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昨日,一條熱搜迅速火了起來。
起因源于一名名叫@是空白a-的網友,發了一篇令人“大跌眼鏡”的帖子。
↓↓↓
很快網友對這個帖子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照搬其句式戲謔嘲諷的,有較真質疑其所言的真假的,好不“熱鬧”。
雖說不久后,看到網友們的紛紛留言與質疑,發帖人很快就刪了帖子。然而,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原貼雖然刪除了,但是圖已被不少網友保存了下來,依舊在被討論與傳播。
OK,來吧,看看這個帖子都說了些啥。
1.
這個網友,開篇就來了句
“既然提到privilege,那我就來說說我的高傲在哪。”
乍一看,喲,又是提到“privilege”,又提到“高傲”,似乎有點牛的樣子;然而你再看看,就會發現,這句話可是前后承接的,意思就是說:她的高傲,與“privilege”強相關,甚至可以說幾乎來源于她所能接觸到和擁有的“privilege”。
或許,她還不知道,當她像這樣思考、說出這樣一句話來的時候,實際上,她已經沒有資格自詡“高傲”了。
她的無知與傲慢只讓她顯得可憐,有什么資格高傲呢?
作為新生代的年輕人,她是學有所成、才華橫溢、出類拔萃、成績斐然,還是聰慧過人、勤勞勇敢、創造能力極強,還是品格高尚、有口皆碑、處處助人、對社會有益的善舉不勝枚舉功勛顯著,還是志向高遠、為國為民、立志并一直在為國為民為讓世界變得更好而奮斗了?
我們可以看到,她字里行間所吹噓的“高傲”,其來源并非自身的優秀、奮斗、沉淀、價值與貢獻,而是來源于所謂靠前輩、靠家人、靠地域優勢、靠運氣等外在因素凝結成的“privilege”現象,這是徹徹底底內心自卑。
一個連“自信”是何意都不懂的人,連一個人自信心的來源當源自何處都不明白的人,卻自詡“高傲”,這是個笑話。
2.
接下來她又說的是——你們不是在談什么“特權”嗎?那,我在夏令營認識一個清華附中國際班的妹妹,由于她“雙國籍”,可以“直升清華”,但是人家妹妹要自己考央戲,于是我們就勸她“直升清華有什么不好?還不用高考,你進了清華,將來我還要靠你呢!”,你們看,我們都沒有嫉妒她有些“凡爾賽”、也沒有嫉妒她有什么特權,由此,“寫到這里,我的高傲已經盡數體現了”。
emm...網紅句式應運而生。
先來看看各方粉絲甚至官媒怎么在玩梗的吧:
不得不說,網友真的智慧且有才。
沒有什么被戲謔回去更高明的反戲謔方法了。
好了,再說回正題。所謂的尊重與沒有嫉妒一個認識的妹妹的考學擇校特權,這就是她所謂的“高傲”,就是她所謂的“特權讓她學會的善良”了。
一方面,她自身很可能不是什么權貴,而只是依附與利用了這個“權貴妹妹”來講話題;另一方面,在她的認知里,特權是不需要被質疑被努力平權工作來慢慢平掉的,而是該默不作聲裝沒聽見甚至是追捧的,并且她將這種“裝沒聽見”、無視當做是“善”。
她一定是沒有聽說過“子路受牛”的故事。真正的善良,絕不是單一看一件事情的表面與好壞本身,一定都是理性的、是考慮事情背后的因果鏈條與長久影響的。
她在博文中公開透露那個妹妹因“雙國籍”而享受的擇校特權,的確就引來不少懂法人士的發聲與質疑,指出如果這是真則屬于違法行為。
很快,清華大學也對此做出了回應:雙國籍一直都沒有且不合法。
可見,這孩子所拿來吹噓的東西,可能本身就是不實信息;而且是不被認可、不被法律允許的行為事實。
能輕易拿這樣的信息出來炫耀彰顯特權和優越感的孩子,的確很難令人相信可以代表“清華附中”學生圈的教學水平和平均素質。
我們也愿意去相信,她不是也不該是那樣優越的教育環境里多數孩子的典型。她“應該”是個另類,所處的教育環境可稱得上“privilege”式的優越,但自身的價值觀、思想、素養卻是連一個普通成長環境下善良的、質樸的、價值觀正的孩子都不如。
極有可能,她與所處環境對她的成長期待相比,還差得遠。更優越的教育環境一定對孩子有著更好的成長、成才的期望,而她,言行透露出來的素質似乎有些辜負了。
3.
黨的100周年加五四青年節獻禮大片《覺醒年代》,應該不少人看過吧。
“讓咱們都去北大上學,那咱們可就前途無量了”。
答案我們都知道的。那個年代前途無量的人里面,沒有他們。歷史里沒有他們的功績與姓名,無人記得他們。
哪個年代還沒幾個像發那個帖子的博主一樣思想“油膩”的年輕人?
