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八月十五中秋節很快就要到了,中秋節是今年公歷的9月10號,幾天的時間一晃就到。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重大節日之一,多數企業單位都會放假,讓人們回家團圓過一個快樂的節日。中秋節在民間稱謂也很多,月夕、祭月節、月光誕、仲秋節、月亮節、團圓節、女兒節等等都是它的代名詞。
中秋節歷史悠久,它源自于人們對于天象的崇拜,在很早的時候,由于人們不能正確地理解天象和自然規律,他們認為人間的一切是由神靈主宰著的,因此,一年四季都有著一些祭祀活動,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秋季的祭祀活動以前是在二十四節氣的“秋分”,后來人們為了便于記憶便定在了八月十五。因農歷八月是秋季三個月中的中間的一個月,因此八月也稱“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節”。
正因為中秋節是由秋季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所以也就留下了很多的習俗和講究。當然也有著很多的神話傳說讓八月十五中秋節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并給大地帶來溫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了,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民眾的生活非常艱難。后來有一個叫后羿的神射手,在昆侖山頂,用神箭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因他有功于萬民,王母賜他一顆不死仙藥。
后羿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妻子嫦娥,并答應不會丟下嫦娥,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將不死藥交給了嫦娥保管。不料這些被一心想要成仙的小人所知,趁后羿不在之時,威逼嫦娥交出仙藥,被逼無奈的嫦娥怕落于小人之手只好自己吞下,便飛升月宮成仙了。
后羿回來后,知道了事情的經過,思念妻子夜不能寐,他看到月亮之中,似乎有自己妻子的影子,便以妻子最愛吃的點心,遙祭嫦娥,因這天是八月十五,以后便流傳了下來八月十五祭月。
據說以前沒有月餅一說,有一種食物叫“胡餅”。其主料以胡桃仁、葡萄干等果脯為餡,因此而取名“胡餅”。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年八月十五晚間楊貴妃和唐玄宗一起賞月,侍女們送上的夜宵就是這種“胡餅”。
楊貴妃覺得這餅好吃是好吃,就是名字不好聽,于是,唐玄宗就說這餅很像是天上的圓月,干脆就叫它月餅好了。后來,從皇宮流傳到了民間,也就把圓餅通稱為月餅。
據說在元朝末年,以朱元璋為首聯合起義反抗元朝的暴政,密謀策劃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當人們掰開月餅看到字條,便同時起義,后來起義軍獲取勝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從此,月餅也就成了一種紀念性的月令食品。
發展到現在,成了多種多樣味道的月餅,但有一樣是不改變的,那就是圓形的,畢竟有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寓意。中秋節送月餅送的是人心,吃的是幸福。因此中秋節的月餅也就成了走親訪友必備的禮物之一。
總之,月餅和賞月祭月已成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兩大主題。能回家的人們與家人一同團圓分享月餅的甜蜜,觀賞圓月分享自己的快樂。不能回家的人們,遙望一輪明月吃著月餅寄托著對家人的思念。
中秋節祭月,是古代人們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也是人們對于美好生的盼望和追求。畢竟以前的人們還是比較迷信的,在落后的年代受其封建思想的影響,而又不能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天象的情況下,人們通過祭月的方式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也在情理之中。
據記載拜月祭月的習俗始自先秦,魏晉時廣泛流傳,唐宋至明清一直盛行不衰。在古代拜月儀式很隆重,方式也很多。據《帝京景物略》中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薄肚寮武洝份d:“每戶瓶蘭、香燭,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p>
從古至今,拜月好像還真都是婦女的事,而男人賞月、飲酒、吟詩作對卻不拜月。在老祖宗看來拜月就是女人的事,月亮屬陰,而月神嫦娥又是女性,而且在很多時候,月亮多指女性,太陽多指男性。所以為了避嫌,祭祀月神這樣的活動,只有女人可以祭拜月亮而男人不可以。
尤其飲酒的男人,甚至不能出現在拜月的場所。在古代男人的地位高于女人,飲酒作樂也是常事,但古人也不是不知道酒能亂性,在很大程度上喝多了酒,很容易做出一些出軌的事,至使造成很多悲劇。因此,也是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節,男人飲酒不拜月”的說法。
說真地,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酒是餐桌上的一種禮儀也是一種必備飲品,飲酒再所難免。這句俗語也是提醒人們,飲酒可以,但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以免生出禍端。比如現在開車的朋友能不飲酒還是不飲的好,畢竟飲酒開車發生的悲劇不計其數。老祖宗留下的一些話有時不全是迷信,多多少少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和警告。
馬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