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羞其家室,出則愧對其知友州里①。惟②其所以不得之故,則狗惡③也。欲得良狗,則家貧無以④。於是還疾⑤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有以⑥求良狗,狗良則數得獸矣,田獵之獲常過人矣。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⑦。
注釋
- 知友州里:知友,知心朋友。州里,指同鄉的人。
- 惟:思考。
- 惡:壞,不好。
- 無以:表示沒有什么可以拿來,無從。
- 疾:努力,盡力。
- 有以:表示具有某種條件。
- 盡然:全都如此。
譯文
齊國有個愛好打獵的人,花費了很長時間也沒有獵到野獸。他在家愧對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對鄰里朋友。他思索自己打不到獵物的原因,是因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條好狗,但是家里貧窮買不起。于是他回到家里努力耕作。努力耕作家里就富了起來,家里富足了就有錢可以買好狗,狗好了就屢屢獵到野獸,打措的收獲經常超過別人。不只是打獵,各種事情也全都如此。

文言知識

說“疾”:“疾”的字形象人腋下中箭,本義是“受兵傷”,后泛指疾病,如“諱疾忌醫”。
“疾”在文言文中還有以下常見釋義。
- 指“痛,痛苦,困苦”。如“疾首蹙額”,“疾苦”。
- 指“缺點,毛病”。如《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指“厭惡,憎恨”。如“疾惡如仇”,“憤世疾邪”。
- 指“快速,急速”。如“疾如旋踵”,“奮筆疾書”,“手疾眼快”。
- 指“盡力,努力”。如上文中的“於是還疾耕”。
- 指“妒忌”,同“嫉”。如《孫子吳起列傳》:“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
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貴當》
啟發與借鑒

狗“良”和“惡”的不同,所導致的結果天差地別,這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事,如果想要獲得理想的效果,努力是必要的條件,但是更需要做足準備,抓住事物的關鍵。否則,美好的愿望終究難以變為現實。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