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特約撰稿人:全國錢幣收藏聯(lián)盟副主席牛雙躍先生上文中(你知道嗎?你家的“錢”升值了!(一),關注“多寶笑談”查看置頂文章)筆者介紹了我國第一套至第五套人民幣的市場價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翻箱倒柜,找到心中期待的那張“老錢”,如果沒有也不要緊,這
特約撰稿人:全國錢幣收藏聯(lián)盟副主席牛雙躍先生
上文中(你知道嗎?你家的“錢”升值了!(一),關注“多寶笑談”查看置頂文章)
筆者介紹了我國第一套至第五套人民幣的市場價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翻箱倒柜,找到心中期待的那張“老錢”,如果沒有也不要緊,這篇文章,我將帶著大家繼續(xù)了解那些年我們曾經(jīng)使用過的“老錢”。
外匯兌換券
外匯兌換券(簡稱外匯券)是中國銀行經(jīng)國務院批準,于1980年4月1日開始發(fā)行的一套含外匯價值證明的人民幣代表券,全套共9枚。其中1979年的外匯券有7枚,它們分別是壹角的,圖案為貴州黃果樹瀑布,票面顏色為棕色,票面幅度為48×127毫米;伍角的,圖案為北京天壇公園,票面顏色為藍色,票同幅度為52×134毫米;壹元的,圖案為杭州西湖,票面正面顏色為深綠色,背面為綠色,票同幅度為58×152毫米;伍元的,圖案為黃山風景,票面正面顏色為紅棕色,背面為棕色,票面幅度為62×158毫米;拾元的,圖案為長江三峽,顏色均為藍色,票面幅度為66×164毫米;伍拾元的,圖案為桂林象鼻山,顏色為紫紅色,票面幅度為70×170毫米;壹百元的,圖案為長城,顏色為灰黑色,票面幅度與伍拾元一致。1988年,中國銀行在原有的外匯券基礎上,又增發(fā)了一套88版外匯券,共兩種,分別為伍拾元和壹百元,圖案為桂林山水、萬里長城,顏色分別為灰黑色、藍灰色及綠黑色和灰綠色,票面幅度均為70×170毫米。
外匯券所有券種的背面均無圖案,只印有英文行名和券名及中英文面值和兩種文字的說明:“本券的元與人民幣元等值。本券只限在中國境內指定的范圍內使用。不得掛失。”
由于發(fā)行對象的不同,這套券在設計風格上采用了中國貨幣傳統(tǒng)的邊框式對稱布局;在選題上重點突出了典型的風景名勝;在色彩搭配上更加強調了簡潔明快,民族特色非常濃厚。券面之上“中國銀行”行名則由郭沫若所題。
這套券的發(fā)行不但對我國加強外匯管理、維護國家金融秩序、促進旅游事業(yè)和對外經(jīng)濟 繁榮與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且還極大地方便了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華眷和港澳同胞購買商品的支付。
然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擴大和發(fā)展,商品供應的日益豐富和人民幣與外幣的可自由兌換,外匯兌換券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日漸輕微,1994年11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公告:從1995年1月1日起,外匯兌換券停止在市場上流通。中國銀行負責兌換期截止到1995年6月30日。于是,這套外匯兌換券便退出了市場流通舞臺。但它作為新中國貨幣史上惟一一套由“中國銀行”發(fā)行的貨幣,其巨大的藝術、收藏價值與研究價值自不待言。
目前,這套外匯兌換券退出流通領域已多年,其整套(9枚)的身價也早由最初(面值)的316.60元躍升為現(xiàn)今的4800元左右。
綜觀外匯兌換券被停止收兌之后市場的增值曲線,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一直呈現(xiàn)出一派喜人的躍升趨勢,即使在“九七狂炒”和九八之后郵幣卡市場走向低谷的特殊時期,它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由此可見,外匯兌換券的確是一種堅挺的藏品。
特殊的“八分幣”
所謂“八分幣”,即指1953年版只印有羅馬字冠,而無編號的一分、二分、五分幣。這種紙幣的年號雖為1953年,而實際上卻是中國人民銀行于1981年7月15日印制發(fā)行的。
“八分幣”的冠字采用了羅馬字冠。其10位羅馬記數(shù)符號為:I、II、III、IV、V、VI、VII、VIII、IX、X,分別代表1、2、3、4、5、6、7、8、9、0。其冠字編號則采用了以三字冠為主,兩字冠為輔的編配方法。
