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韓見/文本周一,美國散戶與機構的對戰轉移到白銀市場,COMEX白銀期貨主力合約盤中一度暴漲超過12%,最高升至30.35美元/盎司。自上周四以來,白銀的價格已上漲了19%,創8年新高。隨后芝商所緊急發表聲明,將Comex白銀期貨的保證金上
◎韓見/文
本周一,美國散戶與機構的對戰轉移到白銀市場,COMEX白銀期貨主力合約盤中一度暴漲超過12%,最高升至30.35美元/盎司。自上周四以來,白銀的價格已上漲了19%,創8年新高。
隨后芝商所緊急發表聲明,將Comex白銀期貨的保證金上調18%,白銀期貨的保證金將從每份合約14,000美元上調至16,500美元,2月2日起生效。芝商所稱,該決定是基于“對市場波動的正常審查以確保足夠的保證金覆蓋”。2月2日,白銀期貨和現貨紛紛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調。現貨白銀跌破28美元關口,日內跌幅超3%;COMEX期銀失守28美元/盎司,日內跌近5%。
一、白銀市場為什么突然就火了?
據美國媒體報道,近日紅迪(Reddit)網站將狂熱情緒從股市帶到了白銀市場,美國散戶在“華爾街挑戰者(r/wallstreet bets)”分論壇的帶動下開始抱團,劍指白銀。
該論壇用戶發帖稱,目前全球白銀的數量是黃金的8倍,但是黃金的價格卻是白銀價格的70倍。黃金價格是1800多美元/盎司,白銀價格是25美元/盎司。同時黃金的消耗很少,而白銀卻會被工業消耗,每年有40%的銀被用作不可回收的工業用途。
從歷史上看,白銀價格被人為壓低了近100年。美國政府通過各種手段人為地壓低價格。目前白銀價格是被華爾街操縱的,實際上在市場上交易的紙白銀,是真正白銀儲備的200-400倍。因此,如果所有交易紙白銀的投資者,都要求兌換成實物白銀,那么白銀市場將會崩潰。
該帖子認為白銀是被操縱最多的市場之一,它的價格不應該是25美元,而應該是1000美元,因此大家應該大舉買入,并打垮摩根大通這樣的銀行巨頭。
隨后,網友開始相互慫恿,美國散戶瘋狂抱團掃蕩白銀市場,助推白銀價格升至近8年新高。據彭博社報道,從上周末開始,美國零售網點就已無法應對人們對銀條和銀幣的需求。美國貴金屬交易所等商戶表示,由于消費量達到空前水平,他們要到亞洲市場開盤后才能處理訂單。
二、白銀在需求端的潛力如何?
白銀(Ag)是一種白色金屬,屬銅族元素,具有很強的導電性、延展性和熱傳導性,1克純銀可以拉成近2000米的細絲。銀的可塑性好,易于拋光、造型,還能與許多金屬組成合金,并且具有較強的抗腐蝕性,耐有機酸、堿性。因出色的導電導熱性能、良好的柔韌性、延展性和反射性等,使白銀在攝影感光材料、工業電子、光伏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其中光伏產業是白銀需求增長最主要來源。
碳中和是人類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重點,為了兌現《巴黎協議》中的承諾,全球范圍內光伏裝機量也將開啟大幅增長模式。目前全球光伏板塊耗銀量占到白銀年產量的7%左右,綜合BNEF、HIS、PV lnfolink、HPT這四家機構對于光伏裝機量的平均預測數據來看,在白銀年產量不出現大幅激增的情況下,光伏板塊耗銀占比在2025年時大概率將會超過12%。
另外銀也是汽車領域的重要金屬材料,由于良好的導電性和耐腐蝕性在電動汽車中的應用更為廣泛。因此,很多人也把銀歸類到“新能源”礦產之列。
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就是白銀需求端的保障,貴金屬+綠色金屬的概念也足夠誘人,但在市場中兌現還尚需時日。
三、白銀在供應端的表現如何?
世界上銀礦資源的分布非常廣泛,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區域。礦床分類較為復雜,因為其單獨產出的銀礦床不多,大部分與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床共、伴生,約有2/3的因儲量來源于銅、鉛、鋅礦床,剩余的1/3來自獨立的銀礦床。
世界白銀協會預計2020年來自礦山的白銀產量大幅下降,下滑幅度預計為6.3%,至7.810億盎司左右,產量大幅下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疫情導致的礦山停產造成的。其實在疫情之前,全球來自礦山的白銀產量已經呈現下降趨勢,2019年,全球礦山白銀產量下降了1.3%。
弗雷斯尼洛、KGHM 以及嘉能可是全球最大的三家的銀生產商,三家每年合計生產白銀約4000噸,占全球約16%的市場份額。而我國最大的銀生產商為紫金礦業,年產銀超過200噸。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眾多銀生產商中,很多公司并沒有將銀作為主營業務,僅僅為旗下大型礦山的伴生產品。
綜合來看,目前全球礦山白銀的產量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疲軟,但供需平衡仍未被打破,拋開炒作因素,面對未來幾年的市場,供應端并沒有實質性的壓力。
四、機構對白銀未來的價格走勢如何看?
白銀具有商品和貨幣兩種屬性,其價格不僅受供需的影響,還受地緣政治、各國貨幣政策、金融投資等的影響。另外,白銀的價格與黃金價格密切相關,金銀比方面,與黃金相比,從歷史角度看,當前的銀價仍然被低估,去年還曾一度升至120:1以上。金銀比越高,說明與金價相比,銀價越被低估。目前,金銀比在77:1附近,上世紀的平均水平在40:1至60:1之間。
李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