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有這么一群癡迷公交車的人,大到公交線網、站點、車型,小到車內布局的細枝末節,他們都能如數家珍。在外界的想象里,他們著迷于工業的力量感,但對他們而言,更值得被記錄的是屬于某個時代的煙火氣。我們講述公交迷的故事,從他們的視角記錄城市的發展。對公
有這么一群癡迷公交車的人,大到公交線網、站點、車型,小到車內布局的細枝末節,他們都能如數家珍。在外界的想象里,他們著迷于工業的力量感,但對他們而言,更值得被記錄的是屬于某個時代的煙火氣。 我們講述公交迷的故事,從他們的視角記錄城市的發展。對公交的熱忱,恰恰織就了時代記憶與個體記憶的交點。
···············
“喲,這車我印象深,開過三年。” “我可開過五年呢!” 圍著擺滿公交車模型的大長桌,兩位司機師傅正指著一款紅灰相間的福田牌公交車模型,爭著比誰資歷深。 桌子另一角,模型的提供者袁哥正忙著擺放模型和銘牌。他不時蹲下來看看角度有沒有歪,嘴里還輕聲念叨著一串串數字,有的是年份,有的是車型號,十分擔心自己把車擺亂了順序。 從第一個紙糊車模到現在的3D打印車模,袁哥業余時間收集和制作公交車模型已經22年了。這場由車隊和他舉辦的公益展覽,主題是北京公交一百周年。自1921年北京電車公司成立,今年是北京公交一百歲的生日。 袁哥身形較瘦,厚厚的眼鏡片架在鼻梁上。不說話時,他總是站得直直的,手揣在兜里,但一旦提起車、模型,他就像個大男孩兒一樣,控制不住要手舞足蹈地比劃幾下,生怕人聽不明白。 這次展覽上,不少公交車的銘牌來自袁哥的朋友小馬。銘牌,一般位于車內的前門側邊,少部分在司機位上方或后門上方,質地為鋁鐵或者黃銅,上面有每輛車獨一無二的編號,并且會標識出發動機型號、總質量、制造年月等,“就像是一輛車的身份證一樣,證明它存在過?!泵看卧甾k展,小馬都會將自己的藏品一并帶去。 或許這輛車已經解體,甚至化為灰燼,但未銹的銘牌仍然是它身體的一部分,與3D打印技術下“重生”的車模型擺在一起,小馬說,有種“古今穿梭的感覺”。
在中國,有不少像袁哥和小馬一樣癡迷公交車的人,被稱為公交迷。這一群體的出現和發展與中國工業化的脈絡暗暗貼合,尤其在大城市和幾個汽車工業發達的城市,如濟南、沈陽、武漢、南京,公交迷群體蓬勃生長。 對公交迷而言,他們既愛那些彰顯著進步的新技術,也唏噓于發展中被時代淘汰的東西——消失的車型、不再輝煌的老車企,都讓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忍不住回看。陪伴老車退伍,完成歲月里的“絕唱”,是他們的情懷和堅持。
?復活“五七型”
時間撥回1957年的料峭寒冬,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最后一年。 此時國內煤產量尚有限,長安街沿線供暖的管道要到1959年才開始施工。但寒冬里的無軌電車制配廠,卻在轟隆隆的機械聲中顯得熱鬧非凡。 北京第一款自主研發的國產公共汽車“五七型”正在工人們手中落地。這款車也是國產客車的鼻祖之一。 由于生產條件簡陋,車廠鈑金工需要揮動八小時木榔頭,手動將具有弧度的“車前臉”和“車后背”等部件一片片砸成型后拼接,許多工人因此患上腱鞘炎。 之前,北京道路上跑著的多是車頭凸出來,像長著“大長鼻子”的美國道奇車,或者是暗灰青色的木制“鐺鐺車”——司機踩下腳踏,車頭的鈴鐺就會鐺鐺作響,提醒行人甚至街頭的駱駝避讓。 新出現的外觀圓潤、沒有棱角的“五七型”公共汽車一“出街”,就以其極富時代感的大紅色主色調,彰顯著自主研發的“功勛”。機工師傅把這款車叫做“爭氣車”。至上世紀80年代,這款經典車型覆蓋了北京市公交線路的80%以上,研發“五七型”的北京市無軌電車廠,也成為了全國客車生產行業的“老大”。
