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非咨詢師一人之事經常遇到來訪者問,咨詢要做多久可以結束?雖然我們說一般一個療程12次,但是實際工作中,卻根本不是這樣。單單建立咨訪關系,至少得占用一次,有的人需要好幾次,能不能建立起來,跟咨詢師有關,跟來訪者自己也有關。正因為不是咨詢師一個
非咨詢師一人之事
經常遇到來訪者問,咨詢要做多久可以結束?
雖然我們說一般一個療程12次,但是實際工作中,卻根本不是這樣。單單建立咨訪關系,至少得占用一次,有的人需要好幾次,能不能建立起來,跟咨詢師有關,跟來訪者自己也有關。
正因為不是咨詢師一個人的事,所以這個問題才沒有答案。如果有人連首次訪談都沒做,電話里就問我這問題多久能夠解決,我只能說“不知道”。
就好比兩個人準備相親,連人都沒見著,對方性格如何,愛好如何,說話聲音如何等等,都不知道,你要問這兩人結婚會不會幸福,這就屬于有點想多了。
咨訪之間的匹配性
匹配性和咨詢師人格特質有關。心理咨詢中的匹配性很微妙。你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喜歡這個咨詢師,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不喜歡這個咨詢師。喜歡的,建立關系就比較順利,不喜歡,就不大可能會有下一次。對于沒有下一次的人來說,“幾次能好”,就是漂浮在空中的蒲公英種子,是否能落地尚且未知,指定地點生根發芽是奢望。
匹配性因素還涉及到費用。有的人對物質消費很舍得,買大好幾千的化妝品或動輒上萬的美容卡,眼睛都不帶眨的,但是拿出一點咨費作為精神成長,卻猶豫不決,甚至連體驗一次的決心都沒有。
有的人之前對某咨詢師有過初步認識,比如了解過該咨詢師的簡介,讀過該咨詢師的文章,看過該咨詢師的視頻,能夠接受咨詢師這個“人”,但是不接受該咨詢師的價格。這也是匹配性不夠好。
有的人對咨詢師費用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好的咨詢師因為不斷成長,這本身就是珍貴的資源,或者咨詢師為自己的專業能力投入得多,理所當然價格高些。有的人什么都不看,只比低價格,誰的價格低就選誰。
所以費用方面,也會留下一些人,也過濾掉一些人。
匹配性和地理距離有關。有的人對距離沒什么想法,只要在寧波大市,開車兩個小時內能到達都能接受,有的,開車半個小時都嫌遠。我有的來訪來自臺州、杭州等地,連我都覺得這太遠,付出的代價過于大了,但是他們不覺得距離能阻擋什么,他們更看重的是和咨詢師這個“人”之間的匹配性。
另外,咨詢師的流派取向也是匹配因素之一。有的來訪傾向于解決某一個問題,該問題解決了就可以了,有的來訪傾向于自我成長,打算和咨詢師之間建立一個長久的關系。不同的需求,對應的流派也不一樣,每一種流派都有優點,也都有缺點,怎樣可以更好幫到來訪,怎么做,最終由咨詢師定。
心理咨詢涉及到的東西很多,甚至連咨詢室的布置風格都可能關乎到匹配性。
每個人,都不一樣,哪有答案呢。心理咨詢不按“效果”付費,效果取決于咨訪雙方共同的努力,效果不但來自來訪自己的評估,也來自咨詢師的專業評估。有的變化在發生,哪怕沒那么明顯,但也依然是變化。好比你吃三個包子就飽了,那前面兩個包子不吃直接吃第三個行不行?
?咨詢師的價值
心理咨詢需要來訪具有強烈的改變意愿,其實就是行動能力問題。一個道理只有在行動中才有生命,才是活的,才能發生改變。
在以上所列舉的眾多匹配因素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咨詢師本身,人的因素永遠高于物的因素。來訪也都明白,高檔的家具陳設解決不了問題,不然就直接去看高檔家具展了。心理咨詢的流派也不是問題,因為如果你不愿意和該咨詢師說話,咨詢師是什么流派都沒有用。費用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來訪最終能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永遠有種東西花多少錢也買不到,那就是從一個人內心深處流淌出來的真誠的情感,只對你的遭遇或經歷產生的特殊情感。
如果條件允許,如果你愿意,做幾年咨詢和只做幾次相比,肯定有本質區別。心理咨詢不存在副作用,時間越久越好。
只是我們在長期的工作中得出一個規律,在咨詢進行到第四或第五次時,會有個小小的挑戰,有一部分來訪走到這個階段時會脫落,就是做咨詢的動力不足。對應到來訪者的生活中,他們在建立深層關系中往往有很大障礙,只是在咨訪關系中,他們會解讀為“不想去”、“好像沒什么用”。
事實上,這就是變化,如果不是在心理咨詢中,他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或者說如此鮮明地呈現出來。如果突破了這個階段,來訪就會到達下一段旅程。
你看看,心理咨詢哪能精確到多少次?
而這種不可言說,恰恰就是心理咨詢的價值。
何向群,一個剛柔并濟的心理咨詢師。
金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