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2年開春,奢侈品們不太好過。今年LVMH、開云集團和愛馬仕等奢侈品巨頭市值分別出現18.6%、21.3%和27%的雙位數跌幅。加上俄羅斯門店閉店,市場版圖收縮,未來奢侈品行業還要面臨更大的挑戰。巨頭們早已嗅到了危機。以愛馬仕為例,本該
2022年開春,奢侈品們不太好過。
今年LVMH、開云集團和愛馬仕等奢侈品巨頭市值分別出現18.6%、21.3%和27%的雙位數跌幅。加上俄羅斯門店閉店,市場版圖收縮,未來奢侈品行業還要面臨更大的挑戰。
巨頭們早已嗅到了危機。以愛馬仕為例,本該是銷售旺季的2021年第四季度,其財報卻顯示,鉑金包所在的皮具和馬具部門銷售額意外下滑5.4%,超出了分析師的預料。
而過去一年,向來謹慎的愛馬仕明明在擁躉眾多的中國開了不少店。猜測是產能不足,他們決定增設皮具工坊。與此同時,首席執行官承諾,未來不會有大幅漲價或頻繁提高產品售價維持業績增長的計劃。
強調這一點,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消費者們早已被它瘋狂漲價的同行們嚇怕了。
自從有商業價值以來,奢侈品就被釘在了輿論中心。品牌的每一次運作,自然也是為了確保其C位不被偏移。但比起“以質服人”,它們似乎更想“以價惑人”。
你看,又到春夏時裝發布季,各大品牌新一期設計陸續出街,吵嚷聲也紛至沓來——
“Gucci家的‘Mad cookies’手袋,和我奶奶拿來收納針線的餅干盒一模一樣。”
“Chanel 22包款怎么垮得像個垃圾袋?香家的優雅都蕩然無存了!”
“Bottega Veneta的Kalimero,真的不是個扁擔么?”
……
不討群眾喜歡也罷了,偏偏這些看似中庸甚至“樸素”的設計,都要大幾萬塊才能拿下。
坊間在看待奢侈品時有一句經典的調侃:“貴不是它的缺點,而是你的缺點。”但顯然,消費者們始終沒放棄給奢侈品找茬的機會,而品牌方似乎也樂見其成——任你槽多無口,我自肆意妄為。
但變化也在發生。有別于以往的群情激奮,“奢侈品不坑窮人”的論調逐漸擴散開來,“袖手旁觀”的姿態取代了“怒其不爭”的情緒。消費者眼中的奢侈品,已然和從前不一樣了。
奢侈品,存在即證明
奢侈品品牌香奈兒的創始人可可·香奈兒曾道:“奢侈并不意味著貴重與華麗,奢侈是摒除粗俗。”對早期的奢侈品而言,這話或許是成立的。
物資有限的年代,要想鑒定事物粗俗與否,只看它是否稀缺。稀缺的可以是產量與工藝,比如金銀珠寶皮草與量身定制;也可以是權力,比如曾經的希臘貴族,便能在特定的情景下穿著、佩戴奢侈品。
從前車、馬、郵件都慢,普通人可能活一輩子也見不著鉆戒的閃耀。但互聯網的存在,讓整個世界都攤平展開在世人面前,我們與奢侈品的距離,近到只隔著一塊屏幕。
從櫥窗到屏幕,只有那片冰涼是真實的。/《蒂凡尼的早餐》
《三十而已》里奮力向上爬的顧佳,因為背了5萬塊的香奈兒包,與貴婦們合影后卻被裁去,一咬牙買了愛馬仕的凱莉包,這才得眾星捧月的待遇。
更早以前,《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后稱《鉑金包》)的作者,透露了自己靠愛馬仕鉑金包打入紐約上東區社交圈、幫自己的下一代實現階級躍升的心路歷程。
一只包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品牌的命運。《欲望都市》里,凱莉·布拉德肖堅持強調自己被搶的包是Baguette(法棍包)。若沒有它,當年的Fendi或許無法順利轉型成奢侈品品牌,而背著法棍包的凱莉與有榮焉。
2019年,Fendi邀請凱莉的扮演者在廣告中復現了這一金句。
在我們能想到的情景下,奢侈品包袋似乎都能起到“敲門磚”的作用。但為什么是包?
