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新生命的誕生,母親為其承受之痛不堪回首現狀:美國無痛分娩率達到85%,法國有的醫院應用率達到96%,在英國更是高達98%以上,而我國無痛分娩率僅為10%~~困境:知曉度低、推廣乏力、缺人!“每一個無痛分娩手術,都需要配備醫生、護士、助產士各
新生命的誕生,母親為其承受之痛不堪回首
現狀:美國無痛分娩率達到85%,法國有的醫院應用率達到96%,在英國更是高達98%以上,而我國無痛分娩率僅為10%~~
困境:知曉度低、推廣乏力、缺人!
“每一個無痛分娩手術,都需要配備醫生、護士、助產士各一名,就算麻醉醫生24小時待在產房,從最開始評估是否可以進行手術,到和產婦交談、和產婦家屬溝通簽手術同意書,再到給藥、觀察效果、陪產婦生產,最后進行術后觀察,整個過程下來,有的甚至要超過20個小時,這個麻醉醫生一天最多能進行10多例無痛分娩手術。”
文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耿興敏 田珊檑 周韻曦 彭蕓
麻醉師短缺成共性問題
不管是地方小醫院,還是大城市的三甲醫院,要推廣無痛分娩,麻醉師的短缺都屬共性。
“就我們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情況而言,麻醉醫生的數量確實非常緊張。”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芮燕告訴記者,隨著日益增長的手術以及手術室外麻醉(如無痛胃腸鏡、氣管鏡、膀胱鏡檢查等)的開展,麻醉人員的人數在本就很緊張的前提下更是捉襟見肘。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無痛分娩在早期摸索推廣期由專人負責,芮燕被分配主管無痛分娩工作,準備藥品設備以及制定流程,這讓她的感受更加深刻:“目前無痛分娩的工作是值班的麻醉醫生兼管,值班醫生還要應對全院急診手術,針對無痛分娩的需求有時真的忙不過來。”
“由于產婦生育的特殊性,往往會扎堆,夜間生產很多,沒有專人的話會很辛苦。”芮燕認為,無痛分娩目前在全國也是婦產專科醫院開展得好,廣泛推廣無痛分娩需要解決的問題或改變的因素,關鍵還是醫生短缺問題以及產婦對無痛分娩接受的程度。
這一點,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曲元也深有感觸:“拿我們醫院來說,麻醉醫生要24小時值班,65%的產婦是在我們8小時正常上班時間以外來實施的。比如凌晨4點到早上8點,我們要完成大概2/3的產婦分娩。在人手短缺的前提下,人員安排是件麻煩事。”此外,“無痛分娩沒有(明確)收費標準,或者很低,我們醫院的無痛分娩只收費200元,而我們現在平均鎮痛時間在12個小時,最長的有20多個小時,那么醫生的價值根本體現不出來。”曲元說。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談到無痛分娩難以推廣認為是觀念的問題。對此,在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胡曉江看來,這不是根本所在:“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的問題,沒有麻醉師別的都談不上。”胡曉江列舉道,其他事情比如遺體捐獻、器官移植等,在技術、基礎設施等環節都沒有問題,只受觀念的制約,“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多倡導觀念的改變是有效的,但無痛分娩更多是基礎設施、麻醉師短缺的問題,麻醉師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所以只呼吁改變觀念作用不大。”
無痛分娩推廣阻力大
制度、收費標注限制了無痛分娩的推廣。在曲元看來,為了促進自然分娩,無痛分娩一直都在推廣,但除了麻醉師盡職外,無論是推廣理念還是手術實施,曲元都感到阻力巨大。“這個‘阻力大’不是說老百姓不接受這個技術,我覺得是醫院內部出了問題,是制度、收費標準等方面的諸多因素限制了無痛分娩的推廣。”
