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三 誦讀下列句子,體會加點詞所表達的語氣。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語氣,指人物說話時的口氣,即說話人對所說的事表現的態度、情緒。“邪、耳、乎”都是文言句末語氣助詞,除此,還有“耶、也、矣、已、夫、哉、焉、為、與(歟)&34;等。同一個語氣詞可以表示不同的語氣,文言句末語氣詞所表達的語氣,同現代漢語一樣,也有如下四種:
一、表示陳述語氣:“也、矣、焉、耳、爾”等,可譯為“了、啦”或不譯。
1、表示確定,肯定語氣
⑴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誡子書》)
譯文: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是需要不斷學習的。
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譯文:博覽群書廣泛學習,并且堅定志向,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河中石獸》)
譯文:(石獸)埋沒于沙中越沉越深罷了。
2、表示判斷語氣
(1)蓮,花之君子也。(《愛蓮說》)
譯文:蓮,是花中的君子。
(2)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桃花源記》)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隱士。
(3)此亡秦之續耳。(《鴻門宴》)
譯文:這是已經滅亡的秦朝的后續罷了。(耳:表判斷)
3、表示限制語氣
文言中的“耳、爾”是“而已”的合音,主要表限止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罷了”;文言文中的限止語氣表示事實止于這種情況。一般可譯為“了”或“啦”。
(1)地,積塊耳。(《杞人憂天》)
譯文:地,不過是聚集的土塊罷了。
(2)無他,但手熟爾。/我亦無他,惟手熟爾。(《賣油翁》)
譯文:沒有別的(奧妙),只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不過手熟罷了。(熟:熟練。爾:同“耳”,罷了。但、惟:只,不過。)
(3)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孫權勸學》)
譯文: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
(4)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同學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不過是和他開玩笑罷了。
注: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吳郡常熟(今江蘇省常熟虞山鎮)人。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七十二賢”中唯一的南方弟子,人稱“南方夫子”】
二、表疑問或反問語氣:“乎、與(歟)、邪(耶)、焉、也、為等,可譯為“嗎、呢、吧”等。例如:
1、表示疑問語氣
(1)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譯文:和朋友交往是否講誠信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2)其真無馬邪?(《馬說》)
譯文: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譯文:現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們就是魚和肉,還告辭什么呢?
(4)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趙王哪里會因為一塊璧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呢?
2、表示反問語氣
⑴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譯文: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表示委婉的反問)
(2)沿河求之,不亦顛乎?(《河中石獸》)
譯文:順流而下尋找石獸,不是顛倒了嗎?
(3)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孫權勸學》)
譯文: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傳授經書的學官嗎?(邪,yé,同“耶”)
(4)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勸學》)
譯文:長兄怎么知曉事情這么晚啊!
(5)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
譯文:沛公不先攻破關中,您怎么能輕易入關呢?
三、表祈使的語氣詞:“矣、乎、與、邪(耶)”等,可譯為“吧”或不譯。
(1)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我們還是回去吧!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譯文:希望您(向項王)詳細說明我是不敢背棄他的恩德的。(倍,同“背”,背棄)
4、表感嘆語氣:“哉、也、夫、矣、焉”等,可譯為“啊、呀”或不譯。
⑴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陳太丘與友期行》)
譯文:不是人啊!和人家約定同行,卻丟下我走了。
⑵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譯文:顏回多么有賢德啊!
⑶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譯文: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
(4)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譯文;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譯文:從師求學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
另外,古漢語中的句末語氣詞可以連用。語氣詞連用,他們各自表達特定的語氣,給句子組合成一種復雜的語氣,但語氣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例如:
(1)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一般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么啦。”(已,同“矣”)
(2)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國也》)
譯文;我對于國家,(算是)盡了心啦。
例(1)兩個語氣詞連用,其中“也”表陳述語氣,“已”表限止語氣。語氣重點在“已”,可譯為“了或啦”。例(2)是三個陳述語氣詞連用,加重肯定語氣,語氣重點在“矣”,可譯為“了或啦”。
練習
誦讀下列句子,體會加點詞所表示的語氣。
(1)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狼》)
(2)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3)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
(4)求之地中,不更顛乎?(《河中石獸》)答案
七年級(下)《孫權勸學》作業 (第23頁)答案:
1、邪:表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2、耳:表限制語氣,可譯為“罷了”。
3、乎:表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練習答案:
(1)矣:表示陳述語氣,可譯為“了”;
哉: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可譯為“啊”;
耳: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2)也:陳述語氣,不譯。
(3)矣:表陳述語氣,可譯為“了”。
(4)乎: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劉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