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祁連山處于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這里荒蕪干旱,卻是猛獸的天堂。前不久,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巡護員路過祁連山花兒地時,遠遠地發現2頭長得既像狐貍又像狼的動物。紅棕色的體毛、尖尖的蓬松尾巴、棕黑色的口須,閑散的步伐,散發出荒野的殺氣,
祁連山處于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這里荒蕪干旱,卻是猛獸的天堂。前不久,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巡護員路過祁連山花兒地時,遠遠地發現2頭長得既像狐貍又像狼的動物。紅棕色的體毛、尖尖的蓬松尾巴、棕黑色的口須,閑散的步伐,散發出荒野的殺氣,稍微野外經驗的人一眼看出這是豺。
?這兩年,祁連山陸陸續續有豺種群出現。去年就有牧民在附件看到一頭死去的牛,肚子里的腸子全被挖空,靠近后腿的腹部是一片血肉模糊。但是此前的30年間,由于豺的種群數量較少,區域密度極低,祁連山野外極難發現,人員直接目擊更是罕見。
?豺狼虎豹,向來是猛獸的代表,四者當中,狼、虎、豹為大家所熟知,但作為“老大”的豺卻令人倍感神秘,這又是為什么呢?
?01像是灰狼和狐貍的混合體,聲譽很差被稱為“叢林害蟲”,但也有人說豺會保護路人
豺也叫亞洲野犬,在中國民間的叫法里面,通常會加一個“狗”字,很多地方都喜歡叫它紅毛狗,也有叫斑狗的。歷史上,豺的聲譽向來很差,一直被稱人們為“叢林害蟲”。但是在南方民間有一種說法,人走夜路的時候,旁邊的豺如果知道了,就尾隨在后面來保護路人。
豺的長相就像是灰狼和赤狐的混合體,比起狼來說是要清秀一些的。它們吻部相對于狼來說要短一些,臉盤看起來寬一些,耳朵圓潤可愛。一般體長85-110厘米,體重在15-30千克之間,中國的豺多數在20千克左右。
在基因關系上,豺屬卻與犬屬關系很密切。然而,豺的軀干和四肢的結構更類似于貓科動物,這使得它行動起來更加敏捷。
豺的額部隆起,鼻長,吻較狼短而頭較寬,耳短而圓。頭骨的構造和牙齒的堅硬度,讓豺的撕咬能力很強。四肢也較短,前后肢各有四趾,比其他犬科動物少一趾。擅長跳躍,高能達3-5米。
整個身體呈現出紅棕色,會隨著季節的變化,顏色會有略微的不同;此外,豺腹部的毛發是米白色或者淺黃色的,從下頸部一直延伸到腿部,這樣看起來,很帥氣。
?02三五成群,用吹口哨來相互打招呼,圍攻獵物時靠吹口哨來配合攻擊
豺是群居動物,常常三五成群一起活動。它們適應各種棲息環境,比如森林、叢林、山地乃至高山草甸、高山裸巖……除了沙漠地區,從極地到熱帶它們都能生存。
據媒體報道,與狼和狐貍等犬類不同的是,豺擁有一種獨特交流方式,那就是吹口哨。它們經常發出一系列口哨聲,依靠這種聲音,它們向遠處的同伴發出信息,也可以防止族群在穿過密林時走散。
除了相互打招呼以外,豺在圍攻體型較大的獵物時,也會通過吹口哨這種方式,來調整策略或者配合同伴攻擊獵物。
?03一餐吃下4公斤肉,沒有食物時連續3天不吃東西,敢與虎豹火并
豺的食量可不小,成年雄豺一頓能吃下4千克的肉,但當遇到沒有食物的時候,它們也可以連續3天不吃東西。
豺愛吃的食物比較廣,通常來說,它們主要以一些小型動物為食,比如野兔、山羊等等,不過有些時候也會吃一些水果、玉米等素食當做補充。
當食物短缺的時候,豺通常會襲擊大、中型有蹄類動物,其中牛、野豬、麂、鬣羚、斑羚、羚牛和野豬等,都是它們常攻擊的對象,乃至這些動物看到成群的豺就嚇得四處亂跑。
不得已的情況下,豺才會群體伺機獵殺老虎。通常是多只豺對一只虎,兩敗俱傷,最終老虎精疲力盡,被窮追不舍的豺咬死。在野外,豺群驅逐豹早就不是新鮮事,甚至兩三只豺就能趕走成年豹子。
?04以圍攻的方式集體獵食,指爪如利刃,首先抓瞎獵物眼睛,然后將其肛門劃破
豺性更兇殘,單個的豺雖然并不是狼、豹等大型食肉動物的對手,但是豺群是非常團結的,它們在捕獵的時候,擅長一哄而上,以群體合作的圍攻方式集體捕獵。
當豺群發現獵物后,會接力追逐獵物,由于山林中有較多的阻礙,豺的體型又小,所以大多數時候,獵物是很難逃脫它們的魔爪的。
