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小學是人生第一階段的起跑線,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34;別人家的孩子&34;,但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遇見各類的問題,一顆參天大樹不是自行長成的,它需要陽光、氧氣、和水。而孩子也一樣,需要愛和教育。
那么,教育是干什么的?老百姓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讀書,這就是關鍵;引導學生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太過于“著急”,孩子本該貪玩的年紀,每天卻要面對補不完的課,這種焦急,完全貫穿于中國大部分的家庭。
現在,我們要恢復教育常識,就是要重新營造讀書的氣氛和環境。
第一、就是要讓孩子們體會教育和學習的樂趣
不要再“以量”取勝了,家長們也不要再去“攀比”,不要盲目地去追崇補課和學藝術,所帶來的“成就感”,要問自己的孩子,他想要學習什么,他的樂趣是什么,試問讓你去學一個自己并不喜歡的“課程”,自己會開心嗎?在課程中,老師也不要“死板的教學”,教育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不一定要時刻嚴肅,讓孩子們暢所欲見,一起討論,豈不是更好。
一個讓孩子害怕的老師,是可以壓住課堂,做到鴉雀無聲,但是,一旦這樣,孩子有什么樣的問題,還敢大膽地提出來嗎?倒不如和孩子們做“朋友”一起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
一個讓孩子敬畏又敢于接近的教師,才是一個相對成功的老師,老師的角色并不是一個“嚴”字打天下,這里的“嚴”,更多包含了對孩子的負責,而不是不茍言笑。
第二、就是讓孩子勞逸結合,不要因為成績單不理想,就一痛打罵
優秀的孩子都是夸出來的,不是罵出來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孩子與成人的不同在于,不僅僅是心智的成熟度和年齡的不同,更因為他們有更多允許犯錯誤的機會,當然,這些錯誤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可以被原諒。
如果經常責備一個孩子,長時間下去,這個孩子會變得沒有主見,甚至自卑,因為,即使是孩子,也是需要“面子”的,也是需要被認可被鼓勵,不能因為,“他只是個孩子,他懂什么”,而忽略孩子敏感脆弱的內心。
第一、學習應該是樂趣,而不是任務
學習氛圍事關重要,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的家長,為了“學區房”而變成了房奴,那么,孩子最需要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學習氛圍呢?難道,一個學校把所有的孩子都變成了“學霸”,才是成功的嗎?提高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全面發展”,不能因為升學率,學校的名譽,就讓孩子們“死讀書”,而是要在讀書的中找到樂趣,讓學習變成一種能力,更要變成,一種快樂。
第二、一個快樂健康的童年比一份滿意的成績單更重要
童年時期的孩子,他這個階段就是有好奇心,就是學習的欲望,本身就有這個欲望,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對知識的渴望給發掘出來。
一個人的童年有沒有美好的記憶,對他的一生影響是很大的,有那么一句話“快樂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的不開心,而悲慘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在二十年以后,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除了書本上的知識,就是因為哪兒件事挨了打,應當讓他們回憶起小的時候,還當有“童年的紙飛機”和有趣的課堂時光。
筆者寄語:學習就像一個人在爬山,而且是一個漫長的路程,也許會遇見陰天或者下雨,也許烈日炎炎。如果,我們背上重重的行囊,會越爬越慢,如果我們心里總是想要達到頂峰,會錯過遠處的風景。我們只有放松心態,享受爬山的過程,才能在不知不覺中達到頂峰,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們的孩子也一樣,只有讓他們覺得學習是一件有趣而輕松的事情,而不是負擔,他們才會越來越棒,不知不覺實現自己的理想。
那么,你覺得怎樣的教育才是對孩子最有益的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不妥,聯系速刪)如果你對本文感興趣,歡迎點贊分享!
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