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北京安貞醫院藥事部主任藥師劉治軍藥品經常會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若使用得當,藥品能夠治病救人,若使用不當或者濫用,藥品也會致病或損害身體,因此不良用藥習慣所帶來的安全隱患應該引起公眾的足夠重視。2018年,中國藥學會從“藥品安全網
◎文/北京安貞醫院藥事部主任藥師 劉治軍
藥品經常會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若使用得當,藥品能夠治病救人,若使用不當或者濫用,藥品也會致病或損害身體,因此不良用藥習慣所帶來的安全隱患應該引起公眾的足夠重視。2018 年,中國藥學會從“藥品安全網絡知識競賽”活動中收集到81.6 萬次有效答題并進行分析梳理,總結出其中公眾誤識率較高、潛在風險較大的10 類問題,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指導的2018 年“全國安全用藥月”活動中提出了“2018 年公眾十大用藥誤區”,劉藥師在此給大家解讀一下。
誤區1:追求療效濫用藥
生活中不乏出現這類不良用藥習慣。比如小小的感冒,有人為增強療效讓感冒盡快好起來,可能會選擇多種感冒藥,比如吃了新康泰克,再額外口服泰諾,或者白加黑;吃了一種西藥感冒藥,再搭上治療感冒的中成藥,如連花清瘟膠囊。許多感冒藥中都含有一定量的解熱止痛藥對乙酰氨基酚,如果合用多種復方感冒藥,就會造成對乙酰氨基酚攝入過量,加重肝臟負擔,甚至導致肝病。
同樣是感冒,多數是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一般來說,多喝水,好好休息,經過7~10 天就可能痊愈。但是,很多人還是會選擇輸液,感覺輸液(抗菌藥物、抗病毒藥物、維生素C 等)能更有效地對抗感冒。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輸液濫用,因為這種治療并不能縮短療程,加快痊愈,反而會帶來用藥風險如過敏、穿刺感染、異物沉積和靜脈炎等。
誤區2:自行停藥無危害
疾病的治療,總要提到治療時間,也就是俗話說的“療程”。例如感冒,根據類型不同(甲流、禽流感等)療程7~14 天;十二指腸潰瘍,應用抑酸藥(如洛賽克)后可能持續治療4~6 周就可以完全治愈;而有些疾病,一旦確診了,治療是終生的,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長期用藥。
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冠心病等,目前是無法治愈的,一旦確定,就需要終生服藥。
高血壓患者服藥一段時間后,血壓恢復正常了,沒有癥狀了,如果自行停藥,就會造成血壓的再次升高,而反復的血壓波動,對我們重要的臟器心、腦、腎的損害更大。同樣的道理,糖尿病患者也要堅持治療,不能見血糖平穩了就停藥,否則可能導致血糖急劇升高,誘發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甚至發生糖尿病高滲性昏迷。
對于抗感染(俗稱消炎)治療,強調療程尤其重要。某些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原蟲等)的治療是有最低時間療程要求的,就好比戰場上打擊時間不足就撤兵,陣地會被病原微生物重新占領。而且,反復服用抗菌藥物刺激細菌,會造成細菌耐藥,下次再服用這個抗菌藥物治療可能無效。所以,一定不能隨意停藥,治病要嚴格按照醫囑療程進行,不可偷工減料。
誤區3:胰島素有依賴性
糖尿病患者都害怕使用胰島素。最普遍的觀點是,胰島素一旦用上了就不能停。這種“傳說”讓很多需要胰島素治療的朋友們拒絕使用。想想看,一旦用上了,就要打一輩子針,多痛苦、多可怕啊。甚至還有一些患者擔心,一旦胰島素都沒有療效了,糖尿病患者就沒有藥物可用了。
其實,胰島素并沒有那么可怕。我們先說說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簡單地說,糖尿病就是體內控制血糖的激素——胰島素相對不足(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島素絕對不足(先天胰島素分泌缺失或胰腺切除)造成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我們可以通過藥物促進胰島素分泌,類似鞭打慢牛,但是總有一天,這牛會累死,再用藥也不能分泌了,必須使用外源的胰島素。
對于新診斷的糖尿?。▏栏裾f是新發糖尿病),在胰島細胞功能還健在的時候,為了快速打壓血糖,或者讓胰島細胞休息一下,提前用胰島素治療,是臨床優選的一個方案,我們使用了胰島素治療,哪一天不想用了,仍然可以換成口服降糖藥,而不用擔心口服藥無效。所以,該用胰島素就要用,不要擔心。
誤區4:使用藥品不得法
一種藥物要充分發揮治療作用,必須要準確使用。如泡騰片或分散片,一般要求先在水杯中溶解后,再飲用含藥的水。不幸的是,曾經有家長給孩子直接吞服泡騰片,導致孩子窒息死亡。又如腸溶片或腸溶膠囊,為了讓藥物不在胃中溶解(藥物可能對胃有強烈刺激,可能藥物會被胃酸、胃蛋白酶破壞),而特異性地在腸道這種堿性環境中溶解釋放,所以稱為腸溶制劑,如阿司匹林腸溶片、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空腹服用,胃中酸性大,這些腸溶制劑不會溶解,釋放藥物;如果餐后服用,食物沖淡胃酸,或者進食了堿性食物、飲料,會導致腸溶制劑溶解和釋藥,對胃造成刺激,或者藥物被胃酸破壞。特殊裝置的準確使用更加重要。呼吸科常用的一些吸入制劑會有特殊裝置,比如舒利迭、信必可、思力華等,有些患者使用不當,藥粉就無法吸入到肺中,達不到治療效果。