《奢侈的!》一書提到,在歐洲女性的抗爭之下,她們得以卸下帽子、陽傘、手套、皮手籠等背負了幾百年的配飾,唯獨保留了手袋。當有人回過神來,想像男性一樣用口袋替代手袋時,奢侈品手袋廣告已經在所有時尚雜志上都占了一席。
對于有錢階級而言,奢侈品手袋的存在,進可作為彰顯身份的符號,退可融入生活,成為被丟在車后座的雜物容器。但在普通消費者眼中,奢侈品手袋已然成了潮流的本體。
一只老花包,足以讓小鎮女孩看得目不轉睛。/《北京女子圖鑒》
也正因此,即便愛馬仕的配貨“傳言”流傳甚廣,依舊有不少人為其趨之若鶩。
作家王欣曾受《鉑金包》一書影響,為了一個包而做足攻略、大肆配貨。但當他真正被銷售主動聯系、能第一時間獲得新包到貨信息的時候,卻是在愛馬仕消費了不少家具之后。
“推高”消費者的身價,奢侈品牌們義不容辭。與此同時,中國人的消費力也在增長。
咨詢機構貝恩此前發布報告稱,2020年全球奢侈品的整體銷售較2019年萎縮了20%-22%,獨獨中國大陸增長了48%。預計到2025年,中國消費者對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額的增長貢獻或將達到45%以上。
奢侈品在亞洲的銷量一路走高,中國占據大頭。/滿投財經
若是局勢動蕩,這“身價”還會不減反增。
3月初,Chanel宣布再次提高幾款手袋的售價。自2019年底以來,其部分經典手袋的全球價格已被提高了近三分之二。2月中,LV、Gucci、愛馬仕等品牌亦宣布提價。在全球范圍內,LV部分流行手袋的價格上漲了20-25%。
越買越貴,越貴還越買,“奢侈品手袋保值”的都市傳說愈演愈烈。投資屬性加滿,漲價邏輯成閉環,再貴,也都說得通了。
奢侈品不再優雅,只剩貴了?
時代在變化,那些在過去決定奢侈品身價的、不可撼動的限制,在歷史的進程中被逐一打破。
物資匱乏的二戰后時期,Gucci為節省皮料,推出了配以竹制手柄的竹節包。由影星英格麗·褒曼拎著在電影《意大利假期》里輕巧露出,它得以成為了一代經典。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Prada在軍用降落傘身上得到啟發,推出了帶有三角Logo的尼龍包。在某年被作為圣誕禮物送給權威時尚編輯們之后,它才終于躋身It Bags(“一定要擁有”的包)之列。
老電影中的Gucci竹節包。
其實,即便原材料不降級,又有誰能抵擋全球化生產的誘惑呢?
