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出生在上世紀的中國人,大多聽過豐田這句經典的廣告語,“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有沒有豐田車我不知道,但是前半句“車到山前必有路”卻是如此朗朗上口,在很多人處于困境中的時候總被屢屢提及,進而無數次得激勵了大家。
這句話大概出自陸游那首著名的《游山西村》,其中有一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先提到萬重山水的阻隔,好似已跌入走投無路的困境中,突然又以柳暗花明的出現來道出,前面并非盡頭,希望就在轉角。
當我們或多或少,在人生的經歷中,體驗過這種“車到山前必有路”的狀況之后,就會很自然產生一種認知,那就是,要勇于去挑戰,遇到困境不要怕,或許對于未來可能產生的危機我們還想不出對策,但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在那個最危急的時刻,我們總是能找出活下來的辦法的。
這顯然是非常積極的想法,它鼓勵我們敢于試錯,敢于挑戰未知,敢于去突破前人所未曾抵達的地方……當我們在挑戰中一次次面臨挫折和失敗,那么往往可以從這句話中汲取能量——不要害怕未知的領域,要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走到那一步,身臨險境,就能想出對策。
這種想法一旦固化下來,就會向著兩個方向發展,其一就是成為某種惰性的解釋,最典型的情況大家再熟悉不過,那就是“拖延”的場景——在周一的例會上,布置任務要求下周一提交給領導一份新方案,想想還早,于是就各種耽誤,直到周五還沒有動筆,心里一邊想著“車到山前必有路”,一邊時間就來到了周末,于是你開始著急,但是又被各種瑣事打亂了節奏,直到周日深夜才勉強搞出了一稿,你覺得并不十分滿意,體現不出自己的水平,但是無奈時間有限,只好匆匆交稿應付差事再說。
本來車子可以開得游刃有余,但是你偏偏要把它開到山前,而且是個死胡同,臨到頭來,只好亂開一氣,好好的事情被辦糟,看似拜“車到山前必有路”的理念所賜,實則是對之的曲解,車到山前,必須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如果明明有的是寬敞大道,卻偏偏不去走,非得拖拖拉拉,最后被逼到險境,這是一種極其消極的行為模式,與原本要表達的意思顯然矛盾,只是被人借用過來做借口而已。
其二就比較麻煩了,有些人并非是拖延,而是因為自己的執念,來到了險境,結果怎么都走不出去。
這就很麻煩了,因為誰也不知道,她所堅持的,究竟是頑固的執念,還是必勝的信念,得結果來證明,但是等到結果發生,黃花菜都涼了,對于當下的行動,也毫無指導意義啊。
現實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人,根本沒有創業的才能,卻從好好的工作崗位上裸辭出來,然后殺入創業大潮中,結果花完了積蓄,還不收手,抱著“車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想辦法借錢繼續往下走,卻總是不成樣子,錢掙不進來,曾經的理念也都飛到了九霄云外,每天所想的就是怎么活下去,可是現實偏偏就是開大玩笑,到了絕境之后,竟沒有了出路。
結局就十分可悲了,由于沒有了退路,很多人可能就此背負一輩子的債務,終日沒法抬頭,也有人鋌而走險,走上歧途也不是沒有可能。
車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竟然也是如此害人,令人心驚。
稍微復盤一下就會發現,車到山前到底有沒有路,并非取決于你是否身處險境,而是在于你是否做出了充足的準備,如果缺乏準備,就冒然往前開,等待的八成不是出路,而是決然地死路一條。
置之死地,未必可以后生,讓你生存下來的,不是死地,而是你的能力、你的準備、你的資源,甚至還有一點點的運氣。
大家共勉之。
張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