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些年流行一個詞語叫搬磚,大體含義指的是工作。說自己在搬磚的人,其實有的是用電腦上班,有的在各處推銷,也有的是接打電話,總之各行各業的人都有。
之所以把自己的工作叫做搬磚,一般是形容工作比較辛苦。而其中很多人其實是腦力勞動上的辛苦。但是真正的搬磚其實是體力勞動上的辛苦。可能在座諸君都見過在工地上工作的農民工,在建筑磚灰結構或者磚混結構、框架結構的房子的時候,就要搬磚。火磚或者水泥磚一車車拉過來,自卸翻斗車倒在地上,工人要把磚放進斗車里,然后手拉到砌墻的地方。這個過程叫搬磚。
搬磚一般都是男人干的活,因為需要付出大量的體力。尤其是工地的路還沒有硬化的時候,坑坑洼洼,拉著車走不但要力氣,而且講究一定的技巧。經常搬磚的人速度都很快,這并不是他們干活很積極,而是速度快起來了,利用慣性克服地面的坑坑洼洼,省勁。
全國之內搬磚的活,基本都是農民工在干。因為農民這種職業就是體力勞動,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們找不到坐辦公室的活。
而我這里要說的搬磚,比工地上農民工的搬磚要辛苦得多,而且干這活的全是女人。
搬磚的地點是在新疆。來過新疆的人都知道,夏天太陽非常毒辣,從中午十二點到六點這段時間,在農場種棉花的、種西瓜的,在工地支模板的,扎鋼筋的,都在家里休息,不敢到太陽下去直曬。這些搬磚的婦女們也是這樣的。她們早晨五六點鐘就起床,這是新疆天亮的時候。而在新疆,天亮的同時,太陽也就出來了,不像我們老家高山地區,天亮了兩三個小時才能見到太陽。
在最早的晨曦里,這些婦女來到工地上。工地上成堆的泥土是從遠方拉來的。工地周邊的泥土石子很多,沒有粘性。所以必須從很遠的地方去拉。婦女們把水澆進泥土里,用鏟子和濕,和勻。然后在地面撒一層干泥。把木頭做的模子放在干泥面上,把和濕的泥土鏟進模子里,用力砸實。然后取掉模子,一塊磚就成型了。她們制作的這種土磚很大,長度四十公分,高度和寬度都是二十公分。
這時候磚還是濕的,還不能動,一動就變形。她們把模子重新放在地上,開始制作第二塊磚。九點鐘左右的時候太陽光就已經很熱了,每個人都大汗淋漓,但是她們必須堅持。到十二點的時候,一個人一般制好一百來塊磚,然后回去休息。磚塊就放在地面讓太陽暴曬。
下午五六點的時候,太陽依舊很大,而且這差不多是地面最熱的時候。婦女們又來到工地上。經過幾個小時的暴曬,土磚的上面部分基本干了,她們一塊一塊地翻過來,讓剩下的太陽曬第二面。每一塊磚在二十公斤左右,完全用雙手搬,全部翻過來之后,每個人都會腰酸背疼,汗水在臉上沖出一道道的痕跡。
八九點鐘,所有的磚都翻過來了,婦女們也累得基本不能動彈了。她們又回去休息。新疆夏天,一直到十點半才天黑,太陽也一直曬到十點半。在這一兩個小時時間里,翻過來的那一面也就曬干了。
于是婦女們又出動了。她們把磚一塊一塊地搬起來,統一壘起來。這是一天里最繁重的活。有的地方有手推車,可以稍微節省點力氣。條件差的地方,完全靠雙手搬運,然后舉起來,壘上去。到最后,任是你五大三粗的女漢子,也會累得雙腿打顫,眼淚長流。
所有的磚搬完,就是凌晨兩點左右了。婦女們再也沒有力氣,這時候熱騰騰的晚飯上來了,有的人來不及洗手洗臉,接過來就開始吃。有的人累得實在不想吃飯,趕緊躺下睡過去,一覺醒來,肚子餓了,才去找那已經涼了的飯菜。
她們睡覺的地方,可不是紅床絲褥席夢思,而是地面。是的,地面,幕天席地。只要有婦女打磚搬磚的地方,那就是還沒有房子的地方。她們搬磚就是為了建造房子。條件好點的可能會有帳篷,或者每個人有一頂蚊帳,條件不好的就直接睡在戈壁砂石上,面對著滿天星斗進入夢鄉。
那些年,這些情景在新疆到處都是。在兵團傳統的農場,種莊稼比建房屋更早。職工們先住的是地窩子,至少種了一季莊稼之后,才開始打磚建房子,全部是自己動手。在兵團搬磚的,有男人也有女人,而在一些礦場,基本就只有女人。
在戈壁灘上發現了石油,開采的時候,男人們都去開采石油了,他們的家屬就負責打磚,搬磚,建房子。哪個地方發現了有色金屬礦,也是工廠設備先上,職工住在地窩子或者住帳篷。有的在這同時,有的是在生產已經上馬之后,才開始建職工住的房子。而打磚搬磚的任務,自然落在了家屬身上。
這種情況一直到八十年代還有。可可托海礦務局建設卡拉通克銅鎳礦的時候,男人們都在建造廠房,安裝機械,測試運行,他們的家屬就在距離廠房幾百米的地方平地、打磚、搬磚、壘磚。
這些婦女有漢族,也有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據說干勁最大的是回族婦女,體力好,有韌勁,一邊干活還一邊找周圍的人大聲聊天。這些職工的分工非常接近中國的傳統:男人只管顧事業,女人只管顧家。當然她們這種顧家的方式太特別,不是掃地澆花奶孩子,而是親手把一車車的泥沙建造成居住的房屋。
一些城鎮的雛形,就是這樣矗立起來的。
看了這篇文章,你還好意思說自己在搬磚嗎?
高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