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魎chī mèi wǎng liǎng,出于《左轉·宣公三年》,原指古代傳說中的鬼怪,其近義詞為妖魔鬼怪?,F在一般指代各種各樣的壞人。古代,由于人們的認識所限以及科學文化落后,老百姓進入山川湖海時,會遇到一些長相奇特、威脅人類的動物,人們感到很害怕,稱這些動物為魑魅魍魎。
魑魅魍魎,并不是按字拆解為四種妖怪:“魑”、“魅”、“魍”和“魎”,而是拆解為三種妖怪:“魑”、“魅”和“魍魎”。魑指一種生活在山林中的鬼怪,象龍其毛為黃色,力氣較大,常晝伏夜出害人,稱為山鬼;魅指善于變化、迷惑人心智的妖精,給人帶來禍害,稱為女妖;魍魎指一種生活在江河中的鬼怪,在水中力氣較大,長相象人,稱為水鬼。
好了,知道了這些,今天的人們就懂得了古代華夏民族造詞的初衷。相比遠古時代,21世紀的今天,人類不斷地探索大自然、不斷地學習,取得了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按照資料查閱和個人的認知,筆者認為:魑大概對應現在的一種動物“山魈”,魍魎大概對應現在的一種動物“水獺(水猴子)”。
- 魑——山魈,從魈字上看,帶有“鬼”字旁,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頭大而長,鼻骨兩側各有1塊骨質突起,其上有縱向排列的脊狀突起,其間為溝,外被綠色皮膚,脊間鮮紅色,頜下有一撮山羊胡子,身上的毛為褐色,腹部為黃褐色。雜食性,通常吃植物、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性格暴躁,兇猛好斗,牙齒長而尖銳,爪子鋒利,臂力是普通成人的3倍左右,智商較高。



- 魍魎——水獺(水猴子),民間稱為水鬼,水獅鬼,落尸鬼。生活在有水的大江大河,偏遠的山塘水庫,水性好,善潛水隱藏,一口氣能潛水大約10分鐘,一般在水里捕食,有時也會上岸,當他餓得慌時會上岸捕食,在路上行走時,肚皮緊貼地面,肢體短小,爬行費力,記憶力極強。其頭部扁平寬闊,眼、耳均小,連鼻孔和耳內有小圓瓣,潛水時能關閉,在水中力氣很大,是成人的幾倍,所以在水中一旦被他抱住便有生命危險,四肢的爪長而較稅利,趾間有蹼。體毛長,富有光澤,尾毛長密。



大自然無比神秘,人類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類只有不斷探索自然,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才能破解疑惑;只有不斷學習,相信科學,才能解開更多之謎。人類的生活才能更灑脫,不會有思想包袱,精神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