在三字冠的排列組合中,定有兩個羅馬字相同(即二同一異),如:I I X或I X I等,而沒有三個羅馬字相同的,如:I I I等,也沒有三個羅馬字都不同的,如 I II III 等。在三字冠的排列順序中,以雙壹為首,雙零為尾。即從I I X開始,直到IX X X結束。之后續(xù)排兩字冠,而兩字冠則以雙零為首,到雙九終止,即從X X開始,按XI、X II……順延,直到IXIX。一分幣有三字冠和兩字冠之分,而二分幣和五分幣只有三字冠。
目前收藏界共發(fā)現(xiàn)了526種“八分幣”。其中一分幣336種,二分幣129種,五分幣61種,總面值為8.99元。
“八分幣”既是世界上最小的整套紙幣,也是世界上整套枚數(shù)最多的紙幣。其時代特征之鮮明、圖案顏色之亮麗、花紋線條之流暢、冠字排列之奇妙、編碼數(shù)量之寵大、發(fā)行區(qū)域之廣泛,在世界貨幣發(fā)行史中都實屬罕見。
關于“八分幣”的種屬至今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由于她的發(fā)行正值第三套人民幣流通之時,所以有人將其歸為三版幣。而更多的人則傾向將其歸屬第二套人民幣,因為這是1953年的版。
筆者認為:“八分幣”就是一套獨立的貨幣。她既是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初城鎮(zhèn)集體、個體經(jīng)濟得到全面恢復和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更是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軌初期的有力見證。
目前,市面上的“八分幣”的市場價值不高,價格基本都是高于面值一分幣0.15元,二分幣0.75元,五分幣3.2元,這與市場存量有關,但是1953年印刷的第二套人民幣(長號碼),其中一分幣高達1000元、二分幣高達150-200元,五分幣超過1000元以上,因此“八分幣”的收藏更注重的是“特殊價值”,而不僅僅是“市場價值”。
“鋼镚兒”的收藏價值
從前有一首兒歌,相信現(xiàn)在的中老年人都會唱:“我在馬路邊,撿了一分錢,送到警察叔叔手里邊……”。這一分錢,就是我們常說的“鋼镚兒”。除一分之外,還有二分和五分面值的,統(tǒng)稱“八分幣”。現(xiàn)在這首兒歌沒人唱了,一分錢掉到地上也很少有人去撿。因為這“鋼镚兒”已經(jīng)不值錢了。但在我幼年的記憶里,這“鋼镚兒”雖小,卻是很值錢的。一分錢能買兩塊地瓜,二分錢能買一根冰棍,三分錢能買一大簸箕西紅柿或茄子,四分錢就能吃一碗麻醬面,一塊錢能買20個雞蛋,才合五分錢一個。那時,“鋼镚兒”幾乎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油鹽醬醋茶的常用錢。現(xiàn)在經(jīng)濟發(fā)達了,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鋼镚兒”漸漸的淡出了商品經(jīng)濟交易。然其做為一種花紋雖相似,但錢徑有大小,年號有區(qū)別,等級有差異,且深深影響了人民生活40余年的“特殊貨幣”,理所當然的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收藏,現(xiàn)在許多人家還“集存”著成盒成袋的“鋼镚兒”。
“鋼镚兒”在收藏界被稱為鋁質硬分幣。1953年,中國人民銀行決定籌備發(fā)行流通硬幣,責成沈陽造幣廠恢復金屬鑄幣生產(chǎn),參與新中國首套流通硬幣的模具制造、合金材質篩選、輔幣系列規(guī)格研究等。1955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生產(chǎn)年號為1955年的鋁質壹分流通硬幣。1957年1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曹菊如簽署通告:“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命令,本行自1957年12月1日發(fā)行金屬分幣(簡稱硬分幣)”。
“鋼镚兒”(硬分幣)有壹分、貳分、伍分三種面值,質地為鋁鎂合金,圓形,邊有直齒。其中壹分幣直徑18毫米,重量0.67克,邊厚1.35毫米,絲齒101個;貳分幣直徑21毫米,重量1.08克,邊厚1.60毫米,絲齒115個;伍份幣直徑24毫米,重量1.60克,邊厚1.80毫米,絲齒123個。整套硬分幣的下面均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國名,背面中央均鐫漢字及阿拉伯數(shù)字面額,外圍鐫裝飾性麥穗圖案和發(fā)行年號。又由于該套硬幣設計鑄造皆起始于1955年,因此,又有“五五硬分幣”之稱。