上世紀70年代,“五七型”二代誕生,它“改圓為方”,采取了有棱角的方廂結構,大風擋玻璃和大側窗則進一步開闊了乘客的視野。雖然設計理念逐漸跟上國際流行趨勢,始終不變的是“中國紅”的車體配色。恰逢同期,國際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愛車的北京市民甚至給這款“五七型”二代取了個昵稱——“大、平、正、方”,因為推動中日邦交正?;娜毡臼紫嗑徒写笃秸?。 步入21世紀,一批批“五七型”陸續報廢、解體,從道路上消失。但不舍它離去的公交迷始終在鍥而不舍地尋找它的身影。 2007年,公交迷們在一個建筑工地發現了它——曾經的“爭氣車”快要成為一堆廢鐵。工地工人以車為家,車內的座椅、儀表臺、發動機都不見了,銹跡斑斑的車地板上,亂糟糟擺著木凳、床褥和捏扁的酒罐。 公交迷田健希望收購這款老車,沒想到在聯系過程中,這輛車跟隨工地搬遷而“神秘消失”,直到四年多后又重新出現在上莊水庫附近。多輪協調后,田健和北京老爺車博物館雒館長以一萬元的價格“收了這個破爛兒”。 2013年,北京公交迷自行組織了一個修復組。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汽車媒體人吳戈和彭天龍負責采購零部件;有著十幾年車輛修理經驗的公交司機田健當起了修理工;公交集團客二分公司的電工王辰修復電路和供電設施……還有一位家住門頭溝附近的公交迷做后勤人員,為裝修隊采購食物。 修理工作遠比想象困難,修復組光在圖書館、檔案館查圖紙資料就耗費了半年。由于老公交車上的銅牌和車身噴繪的字體是人工拓出來的,無法在今天的電腦字庫里找到,一位當美術老師的公交迷用紙板做模,再噴繪出來,“亮紅色油漆的色系色號也不明確,靠問很多老職工,憑記憶復原?!?一年之后,“五七型”復活,甚至能以55-70公里的時速飛馳。這輛復原車后來還參與了國慶獻禮影片的拍攝工作。 “以后我的孩子問我當年的公交車是什么樣的,我不是翻著泛黃的照片,而是可以把他帶到博物館,驕傲地對他說,這車是你爸和一幫哥們兒一塊兒修出來的!”田健感慨,“這是可以讓人觸摸到的歷史?!?/p>
?車廂里的奧運夢
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全國人民的體育盛宴,而當年推出的奧運公交車,則成了公交迷們的心頭愛。 當時的一款奧運主力車型俗稱“小京后”,由京華客車公司生產。京華客車成立于1956年,在北京的市場占有率曾高達70%,是計劃經濟時期首都的“公交一哥”,但京華客車市場意識差,銷路嚴重倚賴本地公交公司。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京華客車公司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不過,作為本地牌子,已處于黃昏期的京華客車仍在奧運車的招標中爭取到了極大份額。接到任務后,京華客車緊急生產了一千六百余輛“小京后”,期待這一搏能起死回生。 “小京后”并不小,作為一款長15-16米的鉸接車,它擁有一扇手風琴般的鉸接棚,整車長度相當于四輛家用轎車左右,稱其“小京后”只是與當時另一款18米長的“大京后”相較而言?!熬敝傅氖怯删┤A客車公司生產,“后”則是因為它的發動機是置于車尾處。
