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包子作為一種既美味又廉價的速食早餐,已經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無論在什么地方,普通包子一般都是兩塊錢左右,最多不會超過五塊。都說“到了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就不算到過天津”,然而,作為包子界的著名商家,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卻賣出了天價:
包子作為一種既美味又廉價的速食早餐,已經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而無論在什么地方,普通包子一般都是兩塊錢左右,最多不會超過五塊。
都說“到了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就不算到過天津”,然而,作為包子界的著名商家,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卻賣出了天價:一籠包子120元,就連店內的一小盤花生米都要賣到58塊。
隨著顧客越來越少,“狗不理”倒是慢慢成了“人不理”。
“百年老字號”的來歷
“狗不理包子”這一名字,聽起來十分有趣,倘若追溯它的來歷,還要從清朝咸豐年間說起。
清朝末年還沒有天津市,今日的天津轄區還是歸河北省管轄的。
那時候,在河北武清區有一個名叫高貴友的年輕人,他的父親老來得子,四十多歲才生下他。
早時候都說,孩子小時候要起那種丑陋的乳名才好養活,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高貴友的父親給他起了一個乳名,叫做“狗子”。
這個名字在北方很常見,它的寓意是希望孩子能夠像小狗一樣健康、活潑又單純。
高貴友家境貧寒,十四歲時便來到天津最繁華的街市打工學藝。
他的運氣很好,剛離開家,就來到天津運河旁的一家生意很好的包子店里做學徒。
少年的高貴友聰明伶俐,什么事情一學就會。
很快,他就贏得了師傅的喜愛,于是師傅老劉便將自己畢生的“絕活兒”都傳給了他。
就這樣,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很快就在運河一帶小有名氣,還有不少顧客慕名而來。
后來,技藝日漸純熟的高貴友離開了師傅,自己開了一家名叫“德聚號”的包子小吃鋪,自己做老板。
高貴友在總結師傅經驗的基礎上又再做創新,花費了好多時間和精力,做出來的包子既好吃又不貴,很快就在天津出了名,他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由于上門買包子的顧客越來越多,高貴友也從老板加入了“幫工”行列,經常忙得頭也不抬,別人叫他也總是聽不見回應。
又因為他的小名叫做“狗子”,時間久了,大家也就把他做出來的包子叫做“狗不理包子”。
高貴友與手工包子
高貴友做的包子很講究,他的肉餡選擇使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而不是精瘦肉,這樣吃起來肥而不膩,口感適中。
在調制餡料的過程中,高貴友不加水,而是加入新鮮熬制的骨湯,再佐以蔥、姜末、五香粉、香油等佐料細致攪拌,還未做成包子時,香氣就濃郁撲鼻。
德聚號包子皮的制作,也是高貴友的“秘方”。
小麥要選擇上等的,剝去麩皮后,用石磨細細研磨,最重要的一步,是要用紗網過篩幾遍,要想做出口感松軟筋道的包子皮,這一步是絕對不能省略的。
篩出的精細小麥粉加水后發酵成“半發面”,隨后便是和面、揉搓、手搟,將其制作成一個個手掌大小、厚度適中的面皮。
高貴友包包子也自有一套,德聚號的每一個包子,都有十五個褶,把包子皮放在手心,放入餡料用手提起再捻開,捏出疏密大致相同的褶。
最后將其放入蒸籠,用鍋灶臺上的蒸汽蒸熟,蒸好的包子面皮顏色白而柔和,形似一朵朵盛白菊花。
別看高貴友做的包子都是采用最簡單的食材,但是味道卻絲毫不差。
據民間傳說,有一次袁世凱特地買來“狗不理包子”作為進京的貢品送給慈禧太后吃。
慈禧吃完很是滿意,對“狗不理包子”贊不絕口:“山中走獸云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
隨后,她還多次派專人到天津去采購,可見高貴友“狗不理包子”的魅力。
本就火遍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在得到慈禧老佛爺的夸贊后,更是迅速火遍全國,各地的分店也如雨后春筍般開了起來。
短暫的輝煌
自從“狗不理包子”火了以后,它自然就成為了天津的地域美食。
“狗不理包子”與“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并稱為天津小吃“三絕”。
最開始的狗不理包子,也就是高貴友最初的制作配方,只有經典的豬肉餡。
歷經百余年的發展,狗不理包子已經遍布全國各省市,如今已發展出了醬肉包、素餡包、海鮮包等六大品種。
