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圖文|蜉蝣財經社編輯|蜉蝣財經社2021年12月28日晚上。相互寶對外發布了一則公告,公告全篇圍繞以下兩個核心點,1.相互寶平臺將于2022年1月28日終止服務;2、建議用戶選擇其他保險產品。而發出的兩個小時內,所有互聯網平臺瘋狂刷屏,無數
圖文|蜉蝣財經社
編輯|蜉蝣財經社
2021年12月28日晚上。
相互寶對外發布了一則公告,公告全篇圍繞以下兩個核心點,1.相互寶平臺將于2022年1月28日終止服務;2、建議用戶選擇其他保險產品。
而發出的兩個小時內,所有互聯網平臺瘋狂刷屏,無數用戶激烈討論,相互寶上線至今,用戶規模突破了一億,面對如此巨大的利益群體,一則公告就草草收場,那誰還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繼美團互助、輕松互助、水滴互助等近十家互助平臺關停后,這個背靠阿里大金主,互助平臺中規模最大,也是用戶數量最大的相互寶也是倒下了。
突然關停,無法接受
大部分用戶對相互寶這一行為都表示:無法接受。
但相互寶如今確確實實是正式宣布將會在1月28日正式停止運營,這也讓一直以來不少人對相互寶的擔憂變成了現實。
一.本來可以擁有的保障權利突然消失,不少人認為加入相互寶時彈出的協議就相當于和相互寶簽訂了保險合同。但誰能想到,相互寶具有單方面終止合同的權利。
二.相互寶再加入時,曾有條款注明,即使用戶人數不足330W,加入保障計劃的用戶也可以保障一年時間,但如今變成了三個月的商業保險。
三.平臺突然宣布關停,甚至提前沒有一點風險提示 ,而之前分攤的錢也都捐給了患者,對于繳納了費用卻沒有享受到保障的人來說,這和做慈善沒什么區別。
一億用戶何去何從
不少朋友對相互寶給出的說法并不滿意,作為螞蟻集團力推的互助保障平臺,很多人都是奔著螞蟻集團的名氣參加了相互保,然而到現在,分攤了這么久,卻一夜之間宣布關閉,那之前一直在分攤,卻沒有享受過幫助的用戶怎么辦?如果這些人后邊需要申請互助的話?相互寶還會不會保?
而螞蟻集團給出的解決方案——將原本投保的客戶轉給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提供三個月的保障服務。
停運相互寶,對于螞蟻集團來說,不僅甩掉了相互寶天天被保險公司去保監會告狀的麻煩,還能順勢推銷一波代理的保險產品。雖然螞蟻集團放棄了這一打入保險市場的前頭軍,但是在當下監管日趨嚴格的時代,放棄相互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但如此一來就苦了很多將相互寶做為唯一保障手段的用戶,如此一來,還去哪里找價格這么低的重疾險呢?
相互寶作為企業,以盈利為目的沒有錯,根據市場環境作出調整也沒有錯,哪怕破產關閉同樣沒人能干預。但有些事情,需要講清楚。
相互寶作為一家用戶規模如此之大的互助平臺,它到底算是保險還是社會互助?背靠著龐大的螞蟻集團,相互寶又沒有虧錢,為什么要這樣草草收場呢?看看我下邊的內容,這些或許您會有答案。
為什么相互寶要關閉?
百度、美團、輕松等競爭對手關停后,相互寶作為國內最大的網絡互助計劃,再加上背后財大氣粗的螞蟻集團支持,按理說應該是獨占市場,傲視群雄才對啊,何以淪落至關閉的地步?