作為奧運車型,這款路線覆蓋范圍廣的主力車尤為被北京公交迷所喜愛。但對于“小京后”的質量,公交迷都心照不宣。 它沒有空調,只有性能不太穩定的暖風機?!跋奶煜窕鹧妫煜癖瘛?。又因為趕工而故障頻發,小京后隔三差五就會耍脾氣拋錨,甚至上線第一天就開始出故障。但抱著對京華牌客車一種“離死不遠”的預感,公交迷們格外珍惜這款車,說它是老國企回光返照式的作品,“看它破破爛爛還強撐著,大家都覺得很振奮。” 回憶起開線的盛況,袁哥興致勃勃地將其形容為“公交航母”?!靶【┖蟆睌盗魁嫶?,重點投放了一批中心城區的長線路,尤其是在一些人流量大的車站,“七八輛長車同時進站,一百多米的場面多壯觀!” 不僅公交車,奧運車票也受到了追捧。2008年8月8日,凌晨4點多,天剛蒙蒙亮,1路公交車的首班車還在馬官營站內等待發車,一群人卻早早守在場站外。 他們等待的是北京公交集團在當天發行的一套奧運會開幕式紀念車票,票面圖案一種是燈光通明的鳥巢夜景,一種是湛藍色的水立方,每種票又分別有綠色和黃色兩種票根,合計四種。
“當時的乘客就沒有拿硬幣的,全是50、100元大鈔,還有人買完就打出租跑了,說去另外的線路收集別的顏色去了?!币晃皇燮眴T回憶。 300萬張開幕式紀念車票在一天內被一搶而空。 奧運即將結束之際,北京公交集團又順勢推出“閉幕紀念車票”。這一次,預測到搶購熱度的售票員,對著蜂擁的人流直接高呼一聲“都坐好我再賣”。乘客們立馬就近坐下,猶如考場上等待發卷的考生,一個個乖乖領取車票。 就在當月,這張面值僅一元的車票被炒到了100多塊錢,有市民配齊了四張尾號是“0808”的開幕式紀念票,外加兩張尾號是“0824”的閉幕式門票,全套售價6400元。 公交司機王師傅還想起一個小男孩兒。當時,北京公交集團特意為奧運會配置了新款豪華雙層空調巴士,開通觀光1路和觀光2路。座椅采用的是類火車式的軟席,在一層車廂的尾部配備了四張桌子,由于使用了先進的四輪碟剎,這輛車行駛平穩,剎車也不會把水杯弄翻。 一個小學生每天放學后都來坐車,在右后方的桌子上,把作業本鋪開,看看風景、啃啃筆頭,車跑一圈大約一個小時,學校的作業也能寫個大半。他的身邊總是坐滿了來北京游玩的游客,隔壁桌上的瓜子飲料就沒有斷過,過了天壇、天安門這些熱門景點,這輛比上一代雙層車還要加長一米的巴士才稍顯空曠。 奧運會結束后,收藏熱潮逐漸冷卻。當時大量囤積車票的黃牛開始低價出票,紀念車票從千元天價一路跌到面值附近,“今天去淘貨,不少收藏品攤位上還擺著被陽光曬褪色的奧運紀念票呢?!币晃卉嚻笔詹丶艺f。 “奧運車”上寫作業的小男孩也不再定時出現在最后一排。 人如此,車亦如此。十幾年后看來,“小京后”是余暉散盡的京華客車退出歷史舞臺前的絕唱。 奧運會第二年,京華客車被并購,客車生產業務全部轉移出去,盛極一時的客車廠變成了“修理廠”?!靶【┖蟆痹诰€路版圖中被邊緣化,所有分公司都在優先下線這款質量堪憂的車型。到最后,只有418路還在使用這款車型,作為全北京最后一條使用非空調鉸接車的線路在奮力奔跑著。 從2020年3月開始,公交迷群里、貼吧里冒出大量消息,“據說今天是418路小京后的最后一天”。面對眾說紛紜的退場日期,公交迷們只能“都玩命兒去坐”,畢竟,“今天你不坐,哪天它就再也回不來了”。 一位公交公司職員透露,因為來坐的公交迷太多,為了不造成場面混亂,車隊甚至有幾次凌晨四點就起來低調更換新車。公交公司這種游擊戰式的遮掩,更讓這路車的命運顯得神秘而誘人。 終于,在2020年4月的最后一天,僅剩的幾輛“小京后”在暮色中結束運營,開往郊區蟹島封存。再過幾天,這些封存的車會被送去解體廠。 曾經馳騁在馬路上的老車們,如今和玉米稈一起沉默。
