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大家說財務轉型,都會想到轉財務分析、財務BP。其實有一個小眾路線,就藏在核算會計的周邊。那就是稅務分支下的國際稅,也就是我正在從事的崗位。一、國際稅/海外財經在做什么有的公司是專門設稅務管理,有的公司將海外稅和海外會計結合,叫海外財經或
普遍大家說財務轉型,都會想到轉財務分析、財務BP。其實有一個小眾路線,就藏在核算會計的周邊。那就是稅務分支下的國際稅,也就是我正在從事的崗位。
一、國際稅/海外財經在做什么
有的公司是專門設稅務管理,有的公司將海外稅和海外會計結合,叫海外財經或者國際會計。
- 業務準備到哪里,稅務就預先到哪
- 處理中國企業出海的各種稅務和海外合規事項
- 站在集團全球視角,出具稅務解決方案。安排最優的業務交易模式,將利潤和收入合理地在全球不同地區間進行分配。
日常工作:
①稅務合規,占40%。
- 海外各國稅號申請、海外發票開具、海外各國的稅務申報。
- 常見中國企業出海地區:歐盟、中東(阿聯酋、沙特)、東南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
- 定期審視子公司業務是不是合規,如是否觸犯當地的常設機構(PE)風險、VAT/sales tax/GST(增值稅)、CIT(所得稅)合規、產品環保合規等。
②海外稅研究,占30%
- 研究海外新的稅收規則變動、國際稅的趨勢,看是否有稅收籌劃、稅收優惠使用的空間。
③出稅務方案,內外部咨詢。30%
- 設計集團內部公司的買賣路徑
- 關聯公司間交易怎么定價規則(TP)
- 企業投融資并購、申請海外的稅收返還等等
- 跟進集團新的業務場景,提供稅務的方案,給內外部門提供稅務咨詢。
二、為什么推薦國際稅/海外財經?
優勢一:小眾,稀缺,薪資高
- 中國的企業和經濟不斷發展,出海的企業越來越多。從騰訊華為等大廠到跨境電商,對國際稅的人才都有需求。而且,有專門國際稅需求的公司,起碼是中大型公司,業務發展比較好,這個領域自動就篩選出了優質公司。
- 但可能因為語言或者沒有好的學習資料,市面上懂海外稅的人才不多。四大的tax團隊更多是做中國稅的,國際稅只是一個team,四大內部都搶著要,別說外流到企業了。而且,四大的國際稅team更關注國際稅收,海外本地的稅務都是海外四大的團隊做的,所以國內懂海外本地稅收的人才非常少。
- 稀缺性導致國際稅的薪資高于普通財務,基本和財務BP差不多,甚至比財務BP還要高。普通申報崗位都1W-1.5W起步,15W-25W的工作很多。
我基本沒投過簡歷,只是在一些平臺有更新簡歷,都經常會接到HR或者獵頭的電話。有些帶隊經驗的海外稅務主管/經理,一線城市年薪30W-50W的崗位非常多。

優勢二:視野廣,在工作中成長
- 做國際稅不用做賬,脫離了重復性的核算工作。反而更貼近業務,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獲得成長。在業務實質的基礎上,設計稅務方案和幫助業務部分在海外合規,給企業擴張護航。
- 國際稅不局限于某一個國家,而是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公司業務。經常要從中國的供應鏈開始,一直設計交易路徑,直到海外銷售端。參與產品定價、安排利潤留存的國家。每天的工作輸出倒逼自己不斷學習,不再是一個“打工人”,而是操心著集團幾個億的生意,幾千萬美元的利潤。做好了方案,可以幫助集團省下真金白銀,或者幫助集團晚一些交稅,增加現金流。做這些工作,成就感非常大。
- 哪怕還沒有接觸到出具稅務方案,只是做海外合規。海外疫情嚴重后,各國稅局都經常對海外公司發信詢問或者稽查,只有稅務這邊能抗住海外的稽查,業務才有繼續發展的機會。而且處理的國家多了之后,會發現各國稅法大同小異,視野非常開闊。
優勢三:適合專家型人才,生活節奏適中
- 不同于財務BP需要非常強的溝通能力,經常和業務同事斗智斗勇要各種數據。稅務崗位因為參與業務的頂層設計,并且非常懂海外的規則,可以給業務開展提供需要的資料和建議,業務同事一般都非常尊重稅務。所以這個崗位比較適合像我這樣,不是那么外向喜歡和別人打成一片,而是喜歡靜下心來專研的小伙伴。
- 生活節奏也比較適中,前期做合規申報可能還有各國報稅的截止日期,后期做到復核后,其實相對核算會計還是輕松一些,畢竟沒有結賬壓力。
三、要求和局限
任何崗位有有利有弊,除了看吸引的部分,也要看局限之處能不能接受。
要求一:研究能力強
- 國內這方面的人才和學習資料比較少。需要從0到1自己探索,去研究適合自己公司的海外稅務規則和相關合規事項,需要研究能力非常強,能沉下心鉆研的專家型性格。
- 雖然會有海外顧問,但海外顧問沒有那么理解集團的情況,給出的稅務建議可能不夠準確。需要國際稅的人把集團業務了解得非常清楚,有稅務敏感性,知道要對外提供什么信息,做針對性的咨詢。
- 稅務咨詢很多也是理論上的,還需要國際稅的人把方案落地實施,進行實操。實操是哪個稅務師都沒辦法代替企業稅務的。
要求二:英語好
- 英語作為工作語言,經常和海外當地的稅務師、稅局溝通。從郵件溝通到電話語音會議,從英文研究材料到英文信函,對英語的要求比較高。
- 而且,英語只是基礎要求。很多小語種的語言,需要先翻譯成英語來理解,直接直譯成中文是看不懂的。
- 像一些新的稅法,比如BEPS的支柱一支柱二,只有回到英文原文,分析每個長難度的語法結構,才能真正地理解稅法規則。
局限
- 專門做海外稅的崗位比一般核算和財務BP少,一般都是稅務會計里面會寫懂海外稅有限。而且需求集中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其他城市需求較少。
- 專業也意味著路線局限在稅務,比較少從稅務總監轉型財務總監的。(但也不是沒有,我身邊有一位大佬就做到了)
- 稅務崗位一般需要較長時間的沉淀,才能成為稅務專家。但也要看機遇,像我就因為工作需求倒逼成長,同時兼顧多個國家,加上國際稅懂的人少,比普通人多懂些成為了小范圍內的“專家”。
- 海外稅還有一點是,緊急的事情要倒時差,基本下午才是海外國家的上午,所以緊急的時候會需要晚上和境外對接溝通。
我是深耕國際稅的Elaine,有任何國際財稅方面的問題,歡迎和我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