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古往今來,攻城略地,殺伐沙場,出現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將領,他們中很多人都聲名遠播,然而有的將領結局卻非常悲慘,有的屬于咎由自取,有的卻讓人非常痛心。其中還有一部分常勝將軍,但卻一個個下場凄慘,不得善終。下面列舉結局悲慘的十位名將:
史萬歲,隋初四大名將之一,出身名將世家,15歲從征,每戰必先登,勇冠三軍。
鄴城之戰,敗勢已定之下,拔馬奮擊,同時大呼,“事急矣,吾當破之”,突入敵陣,立殺數十人,方止住陣腳。之后,楊堅登基,以涼州道帳下武將身份出征,與突厥可汗定下“士卒何罪,愿得勇士單挑,以決勝負”之約。隨后,史萬歲馳斬其將而還,突厥大驚,議和而退。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次以單挑的形式決定戰局的例子。僅憑此戰,史萬歲便可名垂千古。
大斤山之戰,突厥軍與隋軍相遇,突厥哨騎回報可汗,隋軍主將為史萬歲,突厥可汗大驚,說道:“得非敦煌斬吾勇士者乎?”在得到哨騎確認后,慌張撤退,被隋軍跟進斬殺萬人。其勇由此可見。
但是史萬歲的結局卻是不得善終,而且死于自己人之手,在開皇二十年,遭到宰相楊素陷害,被隋文帝楊堅所殺。
馬超,世居羌胡邊,以其勇深得胡人之心,被稱之為“神威天將軍”。其一生中的巔峰之戰潼關之戰,打得橫掃北方的曹操割須斷袍而走,帳下諸將竟無人敢拂其鋒芒。曹仁、夏侯兄弟、張頜,這可都是稱雄三國的狠角。馬超后來兵敗投靠劉備,但并未得到諸葛孔明的真正信任,不過是利用馬超以前的威名,震懾羌胡。
公元222年,馬超病危,臨終之前寫書給劉備,稱自己族人兩百余人,皆已被曹賊所害,別無所求,只希望劉公可以善待其弟馬岱,最終郁郁而終,殊為可憐。
作曲:
李文忠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勇冠三軍,甚至連常遇春這樣的勇將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見一斑。漠北阿魯渾河之戰,從馬上跌落,仍殺傷無數;義烏之戰,引千騎橫突張士誠部,殺傷數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戰,身陷囹圄,大呼奮擊,一戰破張士誠二十萬大軍,悍勇不可一世,諸侯皆畏之。
對李文忠最熟悉的一段是白楊門之戰,勇中有謀,剛中帶柔,一代猛將本色盡顯無疑。尤為可貴的是,其好學問,雖征戰沙場,仍不懈學習,頗有古人之風,曾說道“兵在謀,不在眾”剛猛之中不失智謀,可謂智勇皆備。
但可惜的是不得善終,死于朱元璋的猜忌。道理其實很簡單,雖是家族之人,終究對他不是很放心,所以雖沒有死于沙場,但最終難逃一死,實屬可悲可嘆。
英布,楚九江王、漢淮南王。與韓信和彭越并稱“漢初三大名將”,在當時僅次于西楚霸王,連樊噲和夏侯嬰都不是對手,打得劉老二幾次屁滾尿流,正所謂傷得越痛,愛得越深,也使他下了本錢拉攏英布,一旦得手,如獲至寶。
作曲:
巨鹿之戰,引數千楚兵為先鋒,擊三十萬秦軍,無往不勝,悍通顯于諸侯,為最終擊潰秦軍主力立下頭功。后奉項羽令,坑殺近二十萬秦軍于新安。擊漢之役,引軍破三秦天險“函谷關”,驍勇異常,項羽大封諸侯,布為九江王。
劉邦殺韓信和彭越后,英布因懼誅而反。劉邦征討他時問道,“汝何故而反?”,英布答曰,“欲為帝耳。”短短四個字,卻夾雜幾分調侃劉邦之意??上М敃r天下安定,軍民皆不愿戰,后大戰之下,兵敗身死,終落個千古罵名。
呂布號稱飛將,是公認的三國第一猛將,勇猛無所匹敵。呂布一生勇猛,卻無謀略。讀三國演義者大多看完之后,對呂布最深的印象就是張飛所說的“三姓家奴”,為人好勇斗狠,純粹一介武夫,奴顏婢膝,不講道義,而且善變又無主見。但是從武力上講,呂布絕對是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猛將。
虎牢關前,斬將奪旗,直如探囊取物一般,五個回合刺河北名將方悅于馬下,一合刺穆順,十余合大敗一流名將夏侯敦,數合敗二流名將樂進和于禁,就算是張飛五十余合不敵,關羽上陣聯手三十余合又戰平,直到劉備上陣,三英合力戰呂布,方引兵退卻,但是一樣毫發無傷。
而曹操面對呂布,甚至出動了典韋、許褚、夏侯惇、夏侯淵、樂進、李典六員大將與之死拼,其中典韋、許褚是毫不遜色于關張的超一流戰將。在建安三年,曹操親自出馬征討呂布,水淹下邳,呂布被部下叛變,城破被俘,最終被曹操處死。
作曲:
冉閔,冉魏政權的君主,此后被其對手追封為“武悼天王”,入木三分地體現了胡人對其深深的畏懼之心。作為南北朝時期北方漢族的精神支柱,冉閔的威猛至今還在一些地方流傳。亂華之六胡,經其征戰廝殺只剩其四,為漢文化在北方的延續流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日本人更是將其稱為與項羽并列的猛將之首。
冉閔一生死于其手下的敵軍以萬計,死于其政權和軍隊下的胡人更是以十萬計,曾創造過以弱擊強、九戰九勝的戰例。帳下軍士皆勇冠三軍,竟與楚霸王之八千江東子弟不相上下。其身前最后一戰,敗局已定,仍斬燕將數十,沙燕騎三百余,勇烈可見一斑。只是由于戰馬被殺,步戰力盡被擒。面對胡主責難,怒回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被殺之后,天降三日大雪,又大旱,燕主疑懼,封其為“武悼天王”,這才作罷。
