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唐高宗年間,年逾百歲的“藥王”孫思邈走到了人生的尾聲。在他行醫的數十年內,除了多次為隋、唐兩代的統治者征召入宮外,更多時候,他選擇隱居山間,不問世事,專心研讀古典醫書,造福民間。行醫救人期間,他也常常深入山間,效仿神農嘗百草,親自辨析中草藥
唐高宗年間,年逾百歲的“藥王”孫思邈走到了人生的尾聲。
在他行醫的數十年內,除了多次為隋、唐兩代的統治者征召入宮外,更多時候,他選擇隱居山間,不問世事,專心研讀古典醫書,造福民間。
行醫救人期間,他也常常深入山間,效仿神農嘗百草,親自辨析中草藥療效,為中國古代內科、外科、兒科等門類提供更多的“臨床參考”。
在漫長的研醫過程中,他也發現,人們歷來喜歡以“吃啥補啥”的形式,來理解中醫傳統中的“藥食同源”理論。就好比腎虛的人,在民間,人們一般會以豬腎、狗腎等動物腎臟為食補材料,來增強機體能力。
關于“吃啥補啥”“以形補形”的運用,最著名的要數魏晉時代,在貴族階層中風靡了數百年的五石散。人們認為五石散中多是石頭、金屬之類的東西,堅固無比,若是吃下去必能長命百歲,無堅不摧。
但孫思邈通過研究發現,這種讓人吃完后像打了雞血的靈丹妙藥,主要以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爨石(含砷,可提煉砒霜)、赤石脂為原材料制成,與其宣揚的“金石之固”療效幾乎背道而馳,等同于讓人生吞石頭來振奮精神。
故孫思邈在臨終前留下一語:“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
▲藥王孫思邈畫像。圖源:網絡
01
貴族喜服五石散的潮流,并未因孫思邈的告誡而終結。
據傳,五石散剛問世時,乃是用于治療傷寒病人,降低病人在患病期間因體虛等因素引發喪命的概率。直到三國時期,才由一位貴族病人徹底帶火。
他叫何晏,是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的族孫。雖然姓何,但這個小何,對他親生父親的印象并不深。因為在他還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即被當時的大漢丞相曹操看中,老曹與人結了個“二婚”,何晏也就順理成章變成了曹丞相的繼子。
或許是出于打造人設的需要,曹操對何晏、秦朗(秦宜祿的兒子)等二婚收回來的繼子,一直保持著慈父的形象。
何晏到了曹丞相家中后,曹操讓何晏與曹丕、曹彰、曹植等曹家子弟一起吃喝,一起玩耍。
憑借繼父的寵愛,何晏膽子逐漸變大,不僅經常為非作歹,對曹丕這種曹家內定的繼承人也是飛揚跋扈。但曹操并未苛責,稍長,曹操又將自己的女兒、秦朗同母異父的妹妹金鄉公主賞給了何晏。由此,何晏正式與曹操家族成了一家人。
或許由于其母天生麗質,何晏顏值極高。史書記載其“美姿儀而絕白”,就連一直喜歡跟他互懟的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叡見到何晏也是羨慕不已。
但正所謂“斯文多敗類”,何晏的顏值越高,越好色。
在當時的上流社會中,何晏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僅被世人公認為魏晉時代玄學清談第一人,開創了時代之風;還敢拋棄公主,夜夜笙歌,懷抱美女,好不快活。
如此一來,在忙樂間,何晏亟需一直保持精神亢奮的狀態,才能使自己容光煥發,接著奏樂,接著舞。
于是,翻遍醫書的他,最終找到了號稱神藥的五石散。據他自己事后表示,“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即,正常人如不為追求治病,以保健品待之,也是極其有益的。
在何晏這種頂流的“背書”下,從前只用來治病救人的五石散,一下子擁有了廣闊的市場前景。當世名士如竹林七賢、書法家王羲之等人,都是五石散的死忠粉。