?車窗外的風景
比起在沉默中悼念逝去的老車,向前看更能讓人振奮。 在公交迷中間,有一種從公交車上感受國家、城市發展的方式是“運轉”。 運轉,是這個圈子里的“黑話”,指的是只靠坐公交,而不借助其他交通方式,完成從城區到遠郊、從本市到鄰市,甚至跨省出行。在運轉中,乘坐高鐵、動車或打車的行為都被視為“作弊”。 運轉一次需要大量的前期準備。這通常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公交迷之間會互相出謀劃策,來自不同地區的公交迷根據自己所知所長,幫助填充整副拼圖。從北京到溫州,乃至到廣西的全公交路線,都有人做出詳盡的規劃。 首先,要設計完整的路線圖,這一工作不限于在地圖軟件上直接搜索目的地,因為當路線跨省市時,地圖軟件往往建議去坐火車或飛機。公交迷們還必須去地區官網、公眾號、論壇或聯系知情人來收集信息;接著,需要算好每趟車的時刻表,將運轉線路細化為每日行程,并進一步細化到晚上到哪住、路上吃什么、需要帶什么。有些運轉涉及到野外道路,則需要準備更周全的裝備。例如,從北京西北的赤城縣到河北崇禮冬奧小鎮,途經磚樓村一段,沒有公交車連接,方圓幾公里內居民點寥寥,需要徒步經過高山草甸,必須帶上GPS儀器和徒步裝備。 公交迷小魚覺得,比起窗外烏黑一片的地鐵,公交是看得見風景的。三年前的國慶,小魚策劃過一次從南京到上海的運轉,途徑鎮江、常州、昆山等地。隨著華東地區越來越多的城市實現了城鄉公交一體化,許多邊界毗鄰地區開辟了直通線路,這種通村公交、跨域公交使較長距離的純公交運轉得以實現。 小魚背著雙肩包輕裝上陣。包里裝著手機、充電寶、換洗內衣、水杯和零食,還有一只零錢包——南方小城許多公交車只接受現金。一路上,他幾乎不低頭玩手機,而是觀察整車配置、站臺設計,再看看窗外風光,聽聽公交報站,“全程都有事做,根本不會覺得無聊。”小魚喜歡沿途經過的常州古運河,河岸上開滿了粉色白色的夾竹桃,在清風中搖曳,“如夢似幻”。 如果采用高速路自駕方式,從南京到上海的距離約為313公里,在不堵車的情況下僅需3小時40分鐘。但小魚的公交之旅卻持續了18個小時,有些地方等待公交車的時間就長達半小時,全程總計439公里。在小魚規劃的旅途里,路線呈現出三個S型,而自駕的話,導航軟件給出的線近乎筆直。
公交之旅上,小魚發現最會“說笑”的是昆山公交101路,它除了例行公事的報站名,還有一些“不符實情”的提示語,例如明明售票員就坐在自己前面,它還是播報著“本車無人售票”。最劃算的是無錫的“望亭專線”,23公里只要一塊錢,折合每公里4分錢,“公交的特點就是親民”。 看著路上車牌從“蘇”字頭變成“滬”字頭,小魚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對象——乘客們的手機鈴聲。 DJ慢搖總是和窗外的農田一起出現,到了無錫市區,則開始洋氣起來,“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越到上海,英文歌越多。小魚發現,“跨幅最廣、最沒有地區邊界”的鈴聲是鳳凰傳奇的《月亮之上》。 