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都說“亂世藏黃金,盛世玩收藏”。在當今的社會,玩收藏好古玩早已不僅僅是古代達官顯貴們的特權,而是走進尋常百姓家,很多人在業余時間也喜歡去研究研究瓶瓶罐罐,鑒賞鑒賞書畫作品。小小的古玩魅力無窮,真正研究起來的話,不僅僅是藝術的美的享受,更多的
都說“亂世藏黃金,盛世玩收藏”。
在當今的社會,玩收藏好古玩早已不僅僅是古代達官顯貴們的特權,而是走進尋常百姓家,很多人在業余時間也喜歡去研究研究瓶瓶罐罐,鑒賞鑒賞書畫作品。
小小的古玩魅力無窮,真正研究起來的話,不僅僅是藝術的美的享受,更多的是還有隱藏在古董文玩背后厚重的歷史感,讓人深深著迷。
今天要講的這一位就是被古玩深深吸引著迷了一輩子的癡人。
在介紹這個人之前,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這是一個發生在1973年的故事,當時的中國正在興起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就在位于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康家港公社里。
一群年輕人正在面朝黃土背朝天賣力地勞動著,突然一鏟子下去,一個年輕人感覺碰到了一個堅硬的東西,他蹲下用手扒開泥土,赫然發現里面是一個破破爛爛形狀奇怪的罐子。
“這是什么東西?”年輕人舉著罐子問了一圈兒,大家既不知道這是什么,也無人認領,旁邊的一位婦女看這個罐子靈機一動,決定拿回家去喂雞。
這天勞動結束后,這位婦女抱著從地里挖出來的罐子往家里走,突然間她身后跟上來一個13歲的小男孩。
正當她疑惑的時候,只見這個小男孩盯著她手里的罐子,有些緊張地說出了自己的訴求,他想要這個罐子,兩個人討價還價,最終少年用一角錢和兩斤蘋果的高價,從婦女手里買走了這個罐子。
少年抱著罐子,興沖沖地給父母看他抱回來的寶貝,但父母看了一眼,卻皺著眉頭潑了他一盆冷水,在父母眼里,這東西不能吃不能喝,就是個沒用的破爛。
家人的不理解并沒有澆滅這一位少年剛剛燃起的對文物的熱愛,相反正是這個契機,讓他對文物沉迷了一輩子。
他就是今年已經年過六旬的老人劉福學。
劉福學年輕的時候曾經插過隊,后來在佳縣的廣播站、文化館和圖書館都工作過,這樣的工作經歷,讓他和其他的民間收藏者相比,多了一些文化積淀和專業知識的積累。
從1973年開始,他便收集古董,先后收藏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物400件,秦漢時期的文物1000件,宋代前后的瓷器300件,明清瓷器400件。
進入收藏行業48年了,在這48年里他甚至相繼投入了2400萬,藏品估值已經過億。
一位億萬富翁,誰能想到他卻依然需要靠女兒的救濟生活?這里面其實包含著劉福學投身收藏事業40多年的滿足、辛酸和遺憾。
事情還要從開啟了劉福學收藏生涯的那只罐子說起,在后來的研究中,劉福學才知道,他收到的那只罐子學名叫做“三足陶鬲”。
此后的幾年里,他四處搜羅從土里挖出來的陶罐,在自家后院擺滿,一眼望去,就已經蔚為壯觀了。
從那時開始,小小年紀的劉福學就堅定了自己想要成為一名收藏家的志向。
夢想是夢想,現實卻很骨感,劉福學不過是一個出身平凡的老百姓,高中畢業后開始工作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家里的條件確實很難支撐他收藏文物。
不過劉福學從來沒有放棄,他每次發了工資之后,都會叫上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到當地的古玩市場“淘寶”,看看這個,摸摸那個,總能淘到一兩件自己心愛的寶貝。
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成了一個“月光族”,然而年輕的劉福學卻并不在意,和如今的年輕人一樣,沉迷在自己的興趣天地里過著開心的生活。
那個“買買買”的歲月對劉福學而言,確實是他積累的好時候。
在那個年代,很多人對文物沒有概念,既不認識文物,也不會鑒賞文物,很多從土里挖出來的東西不過是大家眼里的破爛,隨手丟棄。
就算有人拿到攤上叫賣,也不過賣得猶如白菜價,劉福學正是用這個好時機,在當年可確實撿了不少“漏”。
年輕的時候自然隨心所欲,但劉福學也會成家立業,娶妻生子,每個月發的工資不交給妻子補貼家用,而是依舊拿出去買這些“破舊古玩”。
漸漸地,妻子實在有些忍無可忍,兩個人也開始發生了爭吵。