如果對網絡互助行業和相互寶有了解的朋友,稍加分析,應該早就看到了相互寶的風險。
網絡互助行業內部存在風險
盡管經歷了近十年的發展,不少互助平臺已經被相當一部分人認可。但是受限于網絡這個媒介,很多時候監管并不能及時反映來出手解決問題。
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小平臺存在資金去向不明,整體風險過大,資金管理混亂等問題。
2020年9月8日,銀保監會發布《非法商業保險活動分析及對策建議研究》,對相互保,水滴互助等網絡互助平臺進行了風險提醒。
而在今年4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委員會副主席也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是慈善就歸于慈善,如果打著互助旗號從事金融、保險業,就偏離互助的本質。
可見,相互保不是我們認知的保險,屬于互助計劃。
而互助計劃這一行業當前的現狀是:缺乏明確監管,規則自定,存在整個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像是有些小平臺,募集到很多人的資金,但對于資金去向卻總是模模糊糊,甚至有的平臺拿著互助資金去投資資本市場!
雖然相互寶背后是財大氣粗的螞蟻集團,自身并不差錢,但是從金融市場穩定性出發,互助行業本就是監管盲區。某種程度來說,相互寶雖然戰勝了所有同行,但最終也敗給了同行的不良行為。
從價格走勢來看,相互保存在客戶流失風險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打開百度,搜索相互寶,得到的詞條都是相互寶如何退出。
而勸退用戶最大的原因竟然是價格。
很多朋友或許都不同意我這個觀點,跟動輒百元的商業保險相比,相互寶的價格并不高啊?
但是問題出在了不斷上漲的價格和計費模式上
首先參加過相互寶的朋友們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感受,相互寶的漲價幅度太大了!
我是19年10月參加的相互寶計劃,當時的平攤費用是3.06元,而到了2021年12月,一期的費用就到了7.02元。漲幅超過了100%。
在當初加入相互寶時,很多人瞅準的就是相互寶的價格優勢,想著反正一期也就一瓶飲料錢,可是隨著金額越來高,雖然還在接受范圍內,但是慢慢時間長了,人們就會感覺一期比一期貴,不少客戶開始離開,而隨著客戶的離開,分攤金額只會越來越高。
從計費模式上來看,相互寶也存在問題
相互寶的計費模式是每期先行墊付申請人的保障金,然后將金額匯總,平分到每個本期投保人身上計算金額。這種模式雖然規避了平臺私設“資金池”的風險,但卻也讓產品充滿了不確定性。
像是傳統保險,雖然價格比相互寶略貴一些,但是它是每年計費一次,交完之后過一段時間大家就沒什么感覺了,對扣款的是失去感并不強烈。
而由于相互寶每月兩期的分散模式,每個月會產生兩次不同的分攤,也就需要用戶繳費兩次,而這每次都會讓用戶產生一種強烈的“剝奪感”。
從消費者心理上來看,作為“保險分期零售”的相互保存在用戶流失的風險。
從用戶結構上來看,相互保“雖好心卻無以為繼”
相較于傳統“富人才買保險”,相互寶主打的是下沉市場。相較于很多人責備螞蟻集團的“花唄”服務讓中國人養成了超前消費的習慣,我覺得至少相互寶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好習慣。
不過出于文章內容,這里就不贅述保險的作用了,展開來講又像是推薦保險的了。
至少相互寶的出現,帶給了中國很多中等收入人群“舍得買的保險”。過去很多人都認為買保險每年太貴了,是種浪費。雖然相互寶不是保險,卻讓很多低收入,甚至是無收入的學生都體驗到了“保險”。相互寶開展的是線上互助計劃,但由于命名的緣故,卻實實在在地增強了國人的保險意識。
但由于相互寶的用戶極為下沉,這就造成了后期教育和運營的難度很大。2019年,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就對4.2萬名相互寶成員進行了調查統計。
數據顯示:67%的受訪者年收入低于10萬元,54%的受訪者只能勉強承擔10萬元以內的醫藥費,10%的受訪者除了相互寶外沒有其他任何保障。這部分人群當然有權利享受保險,但如果只有相互寶一家在做這個市場,就會導致出現分攤金額越來越大的現象。
