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日,我國福建等部分海域相繼發生赤潮,有些嚴重的海域甚至發生了魚類死亡。大家不免擔心,發生赤潮海域的海鮮還能吃嗎?
赤潮是水體中的藻類等浮游生物在特定環境條件下驟然增殖高度聚集,引起水體變色的現象。通常每年的5-7月份是赤潮高發期,而此次爆發赤潮的福建海域則是我國赤潮發生頻率較高的區域之一。
某海域一旦發生赤潮,會對水體生態環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造成魚類缺氧,甚至窒息死亡。更為重要的是,赤潮海域大量增殖的藻類中還可能伴生有毒藻類。這些有毒藻類會產生毒素,污染該海域的海產品。
海產品中最容易被赤潮影響的當屬貝類。因為貝類是濾食性動物,這種攝食方式導致其非常容易富集有毒藻類產生的毒素。
所以這類毒素雖然是藻類產生的,卻被稱為"貝類毒素"。常見的可能含有貝類毒素的海產品有扇貝、貽貝(又叫海虹、青口)、牡蠣、毛蚶(毛蛤蜊)、雜色蛤(花蛤)等。
貝類毒素并非一種物質,而是很多種結構不同、毒性各異的毒素的統稱。按照引起人體中毒表現的不同,通常將貝類毒素分為麻痹性、腹瀉性、失憶性等幾大類。
· 麻痹性貝類毒素,顧名思義,可引起神經麻痹的表現,主要發生在口周、面部、四肢等部位,輕者表現為口唇和手腳麻木,后期可能伴有惡心、嘔吐、頭暈等癥狀,重癥患者可發展至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甚至昏迷。
· 腹瀉性貝類毒素則主要引起消化道表現,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 失憶性貝類毒素毒性很強,可導致記憶功能的長久性損害,好在這類毒素在我國海域非常少見。
不過,并不是發生赤潮就一定有貝類毒素,能引起赤潮的藻類很多,其中只有小部分能產生毒素。同樣的,也并非只有赤潮海域出產的貝類才可能有毒素,即使不發生赤潮,海水中也存在有毒藻類,其產生的毒素也可能在該海域的貝類體內富集。
但某個海域一旦發生赤潮,那么有毒藻類增加的概率大大提高,海產品被貝類毒素污染的風險也大大增加。據監測,此次福建多數赤潮海域存在有毒藻類,因此建議消費者謹慎食用該海域出產的海產品,特別是貝類。
實際上,福建歷來是我國赤潮高發地區,且該海域廣泛分布著有毒藻類,監測數據表明,數十年來,該地區已發生過多起貝類毒素中毒事件。
除福建海域外,河北秦皇島地區是我國另一個赤潮高發區域,此前也發生過赤潮,并且據報道有消費者一次性吃了大量該海域出產的貝類后發生了中毒。
貝類毒素比較耐熱,一般的烹調加工過程不易將其破壞。消費者要想預防貝類毒素中毒,應做到以下幾點:
· 盡量避免食用赤潮海域出產的貝類產品。
· 不要一次性大量食用貝類產品。
· 扇貝對貝類毒素的富集能力很強,吃扇貝時應該去除內臟再進行烹調。
金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