追上后立即包圍獵物,開始從各個角度展開攻擊,讓獵物感到迷惑和慌張,以便制造機會攻擊獵物的薄弱部位。其中一兩只豺首先會伺機咬住獵物的眼睛與嘴巴部位,把它的眼抓瞎,使其不能逃跑。
其余的豺則重點攻擊獵物的體側和和尾部。豺的指爪不但是一把利刃,而且還帶倒刺,往往將獵物的腹部和肛門劃破,拉出腸子,令其肚空血盡,活活疼死,場面鮮血淋漓。這也難怪古人認為豺是一種極其兇殘的動物,把它作為“豺狼虎豹”中“老大”。
捕到獵物后,豺群會讓小寶寶先吃,“大人”負責守衛,等寶寶吃飽后,成年豺才會過去吃。這種進食和狼群中由地位最高的頭狼首先進食的做法截然不同,也給豺群增添了一些溫情。
?05母豺作為“內當家”,會與群里“未婚”雄豺搞曖昧,以免其離開豺群
一個豺群里,基本上以一對“核心”夫妻為核心,別的成員除了它們的幼仔以外,就是這對夫妻的親戚。
“核心”夫妻中的公豺作為家長主要負責尋找獵物,而母豺作為“內當家”,平常也會與群里“未婚”的成年雄豺搞些“曖昧”,來籠絡它們的心,避免它們離開豺群。
每年9月到第二年2月,正是豺的交配季節,“內當家”只與豺老大交配,經過兩個月左右的妊娠期后,“內當家”在巢穴產下4-6只幼崽,最多的時候會產9只。
幼豺初生時,背上有深褐色的絨毛,不到1個月內,就開始吃豺老大反芻出來的肉,平常由哥哥姐姐們照顧。
70-80天后,幼豺隨著父母外出活動;5個月后,開始跟著哥哥姐姐學習捕獵技巧;8個月就可獨立獵食。幼豺2歲左右達到性成熟,一般壽命約15年。
?06瀕危程度比雪豹更高,華中、華東與華南連根豺毛都找不到了,西部成群的也難得一見
歷史上,豺曾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上,從中亞、南亞、東南亞、東亞,再到俄羅斯,都能發現豺的蹤跡。在我國歷史上豺分布于除中國臺灣和海南島之外的大部分陸域省區。但如今分布范圍急劇縮減,種群數量劇烈下降,豺已經完全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退出。
從種群數量和現狀來說,豺的瀕危程度比雪豹更高,全世界目前估計只有4500-11000只豺。包括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和阿富汗在內的一些國家,已有30多年沒有豺出現的確切記錄。
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有關野生豺最后的記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在華中、華東、華南過去豺的分布區,如今連根豺毛都找不到了!
一份野外調查結果顯示,近10年來,僅在我國西部的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青海與新疆等六個省份有豺的零星記錄。
專家介紹說,豺消失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棲息地消失以及人為獵殺,雪靈谷總結起來共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賴以為生的獵物密度太低,豺沒辦法不得不縮減群體大小,都不敢生那么多,生下來也是餓死呀。
其二,由于客觀原因,豺本身數量太少,無法組成足夠大的群體;而且,豺的棲息地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孤島”,使得豺群與豺群之間不能交流;中國的豺受到高海拔棲息地的環境限制,不太可能有很高的密度。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疫病。豺在青藏高原消失的時間基本與藏獒興起吻合,大量增加的藏狗可能將致命的犬瘟和狂犬病傳染給野外的豺。
?結語
如今在人類的步步進逼下,曾經與我們祖輩朝夕相處的動物——位居“豺狼虎豹”之首的“豺”,它們的威力并沒能讓其家族逃離“瀕危”境地。大家來救救它們吧!
雪靈谷自然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祁連山國家公園、中國動物志
李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