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牡丹枝干的形態特征是什么?如何用筆?牡丹植株有高有矮,有聚有散,姿態各異。其枝干有向植株中心環抱的向陽性,故牡丹的枝干生長呈扭曲狀,并向內聚合。枝干生長緩慢,每年花莖長二十厘米左右,但不能全部木質化,有“年長一尺縮八寸”之說,數十年的老干粗
牡丹枝干的形態特征是什么?如何用筆?
牡丹植株有高有矮,有聚有散,姿態各異。其枝干有向植株中心環抱的向陽性,故牡丹的枝干生長呈扭曲狀,并向內聚合。枝干生長緩慢,每年花莖長二十厘米左右,但不能全部木質化,有“年長一尺縮八寸”之說,數十年的老干粗不過碗,高不過人。老干蒼勁曲折,干與干之間形成主、輔、破的三線關系,構成姿態多變的圖像,用筆的線條宜多用頓挫。行筆似斷非斷,莖干連接處的鱗芽痕,多作橫紋皴。
............................................................
為什么說枝干的不同走向起著導向作用?
枝干是牡丹花與干的骨架,主導著花的精神和氣勢。枝干的不同走向影響著畫面的走勢。如上昂干、下垂干、橫插干,其畫面效果也隨之變化。
枝干的走向起到了導向作用,其走勢具有運動感。如枝干上昂,使畫面構圖的走勢向上。
............................................................
在畫牡丹枝干時如何做到“拙中藏巧”?
枝干主導著花和葉的精神姿態與氣勢,畫出主干可以解決的總走勢,如將細枝穿插處理好,可增強牡丹的勃勃生機。畫主干要畫出拙味,拙中取巧。我們在欣賞大師作品時,經常看到通過枝干將眾多的葉片穿連在一起,在葉叢邊緣露出一枝梢,添上幾點花芽,充滿活力。或在茁壯的老干根部畫上一根短干或細枝,形成一股向下或向前的拙勢,謂之拙中藏巧,顯現出畫面雄健的氣勢。
............................................................
什么是枝干的主、輔、破關系?三線如何運用?
在一幅牡丹畫創作中,要找出三條大線,即是主線、輔線與破線,這是三股勢力。主線是指畫面中的主要氣勢的走向,輔線是輔助主線的氣勢走向,破線是和主線逆向的勢力。可以有條不紊地展開,用好這三股勢力,使之產生錯綜復雜的畫面。破線有實破,即相交破主線,有虛破或叫氣破。主干主導著整個畫面的氣勢,輔線則是輔助主勢的走向,有實輔與氣輔之分,有時輔中有破,破中有輔。逆勢越強,反襯主線的氣勢越雄健大氣。可以在畫牡丹時在主線旁安插一枝橫出向下的短干,這樣有助于構圖向上之勢。
本素材摘錄自《中國畫技法有問必答 寫意牡丹有問必答》,王宣明著,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節選網絡共享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
附:牡丹花頭寫意畫法與形態參考
紫牡丹花頭畫法步驟
紫牡丹用胭脂與花青調和而成。偏紅或偏青,偏濃或偏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而定。白色多為淡,反之為濃色。在一幅作品中,用色要抓住形象特點,花頭外形和深淺要用不同的變化來豐富。
1.點花瓣,筆中的顏色要有自然的濃淡變化,以突出花瓣的質感,注意花的結構及其在畫面中的位置。↓↓↓
2.從花頭中心深處,依次層層畫出,濃淡相間,筆筆見精神,但要注意塊面的統一集中,切忌深淺不一,使畫面過分散亂。↓↓↓
3.繼續添加花瓣,半側花朵的概形呈扁圓,程度要根據形態而定,以免出現透視錯誤。↓↓↓
4.待葉片未干時,以石綠點花心,藤黃加白粉點花蕊,用色要醇厚。調和墨色添加葉片,注意出枝方向。↓↓↓
紫牡丹花頭形態參考↓↓↓
紅牡丹花頭畫法步驟
紅牡丹艷若蒸霞,灼灼生光,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征,世人稱之“中國紅”。紅色雖屬暖色,但不同的紅色也有冷暖之別。紅牡丹花大色艷,形美多姿,通體呈胭脂紅色。
1.蘸胭脂,使筆頭有自然的濃淡變化。由內向外一次繪制,落筆要微轉筆肚,表現出花瓣的圓潤飽滿。↓↓↓
2.根據形態,繪制花瓣內側的基部,豐富花頭的層次感。↓↓↓
3.根據畫面的構圖,添加花柄和嫩葉,更顯牡丹精神。↓↓↓
紅牡丹花頭形態參考↓↓↓
牡丹枝干組合畫法步驟
牡丹枝干老嫩、高矮、聚散姿態各異,其枝干彎曲向四周伸展并向中心呈聚攏狀,單干生長姿態呈“弓”字形,兩干在一起要畫出主輔關系,三干組合要畫出疏密關系,如此才能畫出多姿的作品。
1.筆中蘸取濃墨,用毛筆的中鋒在畫面的底部勾畫兩條老枝。↓↓↓
2.在右側繼續添畫一條老枝,兩處枝干雖然不完全平行,但是要相互協調。↓↓↓
3.調和胭脂加少許藤黃,中鋒運筆,在遠處添加嫩枝,在嫩枝上勾畫出兩側細小的側枝,豐富枝干形態。↓↓↓
....................................................
4.蘸胭脂加藤黃調和,在側枝上添畫葉片;用淡墨,中鋒運筆勾勒出葉片的紋脈;再調和胭脂點畫老干上的嫩芽。↓↓↓
....................................................
枝干形態參考↓↓↓
何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