18小時下來,小魚坐得腰酸背痛、屁股發麻,甚至“站著都比坐在座位上舒服”,但他還是十分迷戀這種“坐公交坐到吐”的感覺。他喜歡三毛說的一句話:“旅行真正的快樂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過程?!?另一種快樂是目睹“點連成線,線連成網”。 公交迷們都有幾條自己感興趣的線路,會時刻關注動態。一旦某天發現,自己心心念念的某條運轉線路上,缺的一段被連起來了,“會覺得特別激動,感覺這兩個城市像有默契的一對兒一樣,他們也在考慮怎么連起來。”一位曾運轉過青島到日照線路的公交迷說。
?從“我”,到“我們”
1997年,一位福州球迷在看過世界杯預選賽后,失望地寫下《大連金州沒有眼淚》,貼在了一個叫做“四通利方”(新浪前身)的在線體育沙龍上,旋即在足球界引發強烈共鳴,又被《南方周末》整版轉載,該論壇版主之后成為新浪網第一位編輯。 千禧年以后,BBS文化在中國興起,翻譯為中文為“電子公告板”,俗稱“網絡論壇”。2003年前后,九二巴士網(就愛巴士)成立,后改名為五二巴士網(我愛巴士),成為全國公交迷的聚集地。隨著公交迷群體的擴大,不同地域分出了新的論壇、貼吧,例如北京公交迷常去的是于2007年創辦的北京公共交通論壇(BK670.com)。
此后,公交迷除了在道路上,也能在網路上尋覓到伙伴,完成互認。消息靈通的公交迷從司機等處得到換車信息后,分享在論壇,同好們就可以提前幾個月關注車輛的生產和交付狀況,等待換車的那天去場站拍攝第一手圖片。論壇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年代,也是數碼相機和拍照手機逐漸普及之時。在公交迷聚集的論壇上,最重要的信息也是照片。一位公交迷表示,正巧當時他的中學開設了攝影課,“同學都愛拍人,只有我天天跑上雙層大巴拍路上的車,給車拍了好多'證件照'?!绷硪晃还幻赃€記得,自己拍下第一張公交照片時,手機牌子是當年最火的三星,鏡頭只有320萬像素。網絡文化給公交迷群體帶來了新鮮的變化。比如形成了新的網絡語言,以往難背的長串車輛型號被擬人化的昵稱取代,“豆眼”的車燈形狀小,“切糕”的車體顏色切割得棱角鮮明,“兔子”擁有兩個大大的后視鏡,像兔子的耳朵…… 一批公交迷在網絡上做著檔案整理工作。巴士檔案站和迷你公交數據庫是開放給所有公交愛好者的平臺,當他們在路上看到了某款車,可以把拍到的照片和所知信息錄入進平臺;同樣的,他們只要看到了車身上的自編號,也可以借助這些小工具搜到這款車的具體參數。這是“以人的腳步串聯出一個公交數據地圖來”,一位公交迷說。
然而,隨著BBS文化的消失,公交論壇也在逐漸減少,如今只?!鞍褪恐摇?,還經歷過幾次停站,冷清了許多。隨著視頻化浪潮的到來,不少公交迷轉移到b站等新的視頻平臺。00后北京男孩兒、公交迷阿北是一名b站up主。平日里,他喜歡搭乘公交去拍攝POV。POV是一些公交迷酷愛的拍攝錄像手法,把鏡頭作為書寫工具,去記錄下每條公交線路從頭到尾的乘坐視角,常見的方式是用三腳架固定住設備,對著車前窗位置拍攝,并配上站點字幕和背景音樂。
