關羽象征著忠義,武神的名號也實至名歸,但其身高九尺卻不禁讓人側目,九尺究竟是多高?一把尺子給出了答案。
一把尺子的背后不僅是一個劃時代的象征,更是一個民族高度發達的信號,度量衡的出現便利了人民的同時也強大了國家,更提醒了我們中華文化背后的智慧。
何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