麻醉會對胎兒和產婦產生不利影響。“生產過程中,產婦還是很愿意選擇無痛分娩的,不過選擇麻醉鎮痛的相對較少。”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高村鎮衛生院婦產科主治醫生張錦春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無痛分娩的方式有很多種,如非藥物性鎮痛和使用麻藥等藥物性鎮痛,目前當地人對非藥物性鎮痛接受率比較高,如通過穴位、呼吸、精神安慰法等方式減輕疼痛,對于麻藥的使用則比較慎重。“大部分產婦和家屬主要擔心麻藥會對胎兒和產婦本人產生不利影響,不愿意冒這個風險。”
青海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蘆莉指出:“無痛分娩不僅有打麻藥的鎮痛方式,還包括很多種減輕疼痛的方式,如導樂分娩、心理安慰法、局部穴位按摩、中藥針灸等。從大的范圍看,無痛分娩的接受率很高。但相較其他鎮痛方式,麻醉分娩鎮痛的使用相對較少。”
受認知程度、費用較高等因素影響。在青海省婦幼保健院,使用麻醉分娩鎮痛的比例在30%左右。據蘆莉分析,當地使用麻醉無痛分娩相對較少存在多方面原因:“當地人對麻醉鎮痛的認知和接受情況受教育程度的影響,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接受這一新方式,農村地區對麻醉鎮痛的接受率相對較低;大多數產婦和家屬認為使用麻藥會對身體和胎兒造成不利影響;再加之麻醉鎮痛需要有麻醉師、助產士等條件,過程相對復雜,費用相對高一些,大家更傾向于使用其他鎮痛方式。”目前,青海省婦幼保健院首先提倡的也是非麻醉性無痛分娩。
分娩應更多體現人文關懷
關于分娩,從醫生的角度出發,蘆莉并不主張大力推廣麻醉鎮痛的無痛分娩方式,強調重點應多關注對產婦的人文關懷。
“盡管我們椎管內麻醉鎮痛技術已經很成熟,安全性很高,它可以作為一種選擇方式,但不是必須要去使用的。”在蘆莉看來,醫生會根據產婦的身體狀況及個人意愿,選擇最適合產婦本人的分娩鎮痛方式。“麻醉一般是用來減輕病理性疼痛,而分娩疼痛是一種生理性疼痛,不是病理性疼痛,并非非麻藥不可。麻醉是否會對產婦身體產生不利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考證和觀察。當然,如果產婦對分娩疼痛特別敏感,難以忍受,我們會根據產婦身體狀況和意愿,選擇麻醉分娩鎮痛,最大限度地減少她的疼痛。”
不可忽視的是,“產婦分娩應該是帶有人文關懷的過程”。蘆莉認為,公眾不要過于把焦點放在是否使用麻藥,而應是通過各種努力減少產婦的分娩疼痛。“在分娩過程中,我們要陪伴產婦,給予她人文關愛,可以通過呼吸調整、局部按摩、情緒安撫等無創傷性鎮痛方式,幫助產婦調整好心理狀態,保證產婦和胎兒的健康和安全。”
分娩前,大部分產婦都會有緊張、擔心和恐懼情緒。“保證產婦和新生兒健康,并最大限度減輕產婦分娩的疼痛感,應該是醫院和醫生共同努力的方向。”張錦春建議:“產婦在分娩前,如果提出無痛分娩的需求,醫生應詳細給產婦和家屬介紹什么是無痛分娩以及無痛分娩的安全性,取得他們的信任,并對產婦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和安慰,舒緩緊張情緒,減輕內心恐懼,讓她們感到時刻有親人陪伴在身邊,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醫患關系,避免矛盾沖突的出現。”
此外,分娩過程中的人文視角,離不開一個行業——助產士。助產士不僅是分娩的專業協助者、技術干預者(動用產鉗,側切或手術助產)同時也是分娩過程痛苦的見證者、撫慰者,分娩喜悅的分享者。王一方表示,僅有技術干預不夠,助產士的培養與培訓必須既重技術也重人文,后者甚至比前者更難養成。
專家表示,“全面兩孩”政策全面放開,激增的孕產婦人群使人們意識到助產士缺乏的現狀。助產士的培養要和人文關懷同步發展,但這并非可以一蹴而就。
產婦有選擇無痛分娩的自主權
曾有媒體報道,26歲的產婦小晨(化名)在宮口開到2指時,因無法忍受疼痛,要求采用無痛分娩,但她的丈夫拒絕在無痛分娩同意書上簽字,認為“打麻藥對小孩兒會有影響,對大人也不好”。盡管醫生反復解釋無痛分娩的麻藥濃度不會對大人和胎兒產生影響,但小晨的丈夫依然態度堅決。
類似的新聞還有不少。榆林產婦因難以忍受分娩疼痛情緒失控而跳樓的事件一度戳中社會痛點,也引發網友質疑:“產婦為何不能自主決定分娩方式,為什么不能自己簽字?”