誤區5:別人能用我就用
這是一種跟風吃藥的不良用藥習慣。
患者都相信病友的經驗,比如高血壓患者見面聊天,往往會交流彼此的用藥體會。有的患者用拜新同降壓效果很好,就會推薦其他高血壓患者使用。殊不知,這個患者可能用了拜新同會出現腳踝水腫。有的患者因為有過心肌梗死,醫生建議使用倍他樂克和洛汀新,因為這兩種藥物不僅降壓,還能延緩心臟的衰竭。但如果推薦倍他樂克給心率本身偏慢的高血壓患者用,就會出現嚴重的心動過緩;如果有些患者聽信他人的推薦服用洛汀新,可能會出現不可耐受的干咳,甚至嚴重影響夜間的睡眠。所以,別人覺得好的藥物,不一定就適合自己,因為有藥物耐受性或用藥禁忌的問題,百姓無法識別。藥物沒有更好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治療方案,不要跟風吃藥,不要隨便更改治療方案。
誤區6:不良反應很可怕
不良反應是藥品天生具有的特性,理論上來說,藥品都有不良反應。
正規的藥品生產廠家都很重視藥物不良反應的收集和評價,并記錄在說明書中。如果說明書中不良反應記錄越全面,說明對這種藥物的安全性了解越詳細,越能安全使用這個藥物。如果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監管機構、藥品處方人員(醫生)、患者對這個藥物都不了解,例如說明書中記載的是“尚不明確”,反而更應該擔心這個藥物的安全問題。所以,不能因為說明書羅列了洋洋灑灑幾大篇的不良反應而擔心藥物的安全性。發生了可疑的不良反應,及時報告給藥師或醫生,我們可以幫助大家對癥處理,或者調整藥物。一般來說,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是可控的。
誤區7:偏方秘方治大病
這是一種生病不走常規路的情況。一般來說,正規的醫療機構不會在各種媒體上做廣告,更不會在電線桿子、廁所門板上做廣告。但總有一些患者朋友們,相信不良媒體的忽悠,相信祖傳秘方,相信高血壓、糖尿病是可以根治的,于是把錢砸在各類偏方、秘方上。如果某個私房藥那么神奇有效,為什么不申請專利變成一個獨家品種,開發成正規藥品?豈不市場更大,獲利更廣?
在草藥中摻雜大量的激素治療哮喘“效果顯著”,但是你知道激素長期使用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嗎?你知道一旦停藥后可能出現危及生命的后果嗎?在一個口口相傳的神奇的降糖中藥中,可能就含有大量的降糖靈和苯乙雙胍,降糖作用是很強,但是容易導致頑固的低血糖,也可能出現致死性的乳酸酸中毒。安全起見,不要迷信偏方治大病,因為偏方會要命。
誤區8:海淘藥品放心用
如今,大量的國人走出國門,在全世界買買買,藥品因為價格的差異,也成為海淘的重要內容。但是,藥品最重要的是質量,如果質量不可靠,就面臨嚴重的安全性問題。海淘的藥品,可能是小作坊生產的,連基本的衛生條件都達不到,質量不能保證。另外,還有一些生物制劑如疫苗,它們有嚴格的冷鏈運輸要求,海淘產品的運輸如果失去冷鏈的控制,暴露在冷凍或炎熱的環境中就會變質失效。這些藥品若出現質量問題和安全風險,但因為是私人購買,國家藥監機構也無法為大家的用藥安全伸張正義和執法,受傷害的是普通老百姓,最終可能人財兩空。所以,沒有合法進口批號的海淘藥品,特別是來源于不發達國家等藥品監管相對落后的國家的海淘產品,還是不用為妙。
誤區9:換季就去洗血管
這種說法就更沒有任何依據了。用中藥注射劑或者生理鹽水“沖沖血管”,不會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這些液體也無法讓動脈粥樣硬化的血管重新恢復血運。
正常人血液中也沒有什么“毒素”,輸液更不會把這些莫須有的“毒素”排泄出去。反而,某些中藥注射劑含有大量的“毒素”——不溶性微粒,輸液時可能出現過敏,甚至過敏性休克,而長期輸注能夠導致微血管梗阻,引起血管炎。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曾多次強調,合理用藥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輸液。因為輸液的風險真的很大。
誤區10:回避風險不接種
很多的疾病,包括常見的流感、肺炎,也包括嚴重的水痘、乙肝、破傷風,對其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就是接種疫苗。乙肝會造成肝硬化和肝癌,破傷風會直接導致死亡。這些疾病一旦發生,會危及生命。而廉價、有效的疫苗,能夠在我們不發病的情況下,獲得對這些疾病的抵抗力,是被全世界公認的最經濟、最方便、最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手段。所以,我們同時也在努力研發一些重大疾病的疫苗,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疫苗、腫瘤疫苗。
當然,疫苗會帶來一些不良反應,但和我們潛在的獲益相比,這些不良反應發生率極低。因此強烈推薦那些年老體弱人群、窗口服務人員、學生、醫務人員全面接受計劃免疫,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歡迎訂閱,電話訂閱有好禮!訂閱熱線:010-65242081
我們竭誠歡迎廣大醫護人員(撰寫醫學科普)和社會人士(撰寫人生感悟、名人養生)踴躍投稿,來稿一律不退, 請自備底稿。文稿不拘文體、格式,力求通俗易懂,具備科學性、普及性、實用性、新穎性,字數以2000 字內為宜,請勿一稿多投,否則本刊拒付稿費。文稿一經采用,稿酬從優。
投稿郵箱:health-care@163.com
何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