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今,許多人會把野史小說和正史混在一起,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如清朝的福安康、鰲拜、紀昀,這些人真實的形象與小說野史差距非常大。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說到底也是一部小說,不能將它作為歷史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很有趣,主要講的是諸葛亮神機妙算,面對周瑜的陷害,他能輕松破解,識得天文,向曹操“借”了十萬支箭。
歷史上,諸葛亮的確是一位全能之才,但“草船借箭”的事情與諸葛亮一毛錢關系都沒有,這件事的主角不是他,而是東吳皇帝孫仲謀。
孫仲謀就是孫權,因在逍遙津大敗,網友們給他取了個“孫十萬”的綽號。歷史上的孫權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草船借箭正是他的杰作,連曹操都不得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是小學必讀課文之一,許多人對整個故事印象應該是比較深刻的,我們先用白話簡單回顧一下:
孫劉聯盟后,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欲除之而后快。某日,周瑜找諸葛亮商議破敵之策,故意說軍中缺弓箭,要求諸葛亮在10日內造十萬支箭。
周瑜不給造箭材料,且時間緊迫,諸葛亮知道他的險惡用心后,便將計就計,說自己三天后就可以交付十萬支箭。周瑜覺得諸葛亮說大話,要求他寫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要軍法處置他。
諸葛亮之所以有底氣在三日內造十萬支箭,主要是他已經算準了三日后會有大霧,且曹操性格多疑,在黑夜偷襲曹軍水寨,他必然不會輕易出戰而選擇放箭。
果然,一切如諸葛亮所料,他讓魯肅準備了二十條船,并布幔束草等物,等第三日四更時,二人便指揮著這二十條船旗鼓吶喊向曹軍水寨駛去,故意驚動曹軍。
最終,曹操果然上當了,命令士兵向船只射箭。不一會兒,諸葛亮所帶的二十條船身插滿了箭,得箭十萬余支,天亮前滿載而歸離開了。
草船借箭把諸葛亮說得非常生氣,他能夠在被動的情況下,通過自己上識天文的能力,破解周瑜給他設下的陷阱,猜透了曹操多疑,水軍不會出戰的性格,得到了十萬余支箭。
然而,小說畢竟是小說,《三國演義》的主要思想是擁劉反曹,曹操是反派,孫權的騎墻派,劉備是正派。諸葛亮是劉備陣營的人,將他寫得神話一些符合《三國演義》小說的主要思想,站在作者的角度上來說這沒有錯。
實際上,漢末三國時期,草船借箭的故事的確發生了,只不過主角是孫權,不是劉備或者諸葛亮,這個知識在小學課本上老師一般不會說的,算是課外的一點小知識。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孫權這個人物讓人有些厭惡,打仗不行,干一些背刺盟友的事情倒是很在行,如偷襲關羽。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顯偏袒劉備一方的,歷史上的孫權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君主,草船借箭就出自他的手筆。
據《三國志》記載: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余。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這句話雖然看不出孫權與草船借箭之間有什么關系,但史書《魏略》中有明確解釋。
曹操與孫權大軍在濡須對陣,孫權憑借水戰的優勢,屢屢出兵向曹操挑釁,曹操水軍處于劣勢,選擇堅守不住。
孫權為激勵士氣,親自登上大船,前往曹軍營寨附近觀察敵人動向,曹操大驚,命令部下齊發射箭。
曹軍萬箭齊發,向孫權軍的大船射去,船只向射箭的一面傾斜后,孫權讓船掉頭,讓船的另一面也受曹軍的箭。
等大船中滿箭后,孫權下令返航,安然回到了自己的軍中。
因此,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處應該在孫權與曹操在濡須口對陣時發生的,從側面也反映出了當時在水軍方面,東吳的確要強于曹魏不少,以至于孫權能親自坐船在曹軍的面前探營來去自如,曹操沒有任何辦法。
孫權雖然有逍遙津之敗,但他也并不是毫無膽略,草船借箭就是他憑借水軍的優勢,在曹操面前自我展示了一番。曹操贊揚孫權,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諸葛亮,借此來證明諸葛亮神機妙算,上識天文下識地理的本事。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孫權的一次探營行動,面對曹軍,他能指揮水軍來去自如,極有膽略,不愧為一代梟雄。
當然,歷史和小說是不同的,對于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我們不必要過分糾結它與諸葛亮有關還是與孫權有關。
如果你只看了《三國演義》,說草船借箭與諸葛亮有關也沒錯,看了史書后說與孫權有關野心,只要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就好了,不必過分糾結這個故事。
何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