2017年,阿北參與了313路車路線截短前一天的送車活動。313路以往的路線是從豐臺體育中心到大王廟,全程十余公里。沿途經過永定河綠堤公園,還有鋪著薰衣草花海的紫谷伊甸園,更有清代唯一遺存下來的永定河治水龍王廟——大王廟。而截短后,總共只剩下九站。 “和其他車次比起來,313路是北京最孤獨的公交車?!卑⒈闭f。 這條公交線十年來都只有一位司機,還曾是北京市區班次最少的公交車,早先每天只跑三圈,線路截短后是上午五圈,下午一圈。從地圖上看,313路是一條較為筆直的路線,但趕上下雪天,在寬不過六米的永定河大堤上會車時,“兩輛車都得擦著道沿兒”,十分考驗駕駛技術。 但在乘客口中,這卻是一個總能讓人覺得賓至如歸的“流動四合院”。司機劉師傅臉上永遠掛著熱情的微笑,甚至會幫乘客買藥,替腿腳不便的奶奶接送孩子放學。 阿北記得,趕上天氣涼,劉師傅給車上的座椅都加了棉墊,還有可以借閱的書籍,“甚至掛著過年的小彩燈,可喜慶了?!钡搅讼奶?,劉師傅還會為乘客配備清涼油和雨傘、涼墊。 2017年8月,阿北看到313路縮短的新聞,他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再去陪劉師傅開最后一個原線路的全程?!绷钏麤]有想到的是,到了車上,居然已經有幾十個公交迷自發前來送別,短短12米的車內已是摩肩接踵,“這恐怕是冷清的313路刷卡量最高的一次單程了吧?!钡竭_終點站大王廟后,眾多公交迷與劉師傅一同合影,這是阿北見過的人數最多的一次公交迷合影。 之后,線路返回起點豐臺路口,安靜的車廂內突然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 在夜色里,阿北感到這趟車不再那么孤獨。
?“多陪陪她”
公交車寄托了公交迷們太多的感情。袁哥回想起,1999年國慶節前夕,他和父母去天安門散步賞花,看到了一批壓縮天然氣公交車,“很干凈,車身是紅黃綠的,經過身邊的時候也不轟隆隆震耳朵了?!蹦鞘墙o新中國五十大慶的獻禮車型,使用的是美國進口的發動機,率先在長安街試行。 十多年后,這批老車陸續謝幕,開過這款天然氣車的第一代司機有的已經退休了,腿腳不靈便還來送這批車,“我就看著老先生坐在車上,握著方向盤不肯撒手,不讓開去報廢,哭得說不清話?!眲偖厴I不久的袁哥對這個場景印象深刻??吹饺撕蛙囍g能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他升騰起一種沖動,要想辦法留下這些終要逝去之物。 現在,袁哥30多歲了,他已經制作收藏了500多件北京公交的模型,拍攝保存公交照片10萬余張,自己家擺不下,只能在父母和岳父母家里騰地兒。他在北京一共有三個放車模和零件的房間,車模從床底下堆滿到天花板。他特意找師傅打了柜子,搬運了十幾趟才把車模都安置好。
今年剛高考完的林致(化名)是年輕的公交迷。他不曾向圈內前輩一樣經歷過時代變遷,但他同樣對公交有著溫柔的眷戀。 “男神詹天佑,女神大黃后”是林致用了很長時間的微信簽名?!按簏S后”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想到變形金剛里的大黃蜂,實際上,這是丹東黃??蛙嚬镜囊豢罟卉嚨年欠Q。大,是因為它是一款18米長的鉸接車;黃和后,分別是因為這輛車的客車品牌為黃海、發動機是后置的。這款車因為保有量大,曾被北京公交迷稱為“街車”。 林致說,自己一直是個群居動物,害怕孤獨,生活里總得有人陪伴。在公交迷圈子里,他不僅結識了很多新朋友,更多的是“車朋友”,它們雖然不會說話,但總能讓自己有種奇妙的安全感,“好像無論你去做什么事情,看一眼馬路就能發現車朋友在陪你,心里有底很多。” 在所有使用大黃后的車里,林致感情最深的當屬370路。這趟車的終點站在林致的姥姥家附近,每周他都會坐好幾趟。