“麻醉師一定要等丈夫簽完字才給我打麻藥,我疼得不行說自己簽,但醫生不讓。”“無痛分娩簽字是我老公簽的,打完麻藥沒多久,就感覺有點力氣了,雖然有宮縮,但影響不大。”……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采訪了10余名接受過椎管內麻醉分娩鎮痛方式的媽媽,她們均在生產前聽說過麻醉分娩鎮痛會導致產婦腰疼、延長產程等副作用,但在生產過程中因太疼都選擇了麻醉鎮痛。除了一位媽媽因體質原因出現了延長產程的情況,其他媽媽均未發現有后遺癥或其他不良反應。幾乎所有接受采訪的媽媽們都表示,醫院實施無痛分娩,均需家屬簽字。
產婦可以自己簽字嗎?湖北首義律師事務所主任、湖北省婦聯兼職副主席謝文敏表示,根據民法總則第18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以及第130條“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權利,不受干涉”,產婦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有自主行使無痛分娩簽字的權利。即使其家屬不同意,醫院也應尊重產婦的決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祁建建指出,在法律上,無痛分娩的決定權是產婦個人的權利,意識清醒的產婦對無痛分娩擁有絕對的決定權。醫務人員、家屬對于產婦的決定應給予充分尊重,對于在醫學上符合鎮痛條件的產婦,應給予相關鎮痛服務。
“產婦的選擇權和簽字權應該掌握在產婦自己手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在生育方面,更應該體現出對產婦個體的尊重,以及對產婦健康權、生命權的維護。”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胡曉江說。
醫院為何需要家屬簽字?
記者采訪發現,家屬拒絕無痛分娩簽字的主要原因有,對無痛分娩,尤其對打麻藥分娩鎮痛這一方式了解不夠,擔心會對胎兒有副作用。同時,無痛分娩的費用相對較高,不少家屬認為沒有必要花冤枉錢。
“現在一些醫院非要家屬簽字,主要是怕如果出現意外,會出現醫療糾紛。”北京市百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錢慧云告訴記者,醫院需要家屬簽字同意是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33條規定“醫療機構施行手術、特殊檢查或者特殊治療時,必須征得患者同意,并應當取得其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并簽字;無法取得患者意見時,應當取得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并簽字……”
當產婦請求無痛分娩,而家屬拒絕簽字時,醫院該聽誰的?錢慧云說,根據侵權責任法第55條的規定,在患者本人意識清醒,能夠表達自己意思的情況下,只要患者本人同意,院方就可以實施手術。“根據我國法學理論及相關法律,法律法規發生沖突時,上位法優先。侵權責任法是全國人大制定頒布,位階屬于法律,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屬于國務院制定頒布,位階屬于行政法規。法律效應高于行政法規,因此,應當首先適用侵權責任法,患者本人意見是第一位的。”
謝文敏指出,產婦在意識不清醒的情況下,如情況緊急,必須實施無痛分娩或者手術,但產婦家屬不配合拒不簽字,根據侵權責任法第56條,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準,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同時,根據侵權責任法第60條,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時,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因此,醫療機構應從產婦及胎兒利益最大化角度考慮,真正盡到救死扶傷的責任。
