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曾經紅色的帝國,卻因農業的崩潰而解體,農業的落后,也成為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說到蘇聯的農業,你可知道蘇聯農業有多慘?蘇聯初期,就面臨農業落后的局面。當時蘇聯的農業有多落后?50年代時,蘇聯的糧食產量只相當于1913年的水平。單位面積產量,也只是歐洲國家平均產量的1/3。面對這種落后的局面,剛上臺的赫魯曉夫領導層,也認識到蘇聯農業的情況,對蘇聯農業的改革勢在必行。
在赫魯曉夫的報告,《關于進一步發展蘇聯農業的措施》中,里面提到了解決蘇聯農業的措施。在他看來,想要解決蘇聯農業困境,唯一的辦法就是發展畜牧業,畜牧業能否發展,關鍵是飼料能否得到充足的保障。而玉米就是最好的飼料。為此,赫魯曉夫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玉米運動,在蘇聯大規模種植玉米。
為了推廣玉米,赫魯曉夫經常下基層查看,對一些不積極種植玉米的官員,赫魯曉夫都會不滿。在他的堅持和努力下,蘇聯在1953年,玉米種植面積只有350萬公頃,到1962年時,達到3700萬公頃,增加了十倍多。在這場運動中,蘇聯還出現一股玉米熱,甚至出現玉米研究所,專門研究玉米的。
赫魯曉夫轟轟烈烈的搞玉米運動,結果有多慘?盡管蘇聯如此大張旗鼓的搞玉米種植,但是,沒有出現高產的預期效果,許多地方還出現減產,甚至一無所獲。耕種面積是增加了,但玉米的產量并沒有達到理想的結果。在1963年中,有62%的玉米種植面積,竟然顆粒無收。這表明赫魯曉夫的玉米運動是失敗的。而這失敗的原因有:
1:蘇聯大部分地區,并不適合種植玉米。根據玉米的生長環境,溫度6到10度,屬于發芽慢,16到21度,發芽旺盛,而最適合的溫度是28到35度。由此可見,蘇聯大部分領土的溫度,都達不到最適合的溫度,即使達到之后,變冷速度更快,不利于玉米的生長。除了烏克蘭和俄國的南部外,其他都是嚴寒地帶,日照時間短,氣溫不足,這都影響到玉米的生長速度。
2:農民的支持力度有限。原本生活在本地的農民,他們一直種植小麥等耐寒的農作物,突然要他們改種玉米,他們是不情愿的。他們不了解玉米的習性,卻被強制種植,肯定是不愿的。加上赫魯曉夫對不積極種植玉米的官員,都會采取謾罵,和撤銷職位來表達他的不滿,這些也導致廣大農民,并不支持種植玉米。特別是看到玉米的收成后,他們從心里更加抵觸。
3:赫魯曉夫做事專斷,沒有實事求是。相比起其他原因,赫魯曉夫的盲目樂觀,讓他陷入輿論的泥潭。沒有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就大規模地推廣玉米種植,沒有根據蘇聯國內的情況來分析,沒有實事求是的探索,最終走上了這一條錯誤的道路。想要解決蘇聯的農業問題,還要通過各種方法來解決。而赫魯曉夫走得太快,他更想成為一個偉大的領導者。
4:自然災害的影響。玉米運動失敗的原因,離不開自然災害的影響。從1961年開始,蘇聯連續干旱幾年,到1963年,干旱地區不斷擴大,情況最為嚴重,這導致玉米的產量大幅度減少,最終宣告這場玉米運動,以失敗告終。因此,盲目地擴大種植規模,始終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經過這些原因,赫魯曉夫的玉米運動,再怎么努力,依舊會失敗。蘇聯農業落后的局面,始終沒有得到改變。而農業也拖了蘇聯的后腿,但石油卻成為蘇聯的另一法寶。蘇聯不斷擴大石油的開采量,用石油創造了大量的財富。這才讓蘇聯有資本繼續與美國爭霸。但蘇聯的農業問題沒有解決,始終是隱患。對底層百姓來說,吃不飽不鬧事才怪。在蘇聯解體后,許多國家面臨的局面,就是改變原有的農業弊端,重新發展農業,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可見,實事求是,根據國家的國情,探索一條正確的道路是多么重要。
高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