當年,為了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吸引太尉郗鑒的注意,王羲之曾在老丈人上門選女婿時,坦胸露乳,橫臥床上,沉迷自我,無法自拔。郗鑒誤認為王羲之對美色、家第不屑一顧,趕緊對著眾人宣布,坦腹東床者,為我家快婿。
但其實很有可能,這個狀態下的王羲之,正好是吃了五石散的反應。
畢竟,服五石散也是個技術活。按照史書記載,吃完五石散,一般人都會全身燥熱,精神爽朗,面色紅潤,血壓快速升高。要解決五石散奇特功效帶來的負面影響,服用之人只能吃完后趕緊脫衣服散熱,并在接下來數日內只享用些冰冷的美食,洗冷水澡,光腳散步,以期其散熱。同時還需要時常喝下溫熱的酒水,以保持身體機能的陰陽平衡。
另外,喝酒過量極易引起毛細血管擴張,故在那段時間內,服用五石散的人還不能穿上質地偏硬的新衣裳,而需要尋找粗麻布衣,暫時蔽體。
02
隨著時間推移,盡管人們依舊對五石散推崇備至,但諸如晉哀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等人服用后,“或數日不食,或達旦不寢,或不理萬機”,并最終導致精神失常,丟了性命的例子擺在后人面前,熱衷于此項活動的人們倒也不敢輕易嘗試。
到了唐朝,自皇帝以下,貴族階層又采取了新一輪嘗試。
唐太宗為了治愈癰疽(急性化膿毒瘡)、延年益壽,在方士的建議下,開始服用金石之藥。
盡管“金石之藥”在藥理作用上歸屬于延年益壽,但根據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金石藥方的成分——汞、鉛、金、銀、銅、赤砂等物判斷,所謂的長生不老仙丹,也可被看作是一種具有溫熱、補腎功效的奇藥。
服用之時,其副作用基本與五石散無異。因此,對這味靈藥情有獨鐘的唐太宗,最終也因“溫補過了頭”,一命嗚呼。
在經歷過多次生死考驗之后,那群一心想要多點補益,強身健體,以便夜夜笙歌,卻又不想搭上卿卿性命的貴族,開始了從“量變到質變”的思考:
既然大家都熱衷于“吃石頭”補益身體,那是否有一種靈藥既有“石頭”的功效,又不至于讓人嗑完登時斃命?
于是,秋石出現了。
據聞,這種藥物最早源自豆腐的發明者——西漢淮南王劉安。經過幾百年的技術改良,到了唐代,秋石已發展成五石散的替代品。
秋石作為一種后來興起的補益藥物,逐漸得到當時文化界著名人士的認可。中唐詩人白居易以“退之服硫黃,一病訖不痊。微之煉秋石,未老身溘然”一語,點明韓愈和元稹亂服丹藥以致短命。其中,秋石曾是元稹的獨家秘藥,其功效與風靡了數百年的五石散幾近等同。
但秋石著實不如五石散高雅。因為,這是一種從童子尿中萃取的結晶物質。
古代中醫學說認為,童子尿氣味咸,寒,無毒。主治寒熱頭痛,溫氣。童男者尤良。因此,從這當中萃取出來的“精華”,即便屬于人體代謝物,其中所含的“純陽之氣”亦非其他藥物所能替代。
到了宋代,這種神奇的補品,仍舊獨領風騷。在唐人的基礎上,宋代科學家沈括和大文豪蘇軾又為這種補藥注入了“新科技”。
在《蘇沈良方》中,沈括留下了關于秋石提取的兩種方法,一為陽煉,一為陰煉。但無論哪種,都類似于今天的煮水析鹽,只是在煮制之前,要盡量澄清,“直候無臭氣”,方可進入下一個步驟。
作為《蘇沈良方》的聯名作者,蘇軾別的不懂,吃還是挺有一套的。在他的另一篇大作《陽丹訣》中,開篇即告知大宋朝的一眾同好,吃秋石必須在冬至以后齋戒沐浴數日才可進行。吃時應“常吸鼻液,漱煉令甘,乃咽下丹田”。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擰下您自個的鼻涕,就著秋石大口吞入肚子中,方得奇效。
蘇軾還介紹了秋石的一種提煉方法,大概過程如下:準備三十個有蓋子的瓷器,然后撒尿在其中,加好蓋子后用毛筆從一到三十標示好,放入密室里藏放。滿三十日打開觀看,就可以看到在尿液上產生一層細砂,猶如浮游的螞蟻,或黃色,或紅色,用細密的絹布過濾后可以提取。隨后,用干凈的水進行淘洗,直到將腥臊的穢氣洗掉為止,再用干凈的瓷瓶裝起來儲藏,到了夏至后取出細細研磨,合棗肉制成丸子,如梧桐子一樣大小,空腹用酒送服,一次吃多少不限,但是要三五天內就吃完。