錢慧云指出,在生命權面前,醫生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挽救生命,如何減輕病人的痛苦,而不是想著如何規避責任和風險。為了更好地保障產婦的權益,要加大法律的宣傳力度,當行政法規和法律發生沖突時,要以法律為主,遵循生命權是至高無上的原則。同時,法律上要進一步明確并擴大手術簽字人員的范圍,產婦本人可以獨立行使簽字權,在孕婦意識不清醒的情況下,不僅局限于產婦丈夫,產婦其他近親屬或關系人也可以簽字。
“在現實生活中,醫院為了可操作性和規避風險,常常要求產婦委托家屬簽字同意。為此應該在制度建設上更多考慮產婦意愿,使醫院操作更加靈活,既保護醫生權益也保護患者權益。”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說。
與時俱進也要量力而行
雖然產婦有獨立自主選擇無痛分娩的權利,但必須都要選擇和實行嗎?青海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蘆莉指出,產婦在清醒的狀態下有自主選擇權。同時,產婦在疼痛和緊張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做出沖動的決定,因此家屬可以幫助參考。但最終決定應根據產婦的個人意愿及醫生的意見來綜合判斷,選擇最安全、最適合產婦本人的分娩方式,不一定都要通過打麻藥的鎮痛方式。
“我贊同推廣無痛分娩,但也需要量力而行。”楊舸指出,當前我國生育醫療資源的供給依然緊張,特別是生育政策放開以后,建檔難、掛號難現象普遍存在。無痛分娩可能拉長產程,占用更多醫療資源。只能在醫療供給相對寬松的條件下進行。另外,推廣無痛分娩也是一個契機,引導醫療服務關注病人的身心健康,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無痛分娩率在一些國家高達90%以上,但在我國還不到10%。免于分娩疼痛以及隨之而來的恐懼、傷害,是產婦的基本需求。要滿足這一基本需求,涉及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執行及觀念更新等各方面的保障,并非輕而易舉。”祁建建指出,在經濟能力方面,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拒絕支付相關費用,導致符合鎮痛條件的產婦無法獲得相關服務的,可以構成對產婦的家庭暴力;對于家庭經濟條件差,無力支付相關費用的,可以考慮由政府或者政府支持的社會組織提供援助。進一步而言,將來可以參照其他國家的經驗,考慮將無痛分娩納入醫療保險范疇,由政府承擔無痛分娩費用。
推廣無痛分娩是性別平等的體現
1996年,導樂分娩正式在美國推行。從產婦待產到產后兩小時,有專職醫生、護士、助產士及導樂人員為其提供專業、全面、人性化的醫療服務。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胡曉江認為,隨著社會進步,除了無痛分娩,無論是提高產婦及其家屬的意識,還是通過助產士給予產婦心理關懷等都應體現出整個社會對產婦的關愛。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祁建建表示,無痛分娩關系生育健康,是生育文明的體現,推廣無痛分娩對于改善民生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都具有積極意義。無痛分娩可減輕女性在生育過程中的痛苦,這在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劉中一研究員看來,既是生育文明的結果,也是社會性別平等的體現,尤其是可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剖宮產,有利于婦嬰健康。
“但是過于強調無痛分娩,也有陷入過度醫療的風險,違背生育自然性。有研究稱,產痛可快速喚醒母性,利于乳汁分泌等益處。”和劉中一一樣,不少專家表達了類似觀點,既要充分尊重和完善無痛分娩的可選擇性,又要尊重生育本身自然的科學性,從多方面關愛孕產婦。
推廣無痛分娩、提升廣大孕產婦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需要多方協作。
來源:中國婦女報
本文圖片及文字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疑問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按規定支付文摘稿酬。
高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