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從中國北方的渤海,到歐洲的黑海,一般的大型輪船航行一趟需要整整兩個月。
但是在90年代末,有一艘船從烏克蘭黑海造船廠出發,居然花了近2年時間才來到了中國,它的名字叫“瓦良格號”。
瓦良格號,就是今天中國海軍“遼寧號”航母的前身。在20多年前,還叫做“瓦良格”的遼寧號航母停泊在烏克蘭黑海造船廠,險些被拆除。
中國海軍通過港澳商人以改造賭場的名義買下了“瓦良格”,但是在將其運回國的路上發生了一系列故事,花了627天才來到渤海。
今天來看瓦良格號的歸國之路,其實就是20世紀末中國面對的國際環境的一個縮影。
那么,瓦良格號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什么水平?為什么會拿出來拍賣?該艦回國的路上又有哪些遭遇呢?
前蘇聯作為冷戰的超級大國,在航母方面卻是乏善可陳。
因為戰略問題,蘇聯早期避免和美國在海上直接沖突,所以“航母”這種進攻性武器被蘇軍忽視。
直到70年代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國力大增,軍備競賽范圍擴大,蘇軍才開始制定航母建造計劃。
1983年,蘇聯“庫茲涅佐夫級”航母開始動工,首艘叫做“庫茲涅佐夫”號,第二艘叫做“里加”號。
這兩艘航母都是50000萬噸級,艦長304米,艦寬70.5米,最高航速30節,搭載40到50架艦載機,乘員2800人。
客觀來說,這種航母的排水量和技術,僅相當于美國60年代的水準,但是對于蘇聯這種“新人玩家”,“庫茲涅佐夫級”的確已經跟夠大了。
當時蘇聯還未脫離“載機巡洋艦”的影響,所以蘇聯給上面安排了一堆防空導彈和反艦導彈。
1986年,蘇聯又加了一艘核動力航母的訂單給烏克蘭黑海船廠,三艘航母一起建造,到了1990年時船體都基本完工。
前期的“庫茲涅佐夫”號在1991年基本完成,但是“里加”號和另一艘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還沒完工,直到蘇聯解體都沒造完。
1991年底蘇聯倒下了,蘇聯解體不僅是個國際問題,更牽扯到巨大的公有制經濟問題。
蘇聯的工業體系遍布在各個加盟國,蘇聯一解體,工廠、土地、資源、技術材料、人員都被分了,沒有莫斯科政府的統一指揮,再先進的工廠和科研所都得趴窩。
烏克蘭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廠也停工了,他們不僅沒法造船,失去了財政供應后,連工人的工資都成問題。
幸好此時的“庫茲涅佐夫”號已經完工,俄羅斯海軍將其趕緊拖走,送到了北方艦隊服役。
1993年,俄羅斯政府來黑海造船廠看剩下兩艘航母的進度,“里加號”已改名為“瓦良格號”,當時完工七八成,在水里生銹著很可惜。
俄羅斯人想讓黑海造船廠接著造,但黑海造船廠廠長表示:“這些船需要一個強大的國家來建造,現在我永遠無法完成它。”
很快,因為美國的作梗,外殼完工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被拆解賣廢鐵,黑海船廠吃了大虧。
于是看著船塢里的“瓦良格”號,烏克蘭人決定將其整船拍賣撈點本錢,消息傳到國際上,世界各國都蠢蠢欲動。
得到“瓦良格”要拍賣的消息,中國海軍立馬有了興趣。
當時,中國海軍正在謀求轉型,從“近岸”走向“近海”,海軍上將劉華清希望中國也能擁有航母。
80年代以來,海軍就這個問題多次和中央政府討論,但是鑒于國際形勢、國內經濟、技術水平等因素,國產航母的計劃被否決。
現在有很多人為當時不造航母而扼腕嘆息,覺得中國錯過了80年代建航母的好時機。
但事實是,當時我國的確造不起航母,80年代我國軍費才100多億人民幣,連養活幾百萬軍隊都不太富裕,哪有錢去造航母這種吞金獸?
海軍卻不甘心:既然不能造,那可不可以買呢?
