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言開國上將王震,非常推崇文化人,似乎已眾所周知。1957年艾青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王震見到艾青后,站在卡車上對全師官兵說:”有位大詩人,艾青,你們知道不知道?他是我的朋友,來歌頌你們,歡迎不歡迎啊?”全場掌聲雷動,艾青熱淚盈眶。再比如,
前言
開國上將王震,非常推崇文化人,似乎已眾所周知。1957年艾青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王震見到艾青后,站在卡車上對全師官兵說:”有位大詩人,艾青,你們知道不知道?他是我的朋友,來歌頌你們,歡迎不歡迎啊?”全場掌聲雷動,艾青熱淚盈眶。
再比如,王震將軍聽說著名劇作家陳白塵到訪,正在和諸位將軍聊天的他,馬上”轟走“諸位,親自迎接陳白塵。再比如,自從華羅庚回國,王震便和華羅庚相識,此后來來往往,一個將軍和一個數學家,居然成為了密友。
不管是艾青,還是陳白塵,還是華羅庚,王震把他們統稱為“文化人”,他說:“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圖|王震
王震與華羅庚相交,毛主席:知識分子不怕王胡子
戎馬一生的開國上將王震,出生于湖南省瀏陽縣北盛倉鄉馬跪橋村一個佃戶家庭,幼年家貧,他就只讀過幾年私塾和小學,在部隊中,他時常自謙地稱自己為一介“粗人”,不過,王震深知知識分子的重要性,所以他的朋友圈里到處是文人墨客。
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年代,王震始終敬重知識分子,也樂于與不同領域內的專家交朋友,給予他們最真摯的交往與幫助。知名醫師白求恩、現代女作家丁玲、冶金專家余銘鈺等人,都是王震的好朋友。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一千二百多名代表出席,這些代表中包括工農業各界的勞動模范,武裝部隊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學、藝術、科學、教育等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幾乎囊括了各行各業的人物。
抱著“見賢思齊、求賢若渴”的態度,王震在大會見到了名揚中外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當愛才的王震,遇見愛國的華羅庚,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他們各有所長,卻總有聊不完的話題,自初見之后,王震、華羅庚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毛主席得知他們相交的事情,喜形于色:“知識分子不怕王胡子,那就好啊!”毛主席口中所說的王胡子,正是王震,所謂的“知識分子”就是華羅庚。
華羅庚,1948年應邀去美國講學,并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后來妻子吳筱元帶著孩子們去美國,與丈夫團聚,他們在那里過著平靜的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數學家華羅庚拒絕伊利諾大學的挽留,放棄在美國提供洋房、汽車的優厚待遇,毅然決定回到祖國的懷抱中。1950年2月,華羅庚與家人一同返回北京,在路上華羅庚滿懷深情地寫下《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這封信,是他堅決奔向祖國的“決心書”。
朋友們:
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
總之,為了選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的出路,也應當回去,建立我們的工作基礎,為了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
朋友們!語重心長,今年在我們的首都北京見面吧!
????????????????????????1950年2月歸國途中
在1951年召開的中國數學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華羅庚當選為理事長,他是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也是愛國深切的中華兒女。
和王震相識后,華羅庚更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長。自1954年2月,王震被任為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他帶領鐵道兵部隊,貫徹黨的總路線,移山填海,筑路架橋,在艱苦的條件下,建設了一條條鐵路。
在鐵路施工的過程中,工程技術人員難免會遇到水壩、橋梁等工程承載力的數學計算問題。王震也不擅長數學問題,他便帶著或者委派工程師去找自己的好朋友華羅庚,虛心求教。而華羅庚也立刻放下手頭的工作,耐心地幫他們分析,給他們講解,從而讓工程師迅速掌握了取得正確數據的方法。
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在鐵路建設上也有數學家華羅庚的心血與貢獻!