早有預料
其實相互寶停運,在網上早有言論,早在今年5月,騰訊新聞就曾發表過相關報道來猜測相互寶的動向。
而相互寶在這時也是想努力引入和持牌正規保險機構來合作,從而規避行業的系統性風險的。不過這個“證”終究還是沒拿下來。
就目前情況來看,相互寶到了結束的時候了。
雖潦草收場,但也不算一地雞毛。
從今天開始,相互寶就不會再扣大家的分攤費用了,而從現在到1月28日前所有的理賠金額,都將由相互寶承擔。
相互寶雖然來得轟轟烈烈,鋪天蓋地的打廣告做宣傳,但是至少走得不算一片狼藉。
雖然沒了互助,但螞蟻集團還是拿出了保險來代替相互寶。
健康福.重疾一號
目前來看這一險種一年的保費大概在150元左右。
作為相互寶的過渡方案,如果已經加入相互寶大病互助計劃且在保障中,已經過了90天的等待期,也就是3個月之前加入的人。可以無等待期、無健康告知投保,相當于相互寶斷保的人可以用這個保險來應應急,不至于直接暴露在風險下。加入還未滿90天,也可以無健康告知投保,等待期連續計算。如加入相互寶已經過了60天等待期,投保該產品就只有30天等待期。
如果您看到這里,想要打開了解,我多講一句!這個保險只有一年期,換句話說,就是一年一年單賣,買了今年,不一定保證明年買得上。希望有保險需求的朋友可以多做考慮,
雖然相互寶如今在不少謾罵中離場了。如果我們以互助平臺的角度來看,相互寶做得夠多了,據相互寶官方統計,從現在到下個月28號期間的理賠費用,加上相互寶所有用戶三個月的商業保險,相互寶就需要支出約30億的費用,能做到有始有終,并不容易。
或許互助模式能起一定作用,但它可能解決不了太多的問題。
在這幾年時間,老百姓對醫療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大了,而國家也精準把握了人民群眾的需求,拿出了很多政策來為老百姓提供實惠便利的醫療保障條件:首先是社保政策的調整,讓這一全世界參保人數最多的保險變得更加人性化,讓老百姓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國家強盛的幸福感,其次不少地區最近也在積極推進“惠民保”的普及,通過地方政府的信用和權威,牽頭一些有實力的保險公司,來為老百姓提供可靠的商業性補充醫療保險產品。
而這一產品的出現,直接給相互寶敲響了喪鐘。地方政府合作推出的商業補充保險,信用更高,門檻更低。將網絡互助平臺推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
而前段時間醫保局恰到其時的“靈魂砍價”也讓不少老百姓在高興的同時看到了政府想要改善居民醫療條件的決心。
對于互助模式,國家確實給了機會。在過去的幾年里,互助模式也確實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像是水滴籌,像是互助寶,都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起到了不少作用,但如今來看,他們好像并不能成為最適合我們社會發展需求的模式。
但從互助行業的起興到現在退場,這個行業的興衰并不能被定義為我們改革的彎路,它更像是在社會層面對醫療體系和醫療需求問題解決的一次探索。
在下個月28號,互助寶停運之后,我國的網絡互助平臺就要消失在改革路上了,而對我國的改革歷史,一定忘不了它們為醫療體系建設所做的嘗試。
結語:
其實不管是互助平臺還是商業保險,都算是一張對賭的紙質合約,條款上寫了事情發生就賠付,沒寫入條款的怎么都不會賠付。
前些年很多人對保險印象都并不好,主要原因是保險市場監管不足,部分保險代理人為了業績刻意夸大甚至捏造保險的保障范圍,很多客戶迷迷糊糊的以為自己買到了“萬能險”,而在出現意外需要錢時,保險公司拒絕賠付。
而這些例子又被老百姓一傳十十傳百,最后保險的名聲就臭了。
而其實保險業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全能,它最多也只是在我們遭遇意外時,能夠在經濟程度上盡可能的幫我們分攤經濟損失,而對于我們經歷的痛苦和遺憾,保險并沒有任何能力。
說白了這個保那個保,都不如各位好好保重身體。再貴的保險都不如大家多多鍛煉,每天開心,保持健康
希望大家永遠都用不上。
何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