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夏季的時候,什么東西最解渴?對于年輕的朋友們來說,那肯定是大街小巷上的“燒仙草”了,一到夏季就成為了爆款,許多人哪怕是冒著炎炎烈日,排隊也要去購買,只因吃下去以后會讓全身都感覺十分的涼爽。
那你可知道平時愛吃的“燒仙草”,它真的是用草做的嗎?到底是什么草呢?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解答一下這個疑問。
這里可以明確地回答大家,燒仙草這種看起來很有食欲,能降溫解暑的“神器”,它確實用草做的,并且這種草還長得非常的普通,在我們的身邊就有不少,但是許多人常把它當成雜草了。
很多人估計難以理解,燒仙草長得和果凍一樣,怎么會和草有關系呢?不管大家承不承認,它是用一種叫“仙草”的植物做出來的。
相傳在古代的時候,南方有個地方一到夏季就很炎熱,而農民又要天天去烈日下干活,許多的人就常吃中暑。有一個神仙看到老百姓太辛苦了,就告訴農民山里有一種草,用它煮水喝就能降溫解暑。
老百姓根據這個神仙的指示,按照他的做法來用它煮水喝,果然非常的消暑,從這以后老百姓就把這種草命名為“仙草”,而用它煮水后得到的食物就被稱為“仙草凍”。
仙草這種植物也并不是很特別,反而長得非常普通,在南方的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省份都有分布。
它是唇形科的涼粉草,長得很像薄荷,因為能制作涼粉,在民間也叫它“涼粉草”,在南方有些地方已經種植有數百年的歷史了,并且還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
仙草是一種一年生的草本宿根植物,它的生命力很強,喜熱卻怕冷,所以主要是在南方地區分布。這種植物對生長的土壤要求也不嚴格,荒地、路邊、向陽的山坡上都能生長。
在過去南方很多人常在一些土地的邊角種植一些仙草,就是因為在幾十年前它是家家戶戶都喜歡吃的一種小吃。
仙草的種植也很簡單,一般南方地區是在三四月份的時候播種,把它的種子撒在土壤里面。等到每年的九十月份的時候就可以收割了。然后把它們曬干了,存起來就可以用來做涼粉了。
仙草最厲害的地方在于,它含有很豐富的膠質的物質,把它的葉子采摘下來,放在手里揉搓就會感覺手上很黏滑。
而把它曬干之后,放在水中浸泡一會兒,然后溶解在水中后就會自然凝固成為像果凍一樣的膠狀,根本不需要添加其他的成分,因此在民間也稱它為“天然果凍”。
之所以由它做成的涼粉,會被稱為“燒仙草”,一來是它的名字本來就有“仙草”兩個字,二來是制作它的程序很簡單,只需要對其進行加熱一段時間就可以制作而成了。
而最初的時候,燒仙草是在閩南一帶流行起來的,其中在閩南語中“燒”就是熱的意思,因此后來傳入到臺灣以后,在當地得以快速走紅了,它就有了“燒仙草”這個名字。
現在關于燒仙草的起源比較有爭議,有人說它是起源于客家人,然后興起于廣東、福建,最后在臺灣地區才真正火起來的。也是因為燒仙草流傳甚廣,在各地制作燒仙草的方法也是有所區別的。而不同的方法制作的燒仙草,自然口感也是有稍微的區別。
在過去一直都是堅持古法制作,一般都是在三伏天的時候,去地里割回來新鮮的燒仙草,清洗干凈之后,就把它放到鍋里面用小火來慢煮。至少要熬煮七八個小時,中途要時不時地攪拌,并且經常加水。
一直到它變成了黑色的仙草湯。再用紗布對其進行過濾,只要沒有雜質的汁液。等到它冷卻了之后,加入稀釋好了的淀粉繼續熬煮一段時間,當變得很粘稠的時候,就要倒進模具里面,等到它冷卻以后,爽滑可口的仙草凍也就做好了。切成小塊,加入紅糖水就可以吃了,非常的爽滑又解暑。
在有些地方是把燒仙草曬干了,然后把它和堿水一起熬煮,之后再加入當地特產的番薯淀粉繼續熬煮,并且要不斷攪拌,直到顆粒狀的番薯粉融入在湯里,冷卻之后便形成了黑色凝膠狀的仙草凍。
其實燒仙草不光是美味可口,而且營養很豐富,關鍵是真的很解暑。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仙草有清涼降火,美容養顏的功效。
燒仙草在我國的食用和栽種歷史迄今已經有數百年了,在六七十年代,它可是南方地區家喻戶曉的一種小吃,一到了三伏天大街小巷就有人賣涼粉了,其中就多數都是由仙草制作的,它也陪伴著許多人的美好童年。
當時才幾毛錢一碗,撒上少量的白砂糖,沒有多余的佐料,吃起來也非常的過癮,能將五臟六腑的悶熱都清除得一干二凈。
正是由于燒仙草火了,南北地區都有市場,所以它的原料仙草的市場需求量也很大,目前在南方很多地區就專門種植鮮草。不認識的人,會把它誤認為田里長了雜草。
識貨的才知道,仙草的經濟效益也挺高,一上市就熱賣,經過曬干之后的能賣到15元左右一斤,并且還是供不應求的狀態。
劉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