王震與華羅庚,不僅在學術上有很多交流,他們也時常去彼此家中拜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春節時的一個晚上,當時王震在家中與幾個大學生討論問題,華羅庚正好去了。
王震熱情地向學生們介紹眼前這位,正是鼎鼎大名的華羅庚先生,幾人坐下來,熱情地討論學術界的各種問題,華羅庚向大家介紹如今世界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他表示,未來電子計算機得到應用和普及,將會促進各個科學技術領域的變革和飛躍,他鼓勵年輕的學子們好好努力。
華羅庚滔滔不絕地講著,王震在一旁興致勃勃地聽著,一群人在愉快的討論氛圍中度過,這對好友每每在一起,總是交流地很順暢。
我們國家經濟困難的時候,從科學家都平民百姓,很多人都過著艱苦的生活,毛主席的孩子亦是如此。女兒李訥對父親毛主席提起,自己在學校食堂吃飯吃不飽,毛主席教育女兒:“困難是暫時的,要和全國人民共渡難關。要帶頭,要做宣傳,要相信共產黨…”
毛主席家人如此,包括華羅庚在內的科學家們也是這樣,在艱苦的條件下,華羅庚仍然堅持研究數學研究,王震看著科學家們的日子不好過,就下令從東北地區給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們調來糧食,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讓他們專心搞研究,搞學術。
同時,王震還主張解決知識分子生活待遇的問題,他們一心為祖國搞建設,而我們當然要保障他們的各項權益,他向毛主席提及各位專家教授的工資標準,毛主席表示:“華羅庚教授的工資可以比我高,其他人你看著辦。”
建國初期,按照組織第一次擬定的工資方案,毛主席的工資約為594元,國家經濟困難的時候,毛主席主動提出將工資降為3級,也就是每個月工資大概404.8元,這個工資水平一直延續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少有調動。毛主席的工資要用來交房租、交水電費、給孩子們付學費等各種支出,所以,主席家時常是捉襟見肘,入不敷出。
毛主席主動提出“華羅庚教授的工資可以比我高”,可見他對知識分子的看重,當然,在那段我們國家剛開始搞建設的那段歲月里,無論是人民領袖,還是科學家們,都為此付出了很多。
毛主席也十分看重華羅庚:壯志凌云,可喜可賀
1956年6月14日,華羅庚以及其他的科學家們乘坐汽車,一同來到中南海,在那里,華羅庚受到毛主席、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重要領導人接見,作為主持制定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規劃的主要人物之一,華羅庚積極學習毛主席的思想,而毛主席也十分認可華羅庚關于未來科學發展的想法。
會面過程中,毛主席鄭重感謝包括華羅庚在內的科學家,感謝大家為發展新中國科學事業所作出的貢獻,毛主席、華羅庚等人還一同合影留念。
回國后,華羅庚始終在為推進祖國研究發展努力著。1958年起,華羅庚任中國科技大學的副校長,中國科技大學當時是一所新成立的院校,首任校長是郭沫若,此外,學校還匯集了嚴濟慈、錢學森、趙九章、趙忠堯、郭永懷等一大批著名科學家,師資力量可謂雄厚。
華羅庚在中國科技大學創設應用數學系,親自授課,致力于為祖國培養更多的數學人才,華羅庚帶領大家一起研究數學與工農相結合的課題,而且,華羅庚并不會讓學生們一直待在教室中,而是帶領大家到農村、工廠等地方去,進行實踐,這與毛主席提倡的走到群眾中去的想法不謀而合。
華羅庚不僅在推進數學研究上貢獻力量,如之前提到過的,他也會幫助王震在鐵路建設上解決一些工程問題,到1964年秋天,華羅庚受到西南鐵路指揮部總指揮韓光的邀請,參與到成昆鐵路的建設工程中。
在此之前,毛主席曾給華羅庚寫信:
“壯志凌云,可喜可賀。肅此 教祺 毛澤東 一九六四年三月十八日”
所以,在參與鐵路建設的過程中,華羅庚不止一次地提起過:“我在日用之繁中搞些工作始于1958年,但真正開始是1964年接受毛主席的親筆批示后……”
也就是說,毛主席寫給華羅庚的信,給了他極大的鼓勵與支持,鼓舞著華羅庚投入到更多的工作中去,而華羅庚也在不斷地增進對數學的了解與研究,在鐵路施工現場,華羅庚帶著助手給大家講數學上的統籌法,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工人們了解并學會運用這種辦法。
起初,華羅庚沒有完全的信心,認為這種方法可以被工人們接受,當一番講解過后,他發現,原來自己的統籌法在工人群體中是適用的,工人同志們不僅可以看懂,還能學會在工作中實用,華羅庚不禁感到欣喜,他迫切地想與毛主席分享這份喜悅。
第二年年初,華羅庚將自己撰寫的《統籌方法平話及其補充》以及一封信,通通寄給毛主席,在書中,華羅庚表示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到工業、國防、科研等不同的領域中,是一種很廣泛和實用的數學方法,他在以他的專業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收到華羅庚的信后,毛主席親筆回信道:
“華羅庚同志:來信及 《平話》,早在外地收到。你現在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十分歡迎。聽說你到西南視察,并講學,大有收獲,極為慶幸。專此奉復。”
毛主席的一句“同志”,可謂親切,這讓華羅庚的心中感覺十分溫暖,有了毛主席的鼓舞,華羅庚更加興奮,也有了更多的動力投入到數學方法研究中去,沒過多久,華羅庚又寫了一本《優選法平話及其補充》的書,他研究出“雙法”,并將精力悉數投入到推廣和應用這些方法中。
這段時期的華羅庚,不僅僅是一位數學家,更是一位與祖國命運相聯系,與時代發展相結合的偉大科學家。
在1966年10月2日的《人民日報》上,赫然寫著“在天安門城樓上,還有全國人大常委華羅庚。毛主席與之握手,并說:‘華羅庚同志,你來了,好呀!’”