妻子是一個普通的持家女人,他既無法理解丈夫追求的熱愛和背后的價值也無法容忍丈夫傾盡家財去追求這些柴米油鹽。
孩子嗷嗷待哺,錢在她看來就應該花在刀刃上,花在腳踏實地的生活里。可是劉福學是一個倔強的人,他依然我行我素,最終的后果也只能是妻離子散。
妻子離開后,劉福學有一段時間陷入了痛苦,但痛苦過后他決定摒棄雜念,一頭扎進了文物世界,收藏了不少引以為傲的文物,也發生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故事。
有一次劉福學去外地探親訪友,偶然碰到了一個農民,從地里挖出來了一個瓷瓶。
劉福學上眼一看就覺得這個瓷瓶絕對非同一般,他上前和老鄉交流,你來我往中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錢,非要把這個瓷瓶買下來。
瓷瓶是到手了,但是劉福學也回不去家了,身無分文,連坐車的錢也沒有。
劉福學也是倔強,他自始至終沒有開口向親友借車票錢,就在當地找了一個工資日結的苦力活,干了兩天之后才攢夠返程的車票,帶著他的寶貝瓶子一起回了家。
過程雖然讓人有些啼笑皆非,也有些坎坷,但是事實證明,劉福學抱回來的這個瓶子還真是一件寶貝,他抱回來的瓶子是一件唐代越窯秘色瓷壺。
秘色瓷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是越窯青瓷中的特制瓷器,秘色瓷的“秘”主要體現在它的保密釉料配方上。
正是因為其保密的釉料配方,才能產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學效果。
秘色瓷的釉層特別薄,釉層和胎體在燒制過程中結合得特別牢固,堪稱精品,一直以來都是進貢朝廷所用的瓷器。
唐朝詩人陸龜蒙寫過秘色瓷器的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在許多唐代詩人的記載里,秘色瓷都以溫潤奪目的色澤和精美絕倫的姿態征服著所有人。
越窯品種十分豐富,有碗、壺、瓶、罐、盒等,劉福學收到的壺是一種特色器,形狀分盤口、喇叭口等,壺身有圓腹、瓜楞形腹、橢圓形腹等,唐代壺最明顯的特點是短直流,小曲柄,體態飽滿。
從這里也不難看出劉福學收到的這個秘色瓷壺,不僅有著很高的市場價值,也有著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另一件讓劉福學覺得印象深刻、愛不釋手的文物是一個漢代的陶罐,這個陶罐可不一般。
話說2007年12月3號的上午,一個農民下地干活,就在自家土地邊的一個樹縫里發現了一個陶罐。
由于當年盜墓行為猖獗,這個農民覺得陶罐可能是盜墓賊遺棄的東西,應該是個寶貝,就帶回了家。
劉學福知道了之后,立刻跑到農民家里,經過一番鑒定后,把陶罐收進了自家的寶庫里,隨后經過多方鑒定確認,這確實是一個漢代墓葬的陪葬品,距今已經2000多年的歷史。
這個陶罐的特別之處,不僅在于它是來自于漢代,還因為陶罐里竟然有東西。
話說當時就在劉福學拿回陶罐在燈下聚精會神研究的時候,突然一團土黃色的泥團從罐子中掉了出來。
劉福學撿起來一看,發現這一大團泥土里似乎有牙齒還有四肢,將泥土清理后,劉福學發現這竟然是一只蝙蝠的干尸。
蝙蝠的干尸保存較為完整,一共有完整的5只,體長約5.5厘米,寬1.5厘米,前足的5個指頭都清晰可見。
據了解,我國古代一直就有“五福俸祿”的傳說,在很多文化記載上,5只蝙蝠都象征著“五福”。
劉福學推測這是漢墓的主人下葬時,家人捕捉了5只蝙蝠,將它們放進盛有酒的瓶子里面陪葬,隨著時光推移,酒逐漸揮發,反倒完整的保留了蝙蝠的干尸。
還有一件寶物堪稱劉福學心里不可替代的神器,那可是劉福學在1994年的時候,斥8800多元巨資,從拍賣行里買下的一塊人面玉璧。
據拍賣行介紹,那是一塊擁有4000多年歷史的龍山文化時期的玉璧。
劉福學一眼就看上了這塊玉璧,圓形的玉璧上雕工精美,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酷似“外星人”的人臉,不過劉福學堅持玉璧上雕刻的是上古傳說中的女媧。
后來有人出到2000萬的高價想要買走他手里的這塊玉幣,可是這塊玉璧是他的心頭好,思量再三,他還是拒絕了對方,準備當自己的鎮店之寶。
這樣有故事的寶物,在劉福學的藏品中數不勝數。
為了向更多人展示自己的收藏,他籌資建了一個榆陽千五氏博物館,這是一個面積不大,典型的民間自建小博物館,只有兩間窯洞和一個小平房。
在這小小的博物館里,處處都彰顯著劉福學的心思。