1995年,烏克蘭政府放棄“瓦良格號”的所有權,讓黑海船廠將“瓦良格”自行處置。該艦幾乎要完工,內部的電子設備都裝了不少,只是因為長期停在船塢,表面已經長滿鐵銹。
1998年,“瓦良格”號公開拍賣,全世界幾乎所有大國都來烏克蘭爭搶這個“鋼鐵巨人”,其中就有中國澳門的一家賭場。
為什么中國海軍要用賭場的名義去買航母呢?這背后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因為這個項目沒有通過政府的審批,政府暫時沒錢買,海軍吃了“軍貿辦公室”的閉門羹,不給一分錢的撥款。
其次是烏克蘭宣布這艘航母不能作為軍事用途,所以中國海軍無法出面購買。
但是中國海軍是真的想要這艘船,海軍副司令派人聯絡了港商徐增平,在澳門注冊公司,以“開海上賭場”的名義將其拍下。
1998年,美、澳、韓、日、英、中6國代表聚集在烏克蘭,要買“瓦良格”,最后中國代表用2000萬美金拍下了這艘船。
徐增平在澳門注冊的“創律娛樂”拍到了船,說要拿來做一艘賭船,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熱門項目,各國也都沒懷疑。
但不巧的是,當年香港出現經濟危機,徐增平破產了,“創律娛樂”掏不出錢來,烏克蘭人要把航母賣給別人。
當時海軍在海南金融界集資,也沒找齊錢款。
集資不成后,海軍副司令親自找到了華夏證券老總,著名金融家韶淳先生,讓他拿出2000萬美金先墊付船錢,這才把“瓦良格號”連同圖紙資料給拿了下來。
2000年6月14日,折騰了一年多時間后,“瓦良格號”被荷蘭拖船公司牽引著離開了黑海造船廠,在職工們的目送下開往博斯普魯斯海峽。
走之前,美國人讓烏克蘭把船上的所有電子設備全部拆掉,所以這艘“瓦良格”真的是一艘鐵殼子。
好在制造“瓦良格”使用的20噸設計圖紙資料已經空運回國,這些資料對我國后來的航母建設貢獻很大。
“瓦良格”即將前往中國開始第二段生命,但讓烏克蘭人和中國人沒想到的是,“瓦良格”號差點連土耳其這一關都過不了。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土耳其的領海,在航母接近后,土耳其人派出軍艦不讓“瓦良格”號通過,說該船沒有動力,通過海峽可能造成危險。
如果撞到了伊斯坦布爾跨海大橋,會影響海峽的暢通。
其實這只是借口,“瓦良格”號過海峽的手續早都辦好,只是在船被中國拍下后,美國出面讓土耳其制止中國。
土耳其人說,要過海峽很簡單,要么回去裝個發動機自己開,要么把船拆了運過去,你們到地方再拼起來。
這種無理取鬧的要求不僅讓中方很無奈,烏克蘭、荷蘭也都很氣憤,但大家都沒辦法,黑海就這一條出口,蘇聯沒了,土耳其海軍積極在黑海展示存在感,不聽他的也不行。
這時,北京方面終于得知了買“瓦良格”的消息,政府也體諒海軍的良苦用心,就派大使去土耳其談判,還邀請土耳其國防部長訪華。
兩國在談了很久后,土耳其還要10億美金的保證金,以及每年3000萬美金的好處,為期兩年。
這種敲竹杠的行為,幾乎讓中土兩國到了撕破臉皮的邊緣。
為了減少損失,讓土方減免這10億保證金,中方提出先讓“創律娛樂”為這次博斯普魯斯海峽航程做安全擔保,如果“創律娛樂”的實力不足,北京方面愿意做“第二擔保人”。
此外,希臘也出面幫中國做出“國家擔保”,中方也承諾擴大對土耳其的旅游業推動,這才讓瓦良格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
從起航開始,“瓦良格”被土耳其卡在黑海500多天,可以說瓦良格主要的時間都浪費在和土耳其的討價還價上。
2001年11月,“瓦良格”號通過了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進入了愛琴海。
但不幸的是,“瓦良格”的拖船隊在愛琴海上遇到了風暴,沒有動力的“瓦良格”被刮得到處亂跑,和拖船失去了聯系。
希臘再次伸出了援手,派出直升機救走“瓦良格”號上的船員,并派遣拖船去固定“瓦良格”號。
在拯救“瓦良格”期間,因為風大浪急,希臘水手艾瑞利亞.利馬在固定鋼纜上掉下海里,不幸去世。這位水手也是“瓦良格號”運輸過程里唯一犧牲的人。
11月10號,“瓦良格”號重新被拖船牽引,從愛琴海開進了地中海中部。
考慮到在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時的困境,中方決定這次不走南邊的蘇伊士運河,而是走西部的直布羅陀海峽,然后繞過整個非洲大陸,走最遠的航線回到中國。
這條航路最遠、最慢,但是最穩妥,除了后面的馬六甲海峽外不再通過海峽,免去了被人“卡脖子”的煩惱。
2002年2月5號,“瓦良格”從馬六甲海峽進入東南亞,一個月后來到中國大連,結束了長達600多天的旅程。
據說,這艘船進入大連時,岸上迎接它的海軍和船廠工作人員都心情沉重,因為它實在太舊了,表面全是銹斑,船身都是貝殼。
“瓦良格”靠岸后,海軍登船查看,發現船只內部塞滿了垃圾,簡直是一條報廢的船只。
中國光對“瓦良格”的內外清理就進行了兩年多,2005年開始,“瓦良格”號在大連造船廠進行改造,至2010年基本完成改造。
2011年,這艘航母被重新上漆,2012年正式入列海軍,起名“遼寧號”。
雖然艦艇的主體是蘇聯時期的,但是“遼寧號”5萬噸的排水量,對當時的中國海軍這種從未接觸航母的軍隊可謂意義非凡。
“遼寧號”入列后,為中國海軍訓練出了一批有經驗的軍官,以及艦載機駕駛員。憑借這些人才,中國海軍下水了“山東號”。
2022年6月17日,“003”號航母正式下水。
未來10年,中國還將下水5-8艘航母,成為世界第二航母大國。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尼古拉耶夫船廠那艘銹跡斑斑的“瓦良格”。
何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