“鋼镚兒”(硬分幣)是根據(jù)市場貨幣流通需要而發(fā)行的,并不是每一年份都有,特別是1965~1970年,這6年間沒有發(fā)行硬分幣。截止1992年,許多錢幣愛好者收集到的硬分幣計有壹分幣27種、貳分幣26種、伍份幣20種(見附表)。在這套硬分幣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數(shù)幾個年份的硬分幣,由于當年鑄造量極少,只是作為旅游紀念品出售給國外游客,國內市面基本不曾流通,故已成為珍品,其中1979年5分,1980年2分和5分,1981年1分和5分,被收藏愛好者譽為“五大天王”,現(xiàn)在的售價每枚都已達數(shù)百元,甚至千元,且難尋難覓。目前我們在錢幣市場上所見的各種“五大天王”散幣幾乎全是贗品。作偽者常將1984年的真一分、五分幣改刻成1981年的一分、五分幣等,且制作精細,幾可亂真,使收藏者大上其當。
除“五大天王”之外,另外還有一些收藏價值較高的早期“鋼镚兒”。如:1955年一分、五分幣;1956年,一分、二分幣;1957年、1958年一分幣;1959年一分、二分幣;1961年、1963年一分、二分幣等,目前,這些分幣的市場價值分別已達到2元~15元一枚,特別是品相上好的1957年的一分幣,其售價已達40元。
另外,中國人民銀行還曾于1969年設計鑄造過正面圖案相同、背面圖案各異的第二版“硬分幣”。這種第二版“硬分幣”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各種文獻都未有記載,各種場合也從未亮相。
這套第二版“硬分幣”面額為1分、2分和5分,是1969年試鑄的,材質為鋁鎂合金,規(guī)格尺寸和正面圖案(國微和國名)與第一版流通使用的“硬分幣”相同,但背面圖案與第一版的硬分幣迥然不同。而且三枚分幣主圖都不相同。如1分幣圖案為“遵義會議”會址,2分幣圖案是“延安寶塔山”,5分幣圖案是“北京天安門”。在其主圖下文,還陪襯有其他圖案,即1分和2分幣下部設計有數(shù)面旗幟,5分幣下部剛是旗幟與7朵向日葵簇擁著天安門。這三枚分幣背面圖的上方統(tǒng)一設計有光芒四射線條。另外,這套分幣與流通分幣最大的不同處在于并非齒邊,而1分幣邊鑄有五角星,2分幣邊鑄有“兵民是勝利之本”字樣,5分幣鑄有“用毛澤東思想統(tǒng)帥一切”的字樣。不論圖案設計,還是幣上所鑄獨特的文字,都帶有濃郁的時代特征。可能正是這一時代特征太濃而導致了并未正式流通發(fā)行。2001年春在京城的一次拍賣會上亮相的第二版未采用稿試鑄樣“硬分幣”,引起“硬分幣”收藏者的特別關注。其估價為4萬至6萬元。
收藏“鋼镚兒”即要防偽杜假,更要講究品相上乘,另外還要高度注意保管,即要防氧化,又要防磨損。因此,若要收藏一套品相好,個個保真的“鋼镚兒”集全也并非易事。
紙幣的品相和冠字
1、紙品的品相
通常收藏界人們將紙幣的新舊和平整程度稱為“品相”。紙幣的品相雖然可以劃為十等,但是一般到六品就沒有什么收藏價值了。現(xiàn)分述如下:
十品:沒有流通,平整如初
九品:略有折痕,票角堅韌,票面無污染,仍能保持原票的光澤
八品:已經(jīng)流通,折痕稍重,票面有少量污染和色斑,票角有輕度磨圓,但仍堅挺無撕裂痕
七品:多次觸摸流通,票面已污染,并垂軟,邊緣有小裂口,但未延伸到票面圖案
六品:長期流通票角已磨圓,邊緣裂口延伸到圖案,但沒有缺損;票面臟或褪色,但票面圖案細節(jié)仍可辨認;幣垂軟,有中心孔。
2、紙幣的冠字
人民幣紙幣上除了漢字、少數(shù)民族文字、漢語拼音及第四套人民幣主圖上增加的盲文外,還有用以控制各種票券印制數(shù)量和防偽作用的冠號和號碼。
冠,取首之意,冠字也稱“字頭”,即印在票券號碼前的符號,用以表示各種票券和印制數(shù)量的批號。中國歷史上各銀行印制紙幣時,所采用的冠字不盡相同。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的五套人民幣紙幣,前三套均使用兩個或三個不同的羅馬數(shù)字(Ⅰ、Ⅱ、Ⅲ、Ⅳ等)作冠字,第四套人民幣改成兩個相同或不同的漢語拼音字母作冠字,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流通紀念鈔只用一個漢語拼音字母作冠字。
號碼也是表示票券印制數(shù)量的編號,是每一冠字批號中的具體編號,一般采用阿拉伯數(shù)字排列號碼,一票一號,在同一冠字批號中的號碼一般不會出現(xiàn)重復。從鈔票的號碼位數(shù)上可以看出該組冠字所印票券的多寡,即位數(shù)越多,印制數(shù)量越大,反之印制數(shù)量越少。從各套人民幣票券看,人民幣號碼有六位、七位和八位之別。
編者語:寫到這里,關于紙幣收藏這個小系列的內容就結束了,其實內容并不全面,主要描述的還是我們生活當中隨處可見的東西,不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刻意尋找,也是為了讓大家對于紙幣收藏有個初步的認識,后續(xù)我還會陸續(xù)更新一些民俗類收藏的文章,給大家?guī)砀嘞猜剺芬姷膬热荩M蠹叶喽嚓P注與支持,謝謝!
多寶笑談,談笑古今!如有不同觀點,歡迎大家評論交流!
陳楠一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