初中,林致已經轉學回到家附近上學,坐370路去學校需要經過三站地,但如果走路上學,其實只要一站地的路程,可為了“多陪陪她”,林致一直選擇坐這款“漂亮的大長車”上學。 在林致眼中,公交車是有生命的。一個東西能夠活動,就已經和很多靜止的物件不一樣了,“公交車的前臉就像是它自己的五官”。最重要的是,公交車有生老病死,和人接近?!霸诖簏S后年輕的時候,我總是能注意到她的美,她的前臉很優雅,鉸接車拐彎的時候就像人在舒展身姿?!绷种轮钡?017年才開始用相機拍車,“我才發現她的褪色和斑駁,她真的老了。”
后來,出于環保的考慮,北京公交大量升級了新能源公交車,柴油車大黃后被淘汰。為了再看一眼大黃后,林致去過郊區的一個封存場,整整兩排大黃后在沙地上一字排開,因為風吹日曬,曾經亮麗的明黃色外殼爬滿了深褐色的裂紋,車內座椅已經全被拆解回收,只剩下空蕩的地板上蓋著厚厚的灰塵,散落著凌亂的內飾零件。 林致哭了。 他曾為大黃后寫詩,詩里曾寫“古老的城市,由我們注入新能量”,但后來卻“歸隱山下與日落同向”。在北京淘汰大黃后之后,他去往一些東北老工業基地,找國內僅剩的其他大黃后,每找到一輛,他就會合影一張。 在他看來,每個公交迷都有自己喜歡公交車的理由,有人是像他這樣與車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有人會把公交車當做史料來研究,或者迷戀一種重工業感。但公交車的魅力就在于此,“雖然車是廠家造的,但車的生命是每個人可以自己賦予的,我可以決定它和我的關系。”
近年來,伴隨著地鐵網絡的優化、公交線路的截線撤線、共享單車和網約車的多重沖擊,北京地面公交的發展逐漸減緩。根據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杜光遠2020年的一份調研,十年來,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五座城市中,北京是唯一一個出現“雙下降”的城市,即常規公交客運量和公共交通客運總量都在下降。從萬人擁有公交車輛指標的變化情況(2010年~2018年)來看,36個中心城市里有10個城市的這項指標有所降低,北京名列其中。 與此同時,看不見的藤蔓在地面下飛速生長。據統計,北京地鐵以1148.3萬人次的日均客運量,位居2019年中國軌道交通城市的客流量排名第一。到2021年底,北京的地鐵線路將再多出7條線(段),其中包括為冬奧會服務的交通線。 這意味著,公交迷們將告別越來越多的老車。而留下來的車也在不斷更新,不再是原來的樣子。更加清潔的電驅公交大批上路了,有的車安裝了智能輔助安全預警系統,可以360°監控車輛周圍環境,車突然停下、行人經過、車輛距離過近時,它都會發出特定的提示音。這一系統還設置了信用體系,司機有違規駕駛行為會被扣分?!皳f是在為未來的無人駕駛公交車做預熱”,一位公交師傅透露。 對于多少有些戀舊的公交迷而言,他們往往搖擺在一個新舊轉換的困境中:新車代表的技術革新令人充滿對未知的向往,但舊車所承載的個人與時代記憶,也始終無法被拂去。 身處這個人與物的關系越來越短暫、疏離的年代,公交迷的一路,注定不斷追逐,又不斷追溯。
關于公交迷
你有什么想說的
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吧
采訪、撰文:鐘楠
編輯:王婧祎
圖片:除標注外,均為受訪者提供
運營編輯:王大喵
馬龍