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很多人抱怨上醫院的檢查費用太貴了,幾千塊錢的檢查費,最后開了幾十塊錢的藥,為什么醫生以前的醫生沒有各種檢查設備能夠看病,現在的醫院醫生都要依靠機器,難道哪些檢查手段都被丟棄了嗎?其實不然,先進的檢查設備是為了檢查的準確性,也是現代科技與醫學
很多人抱怨上醫院的檢查費用太貴了,幾千塊錢的檢查費,最后開了幾十塊錢的藥,為什么醫生以前的醫生沒有各種檢查設備能夠看病,現在的醫院醫生都要依靠機器,難道哪些檢查手段都被丟棄了嗎?
其實不然,先進的檢查設備是為了檢查的準確性,也是現代科技與醫學的結合,不得不說也造福了我們的,推進了醫學進步,增加了疾病診斷的準確率,降低了就診的風險,但是不可忽略的檢查費用確實是難題。為此是能希望我們能夠有更加完善的醫保政策,事實上我們也是有的。只不過這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今天的重點是在沒有檢查設備的情況下醫生是通過哪些方法來進行頸椎病的診斷的。
看
首先我們需要通過眼睛來觀察,正常的頸椎和一些異常頸椎在外觀上是有區別的,我們會從正面、側面、背面對頸椎進行觀察。觀察的對象包括:
①耳朵位置,高低不一的耳朵可能提示你的頭往一邊傾斜或者頸椎是朝側邊屈曲的,導致這些原因可能與我們屈曲一側的頸椎肌肉短縮緊張所以導致了頸椎側屈了,如果是頭偏向一側,則可能是因為我所偏這一側的頸部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鎖乳突肌、斜角肌存在肌肉痙攣。知道這些處理的時候我們就去查驗進行相應的處理,從而緩解頸椎的不適。
②從后面看頸椎的橫紋深淺是否一樣,站在正后面看是否會看見一側的的臉部多一些。這些可以判斷我們的頸椎是否存在旋轉。
③讓其低頭,看頸椎突起的棘突是否排列在一條線上,可以判斷頸椎椎體排列的問題。
④看肩膀的高度,從而可以判斷肩頸之間的肌肉是否有緊縮痙攣的。
當然針對頸椎的看,我們還應該觀察一下其步態。一般在你走進診室的時候醫生就會觀察你的步態。比如說痙攣性輕偏癱步態:提示錐體束損害;
醉漢步態:小腦前庭或深感覺傳導途徑損害;
慌張步態:可能是帕金森。
看皮膚上是否有包塊,是否有頸椎的富貴包等等。
摸——觸診
看多時候醫生可能觸診和視診一起完成,先看,看上去有問題的就用手去觸摸一下是否有一樣,有疼痛,有痙攣和其他的感覺。比如前面多次說到的肌肉痙攣肌肉張力高的可疑,就需要通過手法出診來確認。下面我們舉例說幾個觸診的提示:
①棘突壓痛:我們能夠觸摸到的最高一個位置的棘突是第二頸椎的棘突,從上往下的按壓,按壓的時候注意這些棘突的位置是否在一條線上,兩個棘突之間的距離是否變窄,感受項韌帶是否有肥厚,有沒有囊腫,以及特別的壓痛點。
②棘突間壓痛:在棘突和棘突之間的間隙從上往下進行按壓,早期的頸椎病棘突間壓痛對定位一些病變是有幫助的,到了頸椎病的后期,因為椎間關節周圍的韌帶鈣化,骨刺等比較多,所以疼痛范圍也會比較廣,對于定位就不是很有幫助了。
③棘突兩旁壓痛:在棘突兩側1.5cm~2cm的位置進行按壓檢查,看有無壓痛、放射痛或竄麻感,這些位置的異常表現可以反應脊神經受累的情況。
活動檢查,也可以稱之為動診
一方面是患者自己的運動表現,包括頸部的活動范圍,低頭、抬頭、左右轉頭、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上肢的活動情況,肌肉力量,比如如果有頸椎的神經問題,對應支配的手部肌肉力量就會發生改變。
除了以上的檢查方式以外,其實還有很多關于頸椎的試驗檢查,這才是相關專業醫生檢查確診疾病時候的法寶。
①臂叢牽拉試驗——陽性提示臂叢神經受壓;
②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提示頸神經根受壓;
③扣頂試驗;
④引頸試驗——陽性提示神經根型頸椎病,引頸試驗可以作為頸部牽引治療的指征之一;
⑤旋頸試驗——判斷基底動脈供血情況;
⑥前屈旋頸試驗——判斷頸椎小關節病變、椎管外軟組織損傷的情況;
⑦皮膚的感覺——判斷神經支配是否異常;
⑧夾紙試驗——陽性提示尺神經損傷;
⑨握力試驗——陽性提示神經根型頸椎病;
⑩腹部反射、提睪反射;
還有肱二頭肌反射檢查、肱三頭肌反射檢查、霍夫曼征等等。
以上的檢查方式就算是目前有先進的檢查儀器和設備,但是依然不會被拋棄。通常來說醫生會根據影像學的檢查結果和手法的檢查結果是否一致來診斷疾病。這樣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診斷的準確率。比如說你拍片的時候發現有腰椎間盤的膨突出,而且也確實也有腰痛,這個時候你的診斷可不一定腰椎間盤突出,因為我們還需要一些試驗檢查來判斷你的疼痛是否與檢查出來這個位置的突出有關,如果是才能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然后針對性的治療。如果不是,我們就需要尋找真正導致其腰痛的原因。
總結
由此可見其實手法檢查和影像學儀器的檢查是相輔相成的。而手法檢查上對檢查的判斷有更多醫生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患者對感受的描述以及對醫生的配合,所以不同醫生檢查同一個病人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有的時候會誤診、漏診等這就是手法檢查的弊端,而且手法檢查也需要檢查醫生大量的經驗總結,相對影像學報告的直觀來說確實影像學報告會來得更安全可靠一些,只是依然需要手法檢查來結合判斷。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能對讓您對頸椎病的檢查多一些了解,如果覺得還不錯,請給我點個贊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人,要是還能給我個關注的話,我認為一定是對我最大的支持了,謝謝!
劉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