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還時常記得小的時候,姥姥常常拿著一把蒲扇坐在門口的躺椅上,看著天空乘涼,躺椅一晃一晃,姥姥口中念念有詞跟我說:“朝霞雨,晚霞晴,明天要下雨咧!”
兒時的我從來不懂,看個晚霞還能看出是雨是晴?可是,外婆還總是能說對。長大后真正學了知識了,才不得不佩服這從古流傳至今的諺語,竟然還真的有些道理。
“燕子低飛”:在大雨來臨前,氣壓降低,空氣是濕潤的,含有大量的水汽,各種小昆蟲的翅膀上也會沾上水汽,沾上水汽的翅膀變重,這些昆蟲自然飛不高。而燕子是吃昆蟲的,為了能夠吃到昆蟲只能低飛來捕捉。“蛇過道”:蛇一般居住在水源充足、陰暗潮濕的洞里,同樣因為大雨來臨前的低氣壓,穴內濕氣比平常更重,蛇在洞里待不住,就會出來透透氣。
鉤鉤云,學名叫鉤卷云,鉤卷云不像一般的云是一朵一朵的,而是呈絲縷狀分散排列,鉤卷云一頭帶有小鉤,另一頭會像小尾巴似的拖著。鉤卷云大多數出現在暖鋒面和低氣壓前面,鉤卷云出現后,慢慢就會出現高積云和低云,一般來說,高積云和低云的出現,則表示要下雨了。因此鉤卷云出現,就是預示著好天氣要變壞了。
霞,是日出日落前后,太陽光透過大氣層被大量的空氣分子散射所形成的。而天氣的運行系統是從西向東運動,出現朝霞,說明空氣中水汽較重,氣壓較低,另外早晨的溫度是從低到高的,也會導致大氣層對流不穩定,因此很有可能要下雨。反之,出現晚霞則說明空氣比較干燥,天氣晴好,而且太陽下山,大氣層較穩定,對流較弱,不容易出現流云,天氣自然是轉好的。
眾所周知,雨是由烏云形成的,下雨天頭頂烏云密布,空氣中的塵埃、顆粒都漂浮在上空中,致使我們看到的天都是灰蒙蒙的,能見度低,而平視的能見度更好,因此能看到與地平線平行之處比較亮。天氣即將好轉時,空氣中的塵埃、顆粒趨于穩定下沉,烏云散去,能見度更高,頭頂上自然而然能看到光亮,而雨也不會下了。
此種現象多半出現在夏季,因為夏天貼近地面的空氣因溫度較高而往上升,相對的高空的空氣溫度較低,致使因高溫升到高空的空氣冷卻,冷卻后的空氣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凝積成云,又因對流運動的持續發展,變成積雨云。
積雨云中的冰晶之間相互碰撞、摩擦產生電流,也就形成了我們所能見到聽到的電閃雷鳴和雷雨。而雷雨所產生的雨量,自然比不上因為鋒面和地形所產生的雨量。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
在正常的晴朗的天氣下,空氣中的水分子極少,因此是不容易出現霧氣的,如果出現了霧氣,則說明有冷空氣侵襲而來,冷空氣會使得晴朗的天氣溫度降低,溫度降低就會形成水汽,當水汽與空氣中的塵埃融合,就會形成霧,因此久晴的天氣出現霧,說明冷空氣襲來,快要降溫和下雨了。
反之,如果久雨久陰的天氣里突然出現了霧,則說明天氣即將變好,氣溫升高,地面的水分被蒸發到空氣中,再等太陽出來溫度升高,將形成的霧蒸發,天氣就會轉晴了。
這些都是我們常見的天氣諺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并沒有專門的依據和經過考據的科學實踐,這些都是他們在長期的積累和觀察中總結出來的,并一代一代流傳至今,雖然有些諺語還是有待考究,但是大部分經過后來的科學證明,也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自然上搜索
高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