操作性很強,讓人有些忍不住想嘗試。
03
相較五石散,秋石的危害系數相對有所下降,但從根本上來看,無論是秋石還是五石散,都有一絲人類初加工的意味,簡單服用還是容易丟了性命。因此,比起放浪于形骸之外的文人雅士,更加惜命的帝王們,需要更為保險安全的補益方法。
據《新唐書》記載,唐開元年間,張果老的原型恒山老道士張果曾應唐玄宗之邀,進宮與其談論道法與長生之術。在這個過程中,張果向唐玄宗進獻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份秘方——守仙五子丸。
張果聲稱,這種仙丹具有返老還童的功效,如想發色由白轉黑,一日僅需服用三十顆,“不得守仙亦大難”。此外,這種仙丹還有一個特殊的功效——那就是補腎壯陽,延綿子嗣,夜夜笙歌。
唐玄宗一聽,感覺這藥可比曾祖父唐太宗畢生拼死所服的金石之藥要強出許多。且不論其是否有長生之功,就沖張果承諾的“五子可定千秋旨,百歲如同一萬年”,唐玄宗就知道這波不虧。
于是,在張果的指導下,唐玄宗開始長期服用這張方子。史書上亦稱唐玄宗在服用藥物后,“神通氣達”,精神旺盛”,高興之余,還對張果加官進爵,將此方收入宮中成為皇室秘方。
由于守仙五子丸一度被列為朝廷秘方,因此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前,盡管民間曾流傳著此丹藥功效神奇的傳說,但從未見過實物。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帝國遭遇震蕩之后,一些宮廷秘物連同這份仙丹的配比方子也一度流落民間。
不過,此事并未影響該丹藥的后續發展。
到了宋代,趙氏皇帝的養生需求,又催生了一場各地官民借祥瑞向朝廷進獻養生醫書和藥方的浪潮。那張早年間流落民間的守仙五子良方再度回到宮廷。
經由宋朝宮廷御醫的整理收集,守仙五子良方最終被發展為五子衍宗丸,并收錄于世界上第一部由官方修訂的成文藥方寶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中,成為宋代宮廷的常用處方。
在宋代官方公布的藥方當中,人們終于得知五子衍宗丸的具體用料。
所謂“五子”,即中醫藥材當中的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五味子和車前子等五味。古代醫書記載,枸杞子不僅能延年益壽,還能強身健體,是神藥般的存在。而菟絲子別名禪真,性甘、溫,歸腎、肝、脾經,《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補腎升陽的上品。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這種中藥材具有平補腎、肝、脾,治療腎虛腰痛、目暗便溏等腎陰陽虛證之功效。至于覆盆子、五味子以及車前子等三味中草藥,無一例外都是入腎經、利水通淋的中藥。
故而,隨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公布,五子衍宗丸一度成為解救眾多男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千金良方。
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關于溫陽補腎的藥方,還包括人們熟知的十全大補湯。與影視劇中所演繹的十全大補湯不同,宋代的十全大補湯正兒八經是類似現代的湯水藥膳。
兩宋時代,隨著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良種水稻的引入,食物由匱乏轉向了豐盛。在此情況下,人們的飲食習慣也由過去的兩餐制逐漸演變成三餐制。蒸、煮、炸、鹵、燉、燜等手法不斷推陳出新。連同宮廷為皇帝調制溫陽補腎藥方的時候,也更傾向于利用豐富的食補代替藥補。
