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從古至今,自然的變化就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心理。這種影響滲透到古典詩詞創作中,便有了我們熟知的“傷春”和“悲秋”兩大主題。不過無論是“傷春”還是“悲秋”,它們其實都體現了古代文人對生命短促、美好事物易逝,個人抱負難以實現的哀傷和苦悶。
譬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便是宋代詞人晏殊筆下很經典的一首傷春詞。在這首詞中,晏殊便是巧借了眼前景物,表達了對生命短促、美好事物易逝的哀傷。值得一提的是,詞中晏殊在表達這種哀傷的同時,還給了人們一種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首先,詞的開篇兩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意思是說,填一首新詞,喝一杯美酒,天氣和亭臺都和去年一樣。如果單從這兩句來看,晏殊似乎是十分享受這種宴飲涵詠之樂的,它不禁讓人想起晏殊的一個稱呼,所謂的“太平宰相”。
不過緊接著的一句設問“夕陽西下幾時回?”,卻引出了晏殊的傷春之情。它的意思是說,太陽向西方落下后,什么時候才會回來呢?顯而易見,晏殊這是因為夕陽西下的眼前景,觸發了對生命短促、美好事物易逝的哀傷,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企盼。
但在接下來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中,晏殊卻自己給這個企盼做了否定。即百花的凋落,春天的消逝,它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好在隨后晏殊就賦予了新的希望,“似曾相識燕歸來”,好像曾經認識的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也就是說,生命的短促、美好事物的易逝是人無法改變的,但好在它們消逝的同時,就會有美好事物再現。
也正是因為有著這層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歷來為人稱道。當然,這兩句本身還是一對絕妙的對偶句,正如明代文學家楊慎在《詞品》中說的,“無可奈何二語工麗,天然奇偶”一樣。而晏殊在經歷了內心情緒的起伏變化后,最終選擇了“小園香徑獨徘徊”,即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
顯然,晏殊到最后還是“傷春”的情緒多上一層。因此,從整首詞來看,它的情調是低沉傷感的。好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給予了我們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晏殊的這番感悟是極為準確的。
很多時候特別流連的美好事物,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它離我們而去。而就在我們為此傷心難過時,卻發現不知何時身邊又有了新的美好事物。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珍惜當下所擁有的。總的來說,《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是晏殊很經典的一首傷春詞,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歷來為人稱道。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高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