“鎖來自意大利和中國,拉鏈來自日本,內襯來自韓國,刺繡在意大利、印度或中國北部完成,皮革來自韓國或者意大利,手袋則部分在中國、部分在意大利組裝完成。”奢侈品的生產流程,在《奢侈的!》一書中早已被拆解明了。工序外包了,成本也就降了。
宣稱堅持手工制作的愛馬仕,制作一只包袋需要15-30個小時。對于年利潤數十億的奢侈品公司而言,想要提高產能并非難事。但愛馬仕顯然明白,客戶的等待時間越長,物超所值感就越高——除非他們真的賺不到錢了。
稀缺的產品是可以被“打造”的。八萬一的純銀鋼絲球、四千八的純銀衣夾、一千五的純金曲別針……怎么說呢?倒真有“皇帝挑金扁擔”那味兒了。
去年6月Chanel推出的蘋果AirPods保護殼,單價為19100元。
稀缺的“感受”亦是被奢侈品拿捏得死死的。
奢侈品是輕易不打折的,王牌產品(如包袋)等的品牌直銷權更不會假手于人。某貓、某東、小程序,不過都是自家的線上櫥窗罷了。賣賣香水口紅賺點大眾好感度,真賣包還得看裝修奢華的線下門店。
奢侈品牌對懸念感、臨場感的追求,甚至催生了“奢侈品盲盒”。2019年起,便有電商平臺Heat與奢侈品牌合作,推出兩款不同定價的“神秘盒子”,售價僅為內容物原價的60%左右。不損顏面又賺話題度,這操作可比直接打折騷多了。
品牌形象折價的后果,奢侈品們不是沒有領教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Gucci過度授權許可、大量生產帆布包,導致品牌價值一落千丈。
電影《古馳家族》里講,當時隨便一個櫥窗設計師都敢對著古馳家族的人大開嘲諷。直到Gucci削減了產品線并關閉分銷之后,這牌子才算是得救。
聯名可以,加盟不行。/《古馳家族》
如今要提高銷量和利潤,只能靠一茬一茬冒出來的新貴。貝恩報告稱,預計到2025年,25歲以下的消費者將成為奢侈品消費市場的主力軍,占比將達到65%-70%。
但話說回來,哪個年輕人想穿成老古董呢?
洞洞鞋貼滿寶石,空氣馬甲上刷遍logo,卡通IP聯名一個接一個。醒目的奢侈品牌,早開始著急忙慌撇清關系,說自己不是媽媽輩的愛用物了。
說到底,“優雅”是主觀的,但“奢侈品”一詞,原本就只承諾了“稀缺”。層層疊疊的濾鏡式溢價,折射的還是人們對社交貨幣的渴望。
只是當今的消費者,還似從前嗎?
買奢侈品,他們不再焦慮
2021年11月,一則寶媽的育兒“碎碎念”突然引爆了輿論場。推文中,作者曬出了自己花三百多購買兩條大牌發圈的消費記錄,并稱是為了平復正在讀初三的女兒對家庭經濟狀況的焦慮。
除開對價格的困惑,更多人認為作者的消費方式與消費層級并不相配。既然發圈這種消耗品能用得起大牌,為什么還要告知女兒價格、一根兩根地買,讓本就敏感的青春期少女心驚肉跳?
面對更多元的消費方式,消費者的接受度正在逐漸打開。“我理解但仍大受震撼”,是因為面對炫耀型消費,大眾依舊敏感。
畢竟這是一個二手奢侈品都能形成產業的時代。例如聚奢網人們理解踮一踮腳尖去夠夢中情包的心愿,能力有限,退而求其次也不錯。只要保養得當,囊中羞澀時也有人愿意接盤。當然,這類散兵游勇,并不會進入奢侈品牌的視野范圍。
誠然,奢侈品牌始終在靠價格篩選消費者。你追我漲,再漲再追。愿者上鉤,買定離手。這是VIP用戶,要請進屋介紹一字排開的新品;這是新晉會員,經典款別讓她買太多了;這就是路過的,不必過分上心……
但與此同時,消費者并不愿意始終“被定義”。可以買,也可以秀,但要是太費勁,不如算了。
可以不認識奢侈品,但還要靠奇怪的諧音費勁記的話,不如想想為什么要記。/《盛裝》
國人購買奢侈品的狂熱,正在降溫。貝恩報告稱,中國奢侈品市場增速從2020年的48%放緩至2021年的36%,預計2022年上半年該增速將進一步放緩。
虛擬時裝也在搶奪奢侈品市場的蛋糕。今年2月,愛馬仕剛把數字藝術家Mason Rothschild給告了,就因為對方在虛擬市場上售賣了大概100個“鉑金包”,且比真包還貴。
消費者并非不再愛奢侈品了。只是疫情之下,物流困頓,“炫耀經濟”開始尋找新的出路。而對于其他人而言,手上的綠碼、冰箱里的新鮮蔬菜肉蛋奶、身邊人的笑顏,比櫥窗里的新款,更有令人安心的力量。
而當奢侈品市場全面復蘇之際,或許也是我們的生活正式回暖之時。
丁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