就這樣,在皇帝的飲食羹湯中,宋代的御廚聯合御醫,加入雞、鴨、鵝、墨魚、排骨、大棗、冬筍等數十種食材及中藥材,煮制成一鍋十全大補湯,針對君主的體質,預防治療其氣血不足、崩漏不止等問題,延長君主壽命。
04
到了元代,統治階層的文化屬性、飲食習慣等與中原有異,漢人的陰陽調和之法,反倒不適用于當時的君主。然而,元代宮廷對于食補藥補的探索,比前代更加積極。
元代著名營養學家忽思慧傾注畢生心血,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
在這本當時專用于調理貴族身體的醫學專著中,忽思慧記錄了他參與醫治元仁宗的例子。元朝第四代皇帝元仁宗曾患腎氣虧虛,得了陽痿,一直未有子嗣,甚是苦惱。得知此事的忽思慧,以羊腎、韭菜入粥,取二者補腎起陽之功效,為元仁宗調理身子。不出數月,元仁宗果然擺脫了曾經的困擾。
但是,中醫講究“三分藥,七分養”,從根本上調理身體的周期也比一般西醫治療周期長。在那個還沒有西醫傳入的年代,像忽思慧這種固本調元的方子,效果雖好,卻未必能討帝王們希冀速效的歡心。
所以進入明代,自宋以來的慢性調理方法,又一度被統治階層推翻。
想要時刻縱欲,還得有點特效手段才行。于是乎,作為歷代帝王們的“心肝寶貝”,道士煉丹再度回歸。
吊詭的是,時代在發展,皇帝們的養生手段卻在退步。
為了長生不老、活力在線,明朝嘉靖皇帝發明了一招——采陰補陽。遴選未成年人少女入宮,讓她們每天保持吃桑葉、喝露水的習慣,吸收日月精華。同時命令宮女半夜起床,手執玉杯到御花園采集吸收天地之靈氣的晨露,再混合上她們各自的經血,煉成舉世無雙的“紅鉛”藥丸,以供嘉靖帝服用。
嘉靖這邊倒是極爽了,可是成百上千的宮女卻日夜飽受折磨。最終,在精神與肉體的雙重壓力下,宮女要與嘉靖皇帝同歸于盡。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趁著嘉靖帝做完法事后到寵妃曹氏宮中歇息,長期飽受折磨的宮女楊金英、邢翠蓮、陳菊花等16人悄悄摸入皇帝的寢宮,掏出繩子,一把將正在熟睡的嘉靖帝死死勒住。由于事發突然,再加上沒有前期的作案預演,復仇的宮女們顯得十分緊張。慌亂間,宮女們不慎將套住嘉靖帝脖子上的繩索,打成了死結,拉了半天,皇帝也無法斷氣。
盡管嘉靖帝經此一劫后,徹底搬入南苑居住,但補腎益陽的那股子“歪風邪氣”卻遠沒有在大明宮廷中熄滅。繼宮婢之變后,遷入南苑繼續煉丹修仙的嘉靖帝,向天下頒詔,征集名醫靈藥。
先前建議皇帝服用紅鉛丸的方士邵元節、陶仲文等又將道家典籍《云笈七簽》中所記載的“老君益壽散”進行重新調配,制成了新的仙藥獻給嘉靖帝。此仙藥爾后得名“龜齡集”,意為如烏龜般長壽,并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這則新的宮廷補腎秘方,除了采用以往常用的溫陽補腎類中藥外,還多加了一味產婦的“人乳”。使用者僅需將此“仙藥”配合黃酒一起服用,即可達到“渾身燥熱,百竅通和,丹田溫暖,痿陽立興”的功效。
在這副補益良方的振奮下,清朝的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撐起了中國封建帝王服用丹藥的末日余暉。
之后,一個冒著生命危險補腎壯陽的時代,遽然消逝。
參考文獻:
[元]忽思慧:《飲膳正要》,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
謝廷玉:《五石散何以成為神藥》,《文史雜志》,2019年第1期
王寧、張惠偉:《秋石考》,《中成藥》,1995年第8期
孔令清、李鳴鏑:《中醫方劑“五子衍宗丸”組方的歷史源流》,《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9年第1期
龐保珍、龐清洋等:《中國養生丹藥龜齡集研究》,《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年第10期
高夕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