毛主席檢閱游行大軍,親切地稱呼他為華羅庚同志,這是多么親近的呼喚,其中包含著極大的肯定與支持啊。
1967年的五一勞動節,華羅庚再一次登上天安門城樓,看到毛主席,毛主席還是那般平易近人,他熱情地和華羅庚打招呼:“我們又見面了,我們的數學家華羅庚同志,一向可好啊?”
這一句親切的“我們的數學家華羅庚同志”,溫暖著華羅庚的心,讓他心中倍感激動,也讓他更加堅定做好數學方法推廣的決心。
華羅庚逝世后,王震一連幾日寢食難安
推廣他研究出來的“統籌法”“優選法”,注定是一場持久戰,很長時間以來,華羅庚一直將自己的時間與經歷用在推廣普及數學方法上,他要用自己的專業,為祖國建設做出貢獻,而在這個過程中,好友王震始終給他支持與鼓勵。
到各個地方講學,做普及工作,華羅庚經常會給王震寫信,與他分享自己的心情與感受。
1983年,華羅庚受邀到外國訪問,并進行講學,他深感共產黨的強大,特意給好友王震寄過信來:“衷心感激之切,非言之所能表達也。今后只有為黨為人民更努力,獻出僅有的余力,生命不止,奮勉不己。”
那段時間,華羅庚長期操勞,身體已經有些不適了,信中他告訴王震,有人建議自己利用出國的機會,先去看看病,但他打算先把工作都做好,等閑暇下來,再去進行身體檢查。華羅庚就是這樣,把祖國與科學的事情放在最重要的第一位。
從外國講學回來后,華羅庚又馬不停蹄地奔波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盡自己所能,讓學術事業更加蓬勃發展,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學術人才,同時,也沒有放下到各個地方去,普及推廣數學方法,爭取將科學的數學方法用到更多領域中去,所謂“科學影響生活”,就是這個意思吧。
1984年華羅庚到長沙講學,1985年他到鄭州講學,華羅庚都給王震寫過信,信中內容大體是表達他“竭盡余生,死而后已”的夙愿,王震也被華羅庚為國為民奉獻良多的偉大精神所感動,王震給他回信,對他的偉大精神表示大加贊揚。
華羅庚為自己立下一個諾言:“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如此許諾,更是如此踐行的。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應邀到日本東京大學作學術報告。
華羅庚在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主題為《理論數學及其應用》演講,在原本的計劃中,華羅庚做演講的時間為45分鐘,由于他的演講很精彩,大家又很有興趣,講演廳內掌聲久經不息,華羅庚的演講也被延長到了一個小時。
可就在精彩的一個小時里,有一件讓所有人始料未及的事情發生了......
華羅庚在臺上正全神貫注地做著演講,臺下的學生們也正聚精會神地聽著,當他結束講話時,突然,華羅庚直接倒在了講壇上。
1985年6月12日當晚10時9分,華羅庚與世長辭,離開了他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數學事業,也離開了他深深熱愛的祖國與人民。留給世界與后輩的,是他在數學研究上的偉大成果。
好友華羅庚逝世,王震難過不已。自從得知華羅庚不幸離世的消息之后,他一連好幾日都寢食不安,郁郁寡歡,時常為失去一位好朋友唉聲嘆氣。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王震寫下《悼念良師摯友華羅庚》一文,并發表于《人民日報》上。
“6月13日上午,我正在伏案看報,突然傳來了華羅庚同志在日本講學、心臟病突發不幸去世的噩耗。我為我們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失去這樣一位杰出的數學大師與和平運動的活動家,為自己失去一位極尊敬的良師摯友而悲痛。
華羅庚教授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他的輝煌業績,即令千秋百代,也足為人欽仰;他為中華民族之崛起,奮勉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偉大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前進。安息吧,我的良師摯友華羅庚教授!”
從此,這位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永遠留在好友王震的心中,也留在無數后輩人的心中......
張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