誰說把你扔進權貴圈子里你就變權貴?誰說把你扔進文化人圈子里你就一定有文化?誰說只要你周圍大部分人都很優秀很有前途你就有資格覺得自己一定也很優秀很有前途?
《覺醒年代》里的這些指望靠上好大學往自己臉上貼金、為自己謀好前途、為己謀利的這些個大學生,emm,你不能說他們“錯”,畢竟每個人有選擇自己人生方向的自由;但是呢,將他們和劇中愛國為國、為了民族存亡和振興、不惜豁出去命和小我前途去拼命奮斗的黨的創始人們、各路愛國人士相比,實在是不太配放在一起比。
前者胸懷天下,能為家國大義放棄小家放棄小我,寧可舍身也要奮斗!后者呢,眼里只有一個自己。
前者何有資格談什么高尚,而后者,我們都知道,他們皆是英雄與偉人!我們能有今天的振興和幸福生活,都得益于這些有志先烈們的大志、堅韌與付出。
100年前,如此。100年后,一樣如此。
那些隱姓埋名功績卓越的緝毒警察們沒有“高傲”,防洪、救火、抗疫勇敢獻身收獲全國人的敬佩的消防、醫護英雄們沒有“高傲”,讓大家都能吃飽飯再無糧食憂慮的科學家袁隆平爺爺沒有“高傲”,創造“中國速度”的基建狂魔各路工程師們沒有“高傲”……一個受前輩功績照拂、衣食無憂、提供著良好的教育環境、最重要的階段性任務是“學習”的學生,在那談“自己很高傲”。
蓋一嘩眾取寵的小丑爾。
4.
既然自己所深處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比很多還未發達起來的貧困地區、甚至是一二線城市的孩子都要好,那么自己應該知道,自己應該成長地比這些資源較自己差很多的孩子們更好,才算是沒有辜負這樣的環境;
而不是抱著“嗯我的環境更好,所以我可以少費點力氣可以好好享受這樣的優越環境、甚至我可以利用所處的環境秀優越彰顯自己了不起”這樣的心態。
畢竟,現在的安穩世界,現在不愁吃穿甚至可能還比較優越的生活環境,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因前人的英勇奮斗、甚至是拼命犧牲而換來的。有何理由不感恩不珍惜???
即便你的家庭你的父輩富甲一方,你也當飲水思源,想想如果沒有安穩的國度基礎沒有良好的法度、經濟制度基礎,何來的機會變得富裕?
哪怕是如今這樣言論更為自由與開放性的社會,年輕人,也應該努力往積極的、向上的、善良的、陽光的方向去成長。
而不是被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洗腦,玩物喪志、盲目攀比,乍一看一臉傲嬌姿態,仔細一探腦袋空空、才技空空、抱負膽識空空。
一個人如果真的善良,就不會說出“在有特權的環境里學會了善良”這樣的話。
說這樣的話時,可曾想過身在貧苦地區或家庭的孩子們的感受?難道不幸出身貧苦,他們的善良就無處生長了?不。自古以來,咱們就提倡“性本善”的。善良不需要條件,只是一種人格特征和生存方法的選擇。
另外,在新中國吹捧什么“privilege”,真的不怕開創這新國情的革命先烈們氣得爬起來揍你們人???
我國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歷經過多少次不徹底或徹底的改革或革命、歷經了多少年,真正推翻他們達到成果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有多不容易多艱難,了解嗎?學過歷史嗎?這哪一座大山不是推崇某些人引以為傲的“特權”?被帝國主義殖民、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自家門口被帝國踐踏;封建社會里王侯為尊、其他的皆為奴見面要跪沒有平等人權、男尊女卑女性沒有社會地位;官僚資本主義唯利是圖、壓迫貧民、擾亂經濟胡亂斂財。怎么,好不容易生在如今這樣進步太多、太平太多的時代,某些人反而還很向往“軍國主義特權”、“封建皇權”、“官僚資本壟斷剝削”這類特權?
于國,先富后富這是國策,只能一步步來;于家于個人,所處地域、家庭、環境的好壞,一部分取決于運氣和既定客觀條件,無法完全平等的因素千千萬萬,但別忘了,生而為人,我們最大的條件,還有一部分源于我們自身、在于“主觀能動性”。
與其去攀比,去抱怨或是炫耀環境的惡劣或優越,不如多關注關注自身的成長,用自己的智慧與努力去改善、縮小尚且不平均的貧富差距,去讓這個世界因為我輩變得更好。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脫穎而出,成就大事”。
共勉。
高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