倘若更加細致來分,總共有98小類,可謂是種類齊全,任何想要吃的餡差不多都能吃到。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狗不理包子也正式成立了“狗不理餐飲集團”。
2005年,同樣擁有百余年發展史的天津同仁堂正式入駐狗不理,并以1.6億的價格并購了狗不理,還專門成立了狗不理食品集團。
隨著在產品銷售形勢與品牌發展上不斷創新,銷售業績較好時,年銷售收入接近3億元。
然而近十幾年來,“狗不理包子”卻因為經營不當等多種原因,營業額直線下滑,就連曾經引以為傲的老字號招牌,都逐漸失去了它昔日的光澤。
砸自家招牌,從“狗不理”到“人不理”
人們逐漸發現,“狗不理包子”在經歷過一段時期的輝煌過后,逐漸變了味。
除了天津本地,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小縣城,“狗不理包子”的牌坊越來越少。
原本那些專門為了蹭“狗不理”招牌的掛牌包子鋪,全都重新改了名字。
在天津本地,除了外地游客還愿意花高價品嘗狗不理包子之外,天津人不會來吃,店里根本就沒什么生意。
“狗不理”在包子界的名聲越來越壞,而這樣一家百年老字號,為何會以極快的速度走向沒落,其中的原因更值得關注。
作為一種美食,最重要的當屬味道。
狗不理包子之所以名氣這樣大,是因為它的起源較早,并且還為清朝達官顯貴所喜愛,加之這個名字十分有趣,很容易被消費者記住。
若是論味道,高貴友時期的包子味道自然沒得說,可是隨著越來越多商業因素的加入,狗不理包子無論是從味道還是外觀上講,早已沒有從前的“味道”。
前往天津游玩的外地人為了“狗不理”的招牌慕名而來,然而試過之后卻大失所望。
因為它似乎和其他的普通包子沒什么區別,價格甚至還貴了幾十倍。
人們吃東西都講究經濟實惠,既便宜、又美味,還能吃得飽,才會受歡迎,可如今的狗不理包子,可以說和這三個詞毫無關系。
雖然說人們現在吃的各種食物都在漲價,就連普通包子也一樣,但是基本都是在人們能夠接受的范圍內變化,味道甚至還會越做越好吃。
可“狗不理包子”不一樣,它的價格漲幅可以說是一路“火箭式”上升。
現在,店里一籠最普通的包子都要120元,平均下來每個包子30塊。
不光是包子,“狗不理”名下的任何一款菜品都價格不菲,清炒蝦仁可以賣到超100元。
就連一盤最最簡單、幾乎沒有什么成本的鹽水煮花生米,都要58元。
要知道,人們平時吃的包子幾乎都是兩三塊錢就能買下來的。
況且,狗不理的包子如今也越來越沒特色,人們自然很少光顧,“狗不理”赫然成了“人不理”。
而作為餐飲行業,店內的服務和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
按照常理來講,一家百年老店,一定是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特色的。
可是,如今的狗不理將重心完全放在了盈利上面,絲毫不關注消費者體驗。
坐在店里,購買一籠價格不菲的包子,除此之外,任何的文化氛圍與高質量的服務都感受不到。
店內設施陳舊,常常有前一位顧客消費后的殘羹剩飯留在不遠處的桌子上,甚至還有不少去過店內的消費者留言:“服務員總是一臉愛答不理的態度……”
在工業化的大背景下,就連傳承了百年的制作工藝都有所簡化。
曾經的手藝與傳承早已被一些門店拋到腦后去了,屬實給人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慢慢也就變成了真正的“人不理”。
除此之外,狗不理包子的經營與發展已經完全脫離了本地市場。
曾經的“狗不理包子”,可以說是老天津人每天清晨的一份動力,而如今卻只能做外地人的生意,消費者地域分化十分嚴重,和“欺詐性消費”也僅有一墻之隔。
那些“老字號”企業,無論是天津本地發源的同仁堂,還是北京的著名小吃全聚德烤鴨,無一不是注重顧客的需求與消費體驗,不斷改良創新,越做越好。
然而“狗不理包子”除了在正式成立公司后的幾年,做過細微的調整,更多的還是以單純的盈利為目的,只靠著自己“百年老字號”的名頭倚老賣老,店內的主打食品也只有包子。
落寞的經營現狀
2020年9月,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文吐槽狗不理包子的天價菜品和低質量服務:“剛進店里就被服務員強拉著推薦每樣‘招牌’菜品都來三份,雖然和普通的早餐店的味道沒有太大區別,但是結賬時發現一頓早餐竟然花費了四百多塊!服務員連菜單都不給,服務質量也很一般……”
在經歷過此次差評風波后,2021年3月,“天津狗不理決議解散”再次登上了新聞。
不少網友稱,越來越多的“狗不理包子”撤下了牌匾,還在門口放置了“停業整頓”的標志。
大家更是紛紛議論說,“狗不理”經營公司瀕臨破產。
對此,狗不理集團表示,如今的“狗不理”產業的確存在一些經營問題,但是他們也一直都在不斷地調整與改進,至于那家店面,是疫情期間就已經停業了。
如今的狗不理包子,已經不再是從前“百年老字號”的味道。
企業對于利益的過度追求將這個百年老店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倘若妥善整改,“狗不理包子”就會真的成為歷史了。
何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