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能聽到“周公”的大名,像經常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周公解夢”。還有就是看古裝劇的時候,細心的小伙伴都會發現,在新婚夫婦入洞房之際,劇中人都說他們是去行周公之禮。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周公”到底是何方神圣,為什么新人在新婚之夜要行“周公之禮”?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要了解這些,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這個“周公”是何許人也。
首先,介紹一下周公的身份。周公名叫姬旦,但這個可不是一般的“雞蛋”哦!他是商朝的臣子,也是周朝的皇子。
說起來,他與《封神榜》里的兩位“貴人”還頗有親緣關系,因為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而周武王姬發就是他的哥哥。
周公與他的父兄們相比,少了幾分殺伐之氣,多了幾分孝順廉潔之禮,因為周公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注重禮儀的人。
不僅如此,周公還是一個比我們熟知的儒家創始人——孔子還要早的儒學奠基人,孔子曾多次以他為例說禮。
我們都知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個歇后語,白發蒼蒼的姜尚,不顧身體的年邁與衰弱,仍堅持出山輔佐周王定天下。但其實不止姜尚在輔佐周王,周公也輔佐了周王。
在周王與商朝抗衡的時候,周公與姜尚二人齊心協力,在輔助了周文王打天下后,又在周文王去后輔佐周武王去取得整個天下。
那時,周武王十分倚重二人。姜尚的真才實學,周武王早在跟著父王周文王一起打天下的時候就已經知曉得一清二楚了,所以對其頗為尊崇;
而周公,身為他的兄長,周武王自是知曉他的才學與脾性,再加上二人本就是親兄弟,所以周武王與周公之間的關系也很是親密。
與后來的朝代里皇室兄弟相互猜忌、殘殺不同,周武王對自己這個弟弟非常親近且依賴,無論是軍政大事還是國家政務問題,他都會親自去找周公商量探討。
在周文王去后,周武王看著地圖上還有一些沒有打下的版圖,心里一直在思考怎么去徹底推翻殘暴的商紂王,怎樣去得到各路諸侯王的支持。
而這時以仁為德的周公就告訴兄長,要以德為本,仁德待民,敬畏天命,這樣就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和諸侯的支持,切忌背德行事,這樣容易招致上天的懲戒。
周武王也把弟弟的勸誡記在了心上,一直以來都是順德謀事,他禮賢下士,勤政愛民,果然得到了所有百姓的愛戴和各路諸侯的擁護支持。
最后周武王成功在武王十一年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完成了周文王未完之心愿。
周朝成立之年,周武王為天子,而周公的身份地位僅在周武王之下,那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周公追求的從來都不是功名利祿,既然兄長已經將這江山坐穩,那他也該功成身退,去整理他的禮樂典籍了。
可周公萬萬沒想到的是,周朝剛剛建立沒過多久,周武王就隨其父去了,只留下一個還不知王權為何物的小嬰兒——周成王給百廢待興的周朝。
周武王的離去,給剛剛建立的周朝帶來了許多動蕩,而且周邊的諸侯國也都虎視眈眈。
為了國家的安定和平,本來想要歸隱的周公,不得不出面代替小周成王處理朝堂的各種事務,把持周朝的大局。
這本是無奈之舉,卻引來了一些有心人的猜忌。他們到處散播謠言說周公是想要代替不知事的小周成王,成為周朝新一代的君主。
謠言沸沸揚揚,最后傳到了周公的耳朵里。周公只得出面昭告天下,表明自己沒有取而代之的意圖,只是為穩定周朝的朝政和國家大局著想,才會如此做。
而就在西周剛剛建立的這段時間,不僅國家建設百廢待興,而且男女之間的婚俗情況與感情狀況也十分混亂。
其實不僅是周朝,在商朝婚俗制度都十分混亂,經常出現男女之間還未成婚就住在一起了,而且結婚沒有一個通用的流程和規矩。
這讓一直以來都十分注重“以禮治國”的周公很是不喜,所以他就以自己的權利下令,規定男女在未成婚之前不可同房而睡、同床而眠。
只有成婚男女才可以同房、同榻而眠。也正因為此,人們就把男女成婚之后的同房叫做“周公之禮”。
同時周公還給男女從訂婚到成婚制定了一套完備而細致的流程與規定。若是男子真的想迎娶女子,須經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
因為這些規定和流程以及其他類似的關于“禮”的規定與流程,周朝漸漸成為了一個以禮為重、以禮而著稱的王朝。
后來等到周成王長大成人,有能力管理國家大事時,周公也如其言,把周朝的政權交還給了周成王,而他自己則退居幕后,一心制定禮樂等相關規章制度。
周朝的禮不僅聞名當世,也令后世人們贊嘆和懷念,孔子就一直希望能以周禮來復興春秋時崩壞的禮樂制度。
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周公不僅是一個謙謙君子,而且還是一個很有才干的人,他輔助了周朝三任君王,還制定了后世為之魂牽夢縈、贊嘆不已的周禮,若他為帝,必能建立起一個令所有人都欽羨的強大而有禮的王朝。
但我們現在對周公的印象,大部分還是集中在了“解夢”和“新婚之夜”,這著實有些掩蓋了他在學識上面耀眼的光芒啊。
張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