他將器物分門別類地放在不同的架子上,一踏進這個小博物館,厚重的歷史感就能撲面而來,滄海桑田感讓許多來參觀的人也不禁沉迷其中。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將這么多價值連城的寶貝展現在世人面前,而小小的博物館又沒有嚴密的安保措施,難免被一些不法之徒盯上。
就在劉福學的寶貝古董被盜了11次之后,他只能無奈將自己的藏品分散保存,一部分轉移到了西安寄存,另一部分存進了銀行中。
多年只出不進的生活方式,讓劉福學的老年生活有些拮據。有一次劉福學意外摔傷了腿,卻連去醫院治療腿傷的錢都沒有,無奈他只能向女兒求助。
他和女兒的關系并不好,早年間妻子帶著女兒離開,在女兒的心中,這個父親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女兒也無法理解父親多年的執著。
在她看來,父親只要賣出一兩件藏品,就可以過得衣食無憂,但他卻依然守著這些文物過簞食壺漿的日子,既然無法勸說父親,女兒也只能時不時的給父親一些錢維持生活。
這樣的生活,劉福學過了半生,有的時候午夜夢回,想起離開他的妻子女兒也是無盡的思念。
但是他對自己的選擇并不后悔,與文物收藏為伴的一生,對他而言是開心的,是快樂的,是滿足的。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劉福學也開始逐漸覺得力不從心,就開始計劃捐贈自己的數千件文物給國家。
而對于未來的接收方,劉福學也曾經提出了三個要求:“我的藏品對于陜北歷史的研究有著很大的價值,所以我希望,在未來捐贈后,對方不能把藏品倒賣轉手,也不能據為己有,要永久地陳列起來,讓他們體現價值。”
只是因為他希望接受方除了答應這些要求之外,還希望能夠給一些經濟上的補償,幾年來,和很多個博物院都經過交涉,但都沒談妥,目前,捐贈計劃還在籌劃中。
其實像劉福學一樣,沉迷收藏的人并不少,近些年來收藏更是引起了全民熱潮。收藏全民熱,最大的利端在于補充了文物保護的一種形式。
但收藏對很多人而言,除了是一種興趣愛好,更多的還是一種經濟活動,民間文物收藏的保護、流通往往意味著財富的積累,一夜暴富的故事也屢見不鮮。
他們或許沒有劉福學這樣高尚的堅持和執著的信念,但是他們依然為中國古代文物的保護作出了貢獻。
多年來,隨著我國民間收藏市場的日趨繁榮,多個衛視鑒寶的節目收視率和熱度居高不下,廣大觀眾的討論熱情和積極性明顯升高,這都是國內文物收藏隊伍發展壯大的表現。
很多人或許都不知道,在新的文物保護法頒布以前,文物都是歸文物管理所這樣的國家文物管理部門進行收藏管理的,民間收藏的行為嚴格來說其實并不合法。
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更有越來越多的民間珍貴文物出現在世人眼中。
民間文物收藏行為才成為保護國家文物的有效形式,畢竟很大一部分文物收藏出土于民間,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然而古玩收藏到底從哪里來,也成了爭論的熱點。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不少人對文物的發掘途徑也一直爭論不休,盜墓肯定是觸及刑法的犯罪行為,但如果是其他途徑又是否合法呢?
收藏是合法行為,當然也有義務遵紀守法,如何才能從源頭上遏止盜墓,又如何才能防止這些從墓中盜取的珍品流向市場呢?
藏家們更多時候根本無法分辨來源,全憑對方的一張嘴來分辨真假。
更何況除了極少數人有機會接觸一手的出土文物外,絕大部分藏家拿到手里的寶貝都已經被人轉手多次。
甚至不少是從正規的古玩市場淘來的,按照現有的法律和約定俗成,其實也就合法了。
小結:
如今這一波收藏熱潮依然方興未艾,近億人參與的收藏浪潮必然會載入史冊。
如何讓先人智慧與千百年來的文化瑰寶造福當今,綿延子孫,這些都值得管理者和藏家們深思并為之努力。
希望我們的文化能夠走出去,讓早已見天日的文化瑰寶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走出國門,在世界上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冉慧芳2021年7月《炎黃地理》《民間文物收藏與保護》
2、2002-05-16《中國商報》《民間收藏熱的背后》
劉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