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們知道,美國早在上個世紀就開始了探月計劃,盡管最早發射的“先驅者0號”以失敗而告終,但卻拉開了人類探索月球的序幕。
自此之后,美國和蘇聯在上個世紀時多次發射探測器,甚至是載人飛船探索月球,并且從月球上取回了許多樣品,美國還將其中1克月巖作為禮物贈送給了我國,我國將這1克月巖一分為二,其中0.5克被送到了北京天文館展覽、收藏;另外0.5克交給了我國的研究團隊,我國研究團隊正是憑借著對這0.5克月球巖石的研究,發表了14篇重要的論文。
然而問題來了,在上個70年代之后,美國再也沒有載人探索月球的計劃,而我國時至今日也沒有發射過載人飛船探索月球。那么問題來了,阿波羅載人探月計劃是真的嗎?會不會是一場騙局,畢竟在哪個年代,計算機的運力不足,根本無法支撐如此龐大的計算量。
目前所有主流科學家以及媒體都承認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真實性,我國也是如此,這是因為我國曾經獲得過1克月巖,我國科學院歐陽自遠先生根據其中的0.5克分析出了該樣本是阿波羅17號采集,而且還分析出了該月巖的年齡,成分,甚至是否有陽光照射。
可能有人會說,萬一我們研究錯了呢?萬一美國故意把一個不知名的1克巖石冒充月巖交給我國呢?
我們會這樣懷疑,實在是太低估科學家的能力了,科學家有能力鑒定月巖的真偽。荷蘭國家博物館曾經珍藏著一塊月球巖石,但經鑒定之后發現它不過是一塊已經石化的爛木頭而已。當然也有人說,如果嫦娥五號能夠在月球上看到阿波羅計劃留下的殘骸,那就能證明阿波羅載人計劃的真實性。
但嫦娥五號恐怕做不到這一點,這是因為嫦娥五號肩負著更重要任務:帶回月球土壤,而不是尋找阿波羅計劃的遺骸,因此它降落的地點是之前人類探測器從未到達過的月海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附近。
月巖就是最直接證明阿波羅登月載人登月計劃的證據。之所以美國以及之后的國家,包括我國沒有將人類發射到了月球表面,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個是貴:現如今的火箭是可以被商用租賃的,而租賃時的價格往往是以克為單位,并且每克的價格不菲。一個人的體重大約有60公斤,除此之外他們還要在太空中飲食、喝水,這些都會被計算進大量的成本之中,所以發射載人登月計劃非常昂貴。
第二個原因是不安全:機器不僅重量更輕,還更安全。即使任務失敗,也不會造成宇航員受傷。
第三個原因則是沒必要:按照我國現階段的科研能力,只要我們想,也可以將人類送到月球表面。但是人類能做的事情,機器都能夠代替,所以沒必要將宇航員發射到月球表面。
至于在上個世紀時,計算機的運算能力不足,甚至還不如現如今的手機運算能力強大,他們想到了一個腦洞大開的計算方法。
在當時,比較流行的儲存介質是打孔字帶,但是載人航天使用的則是磁環和電纜,其中磁環的作用是改變導線上電壓狀態,如果導線穿過磁環,系統就會檢測到這種改變,并把這個數據解釋為“1”。
如果導線沒有穿過磁環,那么將會被解釋為“0”。
就這樣,當時的項目組雇傭了很多紡織女工,采用了類似于“編織”的方式將整個軟件代碼編進了下圖中的存儲器中。
也就是說,在上個世紀美國能把人類送往太空,可謂是想盡了辦法。而他們把人類送往月球是既定的事實,我們沒必要不承認這一點,畢竟強者會承認對手的強,并超越對方;弱者只會否定對方的成績,把對方當做和自己一樣弱。
最近20年來,美國在探月上確實沒太大動作,而我國在這20年里完成了6次探月計劃,并且多次創下世界首次,比如:嫦娥四號首次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之所以會如此,和我國的經濟實力提升也有很大關系。
其實在上個世紀時,美國的科技能力還不足以使得他們進行登月探索,之所以他們能夠實現,是由于美蘇爭霸的特殊環境,使得美國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發展航天業,為此投入了巨額資金。
但當蘇聯解體之后,美國就消除了外在威脅,因此一再縮減航天經費。
我國則不同,我國并不是由于外界威脅而發展航天事業,而是我們國家強大了起來,并且意識到了航天事業的重要性,因此才會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其中就包括嫦娥探月計劃。除了嫦娥探月計劃外,我國還在進行火星探索計劃,比如:天問一號。
當然,除了我國之外,美國也在進行一系列的航天探索,比如:探索火星,這一點我們不能否認。
張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