霍去病,西漢名將。在公元前123年17歲的霍去病追隨衛青擊匈奴于漠南,以百人殲千人之眾,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并殺死單于的祖父和季父,漢武帝受封冠軍侯。兩年之后,19歲的霍去病又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地區的匈奴,殲4萬余人。俘虜匈奴重要人物百余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四萬人。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strong>
在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軍北進2000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萬余人,并俘虜了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先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又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漢軍一度逼近今天的貝加爾湖,直到“北斗朝南”而回。
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然而,令人無比惋惜的是,正值壯年的霍去病卻在元狩六年突然病逝,年僅23歲。縱觀霍去病的一生,僅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便足以使其名垂千古,更可貴的是,其對匈奴的不敗戰績更是一大神話。
斛律光,北齊名將,出身將門,其父名為斛律金,官至大司馬、咸陽王,其弟為齊幽州刺史,可謂一門三杰。斛律光少年得志,與高歡一同出征,一箭射落大雕,高歡贊道。“此射雕手也”。此后北齊軍皆稱呼其為“射雕將軍”,如同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郭靖一般??v觀《北齊書—斛律光》傳記,“光自馳馬迎之,斬敵將,光自生擒敵首領”,如此描述比比皆是??陀^地說,北齊書的可信度要遠大于南朝的史書,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斛律光之勇不必質疑。實事求是地說,斛律光不但是勇將,更是名將,在整個南北朝可以排得進前五名,與韋睿、劉裕、韋孝寬、陳慶之等人并列,但其結局一樣悲慘,又一個死于自己人的猛將,其遇害于涼風堂,時年58歲。
作曲: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小商河一戰,令無數后世子孫為之扼腕,數百將士面對數十倍女真敵軍,發動了奮不顧死的沖鋒。雖盡數死于沙場,卻是威名流芳百世,僅楊再興一人便殺敵將數十,斬胡騎數百,其中不乏元帥一類的重要將官,可謂死得其所。
根據史書記載,其死后,岳家軍為其收尸,僅從其身體內燒出的鐵箭頭就達兩斤以上,極其悲壯慘烈。據稱其為楊老令公之后,初為義軍帳下大將,后受到岳家軍的進攻,斬殺岳家軍數位將官,最后兵敗投降在岳家軍帳下,與高線和岳云并列為三猛將,且為之首。楊再興數次隨岳家軍擊殺女真騎兵,殺傷甚眾,胡騎皆畏之,聞之至,則盡拔馬避之,以全性命。
項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其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評價其“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于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
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后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后方補給,糧草殆盡,最后反被劉邦所滅。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在江邊自刎而死。項羽其人曾以3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半日破劉邦60萬之眾,在垓下之戰,以10萬兵力敵韓信50萬。但其戰略頭腦太過簡單,終被世人貶為莽夫,典型和呂布共類。
項羽在戰場上戰力無敵,但在政治層面上極其幼稚,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盡失人心。兵上天才,政治蠢材。但政治上的失敗無法遮掩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在22歲就起兵反秦,在27歲就成為西楚霸王,分封18路諸侯,最終自刎烏江,年僅30歲。
雖然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依舊鐵骨錚錚,截然烏江英雄項羽后人敬仰。西楚霸王,不愧其名。
張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